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尕楞藏族鄉(xiāng) | 隸屬: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
區(qū)劃代碼:632128205 | 代碼前6位:632128 |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qū)號:0972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qū)面積:約226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5000人 |
人口密度:2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1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牙尕村 | ~200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牙尕藏語上莊之意,故名。1949年為牙尕村民委員會,1958年文化大革命時稱牙尕大隊,1960年”文革“期間改為反帝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12月4…[詳細(xì)] |
麻尕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麻尕藏語意為下莊的意思,故名。1958年文化大革命時稱麻尕大隊,1960年文命期間改為反修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詳細(xì)] |
相沙村 | ~202 | 村莊 | 香沙藏語譯為下面的地,故名。解放初為香沙村,1955年合作化時稱香沙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改為香沙大隊,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詳細(xì)] |
洛哇村 | ~203 | 村莊 | 洛哇藏語的意思是莊家豐收意思,故名。解放初為洛哇村,1955年合作化時稱洛哇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改為洛哇大隊,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詳細(xì)] |
哇龍村 | ~204 | 村莊 | 哇龍藏語意為放牛的地方,故名。1952年為哇龍村民委員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四科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詳細(xì)] |
比塘村 | ~205 | 村莊 | 比塘:藏語意為牛犢之地,故名。1952年為比塘村民委員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為上游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詳細(xì)] |
建設(shè)堂村 | ~206 | 村莊 | 建設(shè)堂藏語意為馬蓮草地,故名。1952年為建設(shè)塘村民委員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前進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詳細(xì)] |
曲卜藏村 | ~207 | 村莊 | 曲卜藏藏語意為水資源豐富的意思,故名。"解放初為曲卜藏村民委員會,1958年公社化時改為大隊,1966年""文革""時改名紅旗大隊,革命委員會,198…[詳細(xì)] |
秀日村 | ~208 | 村莊 | 秀日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xì)] |
仁務(wù)村 | ~209 | 村莊 | 本村原從同仁隆務(wù)(藏族稱仁務(wù))地區(qū)遷來居住,故名![詳細(xì)] |
宗占村 | ~210 | 村莊 | 宗占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xì)] |
地名由來:
尕楞(即噶讓),藏語意為“長柱子”,尕楞境內(nèi)佇立有兩條自然形成的形狀近似于柱子的巖石而得名。
基本介紹:
尕楞藏族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9.9%。面積226平方千米。轄牙尕、麻尕、洛哇、相沙、比唐、哇龍、建設(shè)堂、曲卜藏、秀日、仁務(wù)、宗占11個村委會。解放前為第一區(qū)邊都鄉(xiāng)轄地,1950年設(shè)尕楞鄉(xiāng),隸屬第三區(qū),1953年屬文都藏族自治區(qū),1957年為縣直轄鄉(xiāng),1958年與蘇志鄉(xiāng)合并成立紅旗公社,1961年分設(shè)尕楞公社,1984年改設(shè)尕楞藏族鄉(xiāng)。
歷史沿革:
明朝、清朝時期,由下隆務(wù)昂索和尕楞百戶管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一區(qū),轄尕楞、比塘、曲卜藏3鄉(xiāng)。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成尕楞鄉(xiāng)。
1949年11月,屬第三區(qū)。
1950年夏,設(shè)團結(jié)鄉(xiāng)。
1954年1月19日,歸屬文都藏族自治區(qū)轄。
1956年8月,與團結(jié)鄉(xiāng)合并稱尕楞藏族鄉(xiāng)。
1958年7月,比塘、尕楞溝莊并人聯(lián)合鄉(xiāng),曲卜藏溝莊并入團結(jié)鄉(xiāng);同年9月1日,合并成立紅旗公社。
1961年9月,撤
區(qū)劃: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尕楞藏族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