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攔隆口鎮(zhèn) | 隸屬:湟中區(qū) |
區(qū)劃代碼:630122106 | 代碼前6位:630122 |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qū)號:0971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qū)面積:約48.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2.9萬人 |
人口密度:59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42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攔隆口社區(qū) | ~0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攔隆”系藏語音譯,意為有路的溝口,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處于一個溝的溝口,故得名。…[詳細] |
新村村 | ~200 | 村莊 | 1978年是公社農科站,之后逐步形成村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新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扎什營村 | ~201 | 村莊 | 扎什系藏語,意為吉祥,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巴達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改稱巴達大隊,1968年分建為扎什營大隊,1984年政社分社時改稱…[詳細] |
巴達村 | ~202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巴達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改稱巴達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巴達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班仲營村 | ~203 | 村莊 | 一、全村社會經濟現狀:
班仲營村位于西納川腹部,在省城西寧市西北部,海拔2434米,距西寧約30公里,距縣城湟中37公里,與109國道、西湟、大湟公…[詳細] |
端巴營村 | ~204 | 村莊 |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納族歸附后定居此地,村以漢藏合語得名。端巴系藏語,佛祖之意![詳細] |
西岔村 | ~205 | 村莊 |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班伸營遷居于此,村以方位道路得名![詳細] |
下魯爾加村 | ~206 | 村莊 | 魯爾加系藏語,龍王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魯爾加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改稱魯爾加大隊,1983年分建為下魯爾加大隊,1984年政社分…[詳細] |
上魯爾加村 | ~207 | 村莊 | 魯爾加系藏語,龍王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魯爾加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魯爾加大隊,1983年分建為上魯爾加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詳細] |
攔隆口村 | ~208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攔降系藏語,有路的溝口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攔隆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攔隆口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攔隆口村村民委員會,名稱…[詳細] |
白楊口村 | ~209 | 村莊 | 村居白楊樹較多的山口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白楊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白楊口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白楊口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東拉科村 | ~210 | 村莊 | 拉科系藏語下帳房處之意。據《西寧府新志》載,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納族居收得名![詳細] |
南門一村 | ~211 | 村莊 |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2年),為防御蒙古部落侵犯,清駐西寧大臣范時捷,筑城建拉科營,設閘門,駐兵防守,故名。后簡化為南門![詳細] |
前莊村 | ~212 | 村莊 | 拉科系藏語,意為下帳房處,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前莊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前莊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詳細] |
中莊村 | ~213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西拉科大隊,1961年分建為中莊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中莊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上莊村 | ~214 | 村莊 | 拉科系藏語,意為下帳房處,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前莊大隊,1961年分建為上莊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詳細] |
卡陽村 | ~215 | 村莊 | “卡陽”藏語為“純凈.神圣的地方”,卡陽村距離省會西寧42公里,距離國家AAAAA級景區(qū)塔爾寺34公里,海拔2656米-4489米,為漢藏混居民族村落…[詳細] |
白崖一村 | ~216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白崖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白崖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白崖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改為白崖一村村民…[詳細] |
泥隆臺村 | ~217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西拉科大隊,1967年分建為尼隆臺大隊,1984年改稱為泥隆臺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泥隆口村 | ~218 | 村莊 | 尼隆系藏語,意為太陽溝。以所在地理位置得名![詳細] |
橋西村 | ~219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據說自元朝有達子族居住駐扎過營盤,后稱為達子營,1978年更名為橋西(位于攔隆口西納河橋以西)。…[詳細] |
千西村 | ~220 | 村莊 | 據《西寧府新志》載,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納族歸附后,授國師指揮,設千戶故名![詳細] |
千東村 | ~221 | 村莊 | 據《西寧府新志》載,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納族歸附后,授國師指揮,設千戶故名。…[詳細] |
鐵家營村 | ~222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鐵家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鐵家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鐵家營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上營村 | ~223 | 村莊 | 清代曾在這里駐兵防守,故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上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上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上營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上寺村 | ~224 | 村莊 | 村以西納寺院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上寺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上寺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上寺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攔隆一村 | ~225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攔隆村,1956年合作化時分建為攔隆一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欄隆一大隊,1984年政杜分設時改稱攔隆一村民委員會,名…[詳細] |
