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堽鄉(xiāng) | 隸屬:濮陽縣 |
區(qū)劃代碼:410928206 | 代碼前6位:410928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豫J |
長途區(qū)號:0393 | 郵政編碼:457000 |
轄區(qū)面積:約55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2.64萬人 |
人口密度:48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52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西街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明初,陳、劉、張諸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白沙崗建村,黃河故道,白沙成崗,故名白崗莊。清末成集,易名白崗集,演為今名。后與東街、南街、北街分開,另立大隊。因居…[詳細] |
白罡村 | ~202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陳、劉、張諸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白沙崗建村,黃河故道,白沙成崗,故名白崗莊。清末成集,易名白崗集,后演為今名![詳細] |
楊莊村 | ~203 | 村莊 | 楊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楊樓村 | ~204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明洪武年間,楊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為楊樓。后分局為東西兩村,局東,故取名東楊樓。因村名與大隊名稱不一致,1982年經(jīng)濮陽縣政府“濮政【1…[詳細] |
東長占村 | ~205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常氏自山西洪洞遷居于常家寨東1千米處,故稱東常寨![詳細] |
西長占村 | ~206 | 村莊 | 明初常氏自山西洪洞遷此筑寨建村,以姓氏取名常家寨。后因村東又建東常寨改名西常寨![詳細] |
石樓村 | ~207 | 村莊 | 明初石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建有樓房,故名石樓![詳細] |
后辛莊村 | ~208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張氏自山東劉集遷來,同時姜氏自附近姜莊遷來,共建新村,故稱新莊。后因堤東有前辛莊,故改為后辛莊。…[詳細] |
毛莊村 | ~211 | 村莊 | 明初毛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取名毛莊。1949年,為濮陽縣七區(qū)毛莊村。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濮陽縣白堽鄉(xiāng)毛莊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為大隊,為…[詳細] |
前夾罡村 | ~212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前夾罡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2,為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詳細] |
后夾罡村 | ~213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后夾罡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2,為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詳細] |
各占村 | ~214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葛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為葛家寨,后簡稱葛寨![詳細] |
寺上村 | ~215 | 村莊 | 寺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龐占村 | ~216 | 村莊 | 石氏三兄弟于明萬歷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往山東不久,又從山東遷居此地,因周圍有前寨、后寨、馬寨、葛寨等幾個寨,故以“龐大”為吉言,取名為龐寨。…[詳細] |
閆林占村 | ~217 | 村莊 | 閻、董、馬三姓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于林家寨,后因閻姓分居,故以姓氏改名閻林寨![詳細] |
董林占村 | ~218 | 村莊 | 董、閻、馬三姓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于林家寨,后因董姓人口增多,故以姓氏改名董林寨![詳細] |
馬林占村 | ~219 | 村莊 | 馬、董、閻三姓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于林家寨,后因馬姓分居,故以姓氏改名馬林寨![詳細] |
劉占村 | ~220 | 村莊 | 劉氏于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劉寨。因大隊重名,1982年經(jīng)濮陽縣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號”文件批準(zhǔn),因靠近三個林寨而更名…[詳細] |
關(guān)莊村 | ~221 | 村莊 | 關(guān)氏于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遷往此地建村,取名為關(guān)莊![詳細] |
龐樓村 | ~222 | 村莊 | 明初龐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并建有樓房,故名龐樓![詳細] |
徐樓村 | ~223 | 村莊 | 明初,遷民前,徐氏始建其村,取名徐樓。1949年,為濮陽縣七區(qū)徐樓村。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濮陽縣白堽鄉(xiāng)徐樓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為大隊,為…[詳細] |
姜馬李村 | ~224 | 村莊 | 明時姜氏、馬氏、李氏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三氏自西至東分村而建,分別稱姜莊、馬莊、李莊。后三村合并稱姜馬李![詳細] |
劉黃莊村 | ~225 | 村莊 | 劉黃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劉莊村 | ~226 | 村莊 | 劉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七來莊村 | ~227 | 村莊 | 范、耿兩姓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來,取名為耿莊。因村民十分貧困,村有迷信文人說,“我范為食,西村有豬(朱莊),故窮。戚者,兵刃也。豬若來,戚殺之,即…[詳細] |
