臨汾堯廟AAAA 臨汾堯廟位于城南約3公里處。史載,初建于晉,址于汾河之西。晉元康中遷于汾東,當府城西南。唐顯慶三年(658)遷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1965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998年,兩度重修廣運殿。2001年,新增堯都廣場及堯都華表。2002年,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堯廟宮及廣運殿的重修,全面恢復宮內殿宇。主體建筑包括:宮門、儀門、光天閣,堯井亭、廣運殿、舜殿、禹殿、帝堯寢宮等。堯廟(第一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堯都區(qū)南郊相傳陶堯建都平陽,有功德于民,后人遂建廟祭祖。堯廟始建于晉,唐顯慶三年(658年)重建,宋、元泰定、明正德和萬歷年間屢有修葺,規(guī)模漸增,分別建成堯、舜、禹廟……[詳細] |
高堆遺址高堆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高堆村西北約150米處遺址東臨汾河,西靠呂梁山,屬于呂梁山東麓的山前坡地,地勢西高東低,地層斷面較多。50年代調查時發(fā)現。總面積達7萬平方米。2001年春,為了配合大運高速公路建設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揭露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fā)現了主要屬于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遺存,精致的房子、陶窯和規(guī)模較大的窯穴,說明這里在上述兩個階段是當時的中心區(qū)域和重要聚落,對解讀臨汾盆地史前時期的興盛情況和原因具有重要意義。高堆遺址的文化面貌由其紅褐色筒狀罐與廟底溝二期接近,釜灶和釜形斝又具有陶寺類型早期特征,而單把鬲則屬陶寺類型晚期的典型器物。高……[詳細] |
金城堡遺址金城堡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金城堡村西遺址位于臨汾盆地西邊緣,西依呂梁山,汾河從其東面流過。遺址50年代調查時發(fā)現。1993年全省文物普查時復查,現存面積15萬平方米。遺址從斷崖上觀察到的遺跡主要有灰坑及白灰面房址。遺物采集陶器以夾砂陶為多數,紋飾多飾繩紋,器形主要有釜灶、盆、罐、豆、杯、鬲等。其文化面貌與特點與陶寺遺址同類器物十分相似。應為龍山時代陶寺文化的又一處重要遺存![詳細] |
仙洞溝碧巖寺仙洞溝碧巖寺(第四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堯都區(qū)金殿鎮(zhèn)峪口村姑射山曾名南仙洞,唐武德元年(618年)開始修建,歷代均有修茸,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碧巖寺分布在環(huán)形山凹中,依次有山門、二門、靠山廊、觀音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愿來殿、南北廂房、又一山禪院、崇道廟等建筑。大雄寶殿、觀音閣、神居洞為碧巖寺主體建筑。廟內有佛、道、儒三教泥塑89尊,均為清代作品![詳細] |
下靳遺址下靳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堯都區(qū)堯廟鄉(xiāng)下靳村遺址位于臨汾市區(qū)西南約10公里處,東南距陶寺遺址約25公里,西隔汾河與呂梁山相望,南北為平坦開闊的臨汾盆地,海拔高度450米。1997年,磚廠在村北取土時發(fā)現大片墓地。1998年5月對己暴露的墓地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累計清理墓葬533座。墓葬依頭向不同可分為A、B兩類,A類墓有隨葬品,其中以玉器為主,還有少數陶器、骨器等小件飾品;器型主要有陶罐、瓶、玉蟬、玉器、綠松石腕飾品等。B類墓無任何隨葬品。下靳墓地西側緊靠汾河,北側被一條深50米、西向寬10米的沖擊溝破壞,因磚廠連年取土,墓地僅存西部,呈不規(guī)則梯形,南北寬20-45米,東西長……[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