攔隆二村 | ~226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攔隆村。1956年合作化時分建為攔隆二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攔隆二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攔隆二村村民委員會,名…[詳細] |
白崖二村 | ~227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白崖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白崖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白崖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改為白崖二村村民…[詳細] |
合爾營村 | ~228 | 村莊 |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蒙古部落侵犯西寧時,在此地駐兵扎營。合爾系藏語,意為蒙古人營地,故名![詳細] |
麻子營村 | ~229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麻子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麻子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麻子營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四營鄉(xiāng),2001年鄉(xiāng)…[詳細] |
后河爾村 | ~230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麻子營后村,1979年劃分為后河爾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后河爾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四營鄉(xiāng),2001年鄉(xiāng)鎮(zhèn)行政…[詳細] |
佰什營村 | ~231 | 村莊 | 伯什系蒙語,意為師傅,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伯什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伯什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佰什營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圖巴營村 | ~232 | 村莊 | 圖巴系藏語,意為能者,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圖巴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圖巴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為圖巴營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詳細] |
尼麻隆村 | ~233 | 村莊 | 泥麻隆村全村總面積2360畝,耕地面積1560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2.96畝。
泥麻隆村在省市縣各級政府的領導部署下,在攔隆口鎮(zhèn)黨委政府的…[詳細] |
上紅土溝村 | ~234 | 村莊 | 因村居紅土溝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上紅土溝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改稱上紅土溝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上紅土溝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詳細] |
下紅土溝村 | ~235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下紅土溝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下紅土溝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下紅土溝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四營鄉(xiāng),200…[詳細] |
紅林村 | ~236 | 村莊 | 以所在地理位置得名。原名紅嶺,后改為紅林![詳細] |
民族村 | ~237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拉沙陽坡村,1956年合作化時分建為民族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政稱民族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拉沙鄉(xiāng),2001年鄉(xiāng)鎮(zhèn)…[詳細] |
邦隆村 | ~238 | 村莊 | 邦隆系藏語,為青草溝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邦隆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邦隆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邦隆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民聯村 | ~239 | 村莊 | 原名拉沙,后以民族聯合之意更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拉沙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分建為民聯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稱民聯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詳細] |
峽口村 | ~240 | 村莊 | 1949年建政時為峽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峽口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峽口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拉沙鄉(xiāng),2001年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詳細] |
南門二村 | ~241 | 村莊 | 明清時期為了防御蒙古部落的侵擾,在此地修筑邊墻隘口(即加隆溝間門)得名,后演變?yōu)槟祥T![詳細] |
地名由來:
“攔隆”系藏語,意為“沼澤溝”。
榮譽排行: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確定攔隆口鎮(zhèn)為第二批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鎮(zhèn)(鄉(xiāng))。
2014年7月,攔隆口鎮(zhèn)被國家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zhèn)。
2009年1月,攔隆口鎮(zhèn)上榜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名單。
2005年10月,攔隆口鎮(zhèn)上榜第一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名單。
基本介紹:
攔隆口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44千米。人口2.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回、土族等。面積48.6平方千米。轄攔隆口、沙窩、幸福莊、初哇、扎什營、玉拉、新村、巴達、班仲營、端巴營、西岔、上魯爾加、下魯爾加、白揚口、東拉科、南門、西拉科上莊、西拉科中莊、西拉科前莊、尼隆臺、卡陽、白崖、尼隆口、橋西、千戶營東、千戶營西、鐵家營、上寺、上營、合爾營、奔巴口、丹麻寺、油房臺33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達千鄉(xiāng),1956年劃歸西寧市, 1962年復歸湟中縣,1965年將上寺公社和拉目臺公社合并成立攔隆口公社,1984年改設攔隆口鄉(xiāng)。
歷史沿革:
1949年,為湟中縣第五區(qū)達千鄉(xiāng)所轄。
1956年,為李家山區(qū),同年劃歸西寧市所轄。
1962年,復歸湟中縣。
1965年,將上寺公社和拉目臺公社合并為攔隆口公社。
1984年,改為攔隆口鄉(xiāng)。
2001年,撤銷攔隆口、四營、拉沙3鄉(xiāng),原攔隆口鄉(xiāng)的25個村、四營鄉(xiāng)的11個村、拉沙鄉(xiāng)的7個村合并設立攔隆口鎮(zhèn)。
2005年5月31日,撤銷占林頂村村民委員會(整體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