管莊村 | ~228 | 村莊 | 西周時,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叔不服,與蔡叔、武庚一起反抗,被周公平定。管叔后裔逃此定居,取名管莊。后因在鄉(xiāng)政府北稱北管莊![詳細] |
朱莊村 | ~229 | 村莊 | 朱氏于明初從山西洪洞遷往此地以姓氏取名為朱家莊,后簡稱朱莊![詳細] |
陳苗莊村 | ~230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陳、苗二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陳苗莊![詳細] |
曹樓村 | ~231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曹氏自山西洪洞遷往此地定居,取名為曹樓。…[詳細] |
小占村 | ~232 | 村莊 | 小占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胡密城村 | ~233 | 村莊 | 唐李密率軍曾住,筑土圍營。村民為念李密,再加胡姓較多,故稱胡密城![詳細] |
李密城村 | ~234 | 村莊 | 據(jù)明嘉靖《開州志》記載:“密城,在州東南其實力,唐李密故城”。據(jù)隋末唐初李密率軍駐扎此處,招訓(xùn)買馬,筑土城,以備戰(zhàn),故取名李密城![詳細] |
張密城村 | ~235 | 村莊 | 明初張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因緊靠李密城,故名張密城![詳細] |
前密城村 | ~236 | 村莊 | 明初孫氏自山西洪洞遷往此地定居,因緊靠李密城村,故取名孫密城。清光緒年間,因黃河泛濫,部分戶北遷建村,為后孫密城,遂改成前孫密城村![詳細] |
后密城村 | ~237 | 村莊 | 明初孫氏自山西洪洞遷往此地定居,因緊靠李密城村,故取名孫密城。清光緒年間,因黃河泛濫,部分戶北遷建村,為后孫密城。…[詳細] |
耿密城村 | ~238 | 村莊 | 耿氏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靠近李密城,故取名為耿密城![詳細] |
王密城村 | ~240 | 村莊 | 王氏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緊靠李密城,取名王密城。1955年黃河泛濫,被黃水沖刷落河,村民分遷周圍各村,至1966年原村民陸續(xù)由各村遷回舊…[詳細] |
王柳村 | ~241 | 村莊 | 王氏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柳林旁,故取名王柳村![詳細] |
東柳村 | ~242 | 村莊 | 據(jù)劉氏家譜記載:“始祖,原籍直隸束鹿縣大劉村人氏”,“明崇禎元年(1628),劉三孔遷此”。因本地有柳姓,故以劉柳兩姓取名劉柳村。民國初部分戶掉河后,…[詳細] |
西柳村 | ~243 | 村莊 | 民國初,因黃河泛濫,東柳村部分戶落河,遷至黃河大堤西建村,取名西柳村![詳細] |
王河渠村 | ~244 | 村莊 | 據(jù)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四年(1372)王氏自山西太原遷至夏河渠村。后因夏氏人少搬出,王氏人多,故更今名![詳細] |
宋河渠村 | ~245 | 村莊 | 清初宋氏從王稱堌鄉(xiāng)宋集移居此地,因靠黃河渠道,故稱今名![詳細] |
常河渠村 | ~246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常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村東靠黃河渠道,故稱今名![詳細] |
前辛莊村 | ~247 | 村莊 | 明初辛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取名為辛莊,后因村北有建一新莊,故更名為前辛莊![詳細] |
辛占村 | ~248 | 村莊 | 明末辛氏自山西汾州府孝義縣張家灣遷此定居,取名辛寨![詳細] |
石占村 | ~249 | 村莊 | 明初石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石寨。1950年被黃河水沖刷落河,村民分散遷于周圍各村。至1973年,原村民陸續(xù)由各村遷回此地復(fù)建石寨![詳細] |
魯占村 | ~250 | 村莊 | 魯氏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魯寨。…[詳細] |
仝莊村 | ~253 | 村莊 | 元末張、仝二姓自東北遼東遷此定居,取名張仝莊。后因張氏逐漸減少,遂改稱仝莊。…[詳細] |
棗科村 | ~254 | 村莊 | 棗科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時樓村 | ~255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時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并蓋土樓一座,故稱時樓![詳細] |
宗寨村 | ~256 | 村莊 | 潘氏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后宗氏于清乾隆年間自本縣宗昌湖附近遷于潘寨村南,取名宗寨。…[詳細] |
潘寨村 | ~257 | 村莊 | 潘氏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后宗氏于清乾隆年間自本縣宗昌湖附近遷于潘寨村南,取名宗寨。后融合一起,合稱宗潘寨![詳細] |
地名由來:
明初陳、劉、張三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白沙崗建村,得名白崗莊。清末成集,易名白崗集,演為白堽。
基本介紹:
白罡鄉(xiāng)位于濮陽縣東南部,距縣城40公里,系沿黃貧困鄉(xiāng)之一。相傳,明初陳、劉、張三姓人家,從-縣遷至白沙崗居住,故名白沙崗,清未成集,后演義為白罡。全鄉(xiāng)總面積55平方公里,北與王稱固鄉(xiāng)接壤,南與梨元鄉(xiāng)交界,西與梁莊鄉(xiāng)、文留鎮(zhèn)毗鄰,東與山東鄄城縣隔河相望。系-采油一廠、四廠的主要開采區(qū),境內(nèi)有油氣240余眼。
全鄉(xiāng)共有50個行政村,轄61個自然村,221個村民小組,6750戶,32097人,4.5萬畝耕地。黃河大堤橫穿南北,將全鄉(xiāng)自然劃分為背河洼地與黃河灘區(qū)兩部分,背河洼地37個行政村,2.4萬人,黃河灘區(qū)13個行政村,0.8萬人。
鄉(xiāng)黨委轄6個總支,其中:鄉(xiāng)直總支1個,農(nóng)村總
歷史沿革:
1944年屬昆吾縣6區(qū)。
1949年昆吾縣并入濮陽縣,屬濮陽縣七區(qū)。
1957年設(shè)白堽鄉(xiāng)。
1958年成立白堽公社。
1984年成立濮陽市郊區(qū),屬之,同年改設(shè)白堽鄉(xiāng)。
1987年改屬濮陽縣。
區(qū)劃: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白堽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