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打漁陳鎮(zhèn) | 隸屬:臺前縣 |
區(qū)劃代碼:410927103 | 代碼前6位:410927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豫J |
長途區(qū)號:0393 | 郵政編碼:457000 |
轄區(qū)面積:約59.06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4.5萬人 |
人口密度:76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47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三官廟村 | ~202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明洪武七年(1375)趙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山東濟南段店,后分二支,一支遷往梁山西趙壩,一支移居壽張十五里元北吳家樓。吳家樓再分三支,一支遷壽張縣城…[詳細] |
玄橋村 | ~203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明洪武十七年(1384),玄姓人來此定居,因有一石橋,便以玄姓命之玄橋![詳細] |
石門李村 | ~204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有一總兵姓李,官府為其建石坊一座,人稱石門,后稱石門李。…[詳細] |
李文彩村 | ~205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明洪武年間,李姓族人遷來此地,至五世李文彩勤儉治家,耕讀育人,名聲鶴起。李氏后人為紀(jì)念其懿德,以其名命村名為李文彩![詳細] |
后柴村 | ~206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后柴與前柴原同為一個自然村。創(chuàng)建于南宋,由柴氏族人創(chuàng)立。柴氏人以“柴”姓命村名為“柴家店”,后因柴姓人口眾多,居住不便又分開居住,形成兩個自然村。在前…[詳細] |
滕莊村 | ~207 | 村莊 | 明末清初騰氏族人創(chuàng)建,以姓氏命名為騰莊。后騰姓人因故遷出,但騰莊名稱沿用至今未改![詳細] |
南賈村 | ~208 | 村莊 | 賈姓族人自明代從山西洪洞遷往山東鄆城縣,越數(shù)世,又遷現(xiàn)住址。賈姓族人以姓“賈”命村名為“賈家莊”。因在邢仝村南,又改名為南賈。…[詳細] |
呂辛莊村 | ~209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呂姓族人從山西洪洞遷來定居,因此地地處黃河故道,多土堌堆,耕地全在河對岸,生產(chǎn)、生活條件十分辛苦,便以姓氏“呂”和地形地貌命村名為“呂堌堆…[詳細] |
艾固堆村 | ~210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艾姓人最早來此創(chuàng)業(yè)立村,因此處凸出平面較高,俗稱堌堆,故命村名為艾堌堆![詳細] |
呂固堆村 | ~211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呂姓始遷祖從山東沂水縣遷來此處,因有一處凸出平面的大土堆,人稱堌堆,故名為呂堌堆。…[詳細] |
周莊村 | ~215 | 村莊 | 明初,周姓人最早在此立村,以姓氏命名為周家莊,簡稱周莊。此后周氏族人因故遷出。明萬歷十二年(1584),原居住于張秋鎮(zhèn)白宿寺的楊氏族人在其八世祖楊學(xué)禮…[詳細] |
劉子漁村 | ~216 | 村莊 | 因地處黃河故道,原居民曾以打漁為生。后來劉氏族人自清代遷此建村,便以劉姓命村名為劉子漁,以此反映其生活生產(chǎn)特征![詳細] |
岳魯村 | ~218 | 村莊 | 岳姓人原本定居北臺(今屬陽谷縣壽張鎮(zhèn)),后遷壽張東紅沙嶺今址,以姓氏岳命名為岳家莊。1947年,附近魯莊劃入,取兩村首字命村名為岳魯。…[詳細] |
北丁莊村 | ~219 | 村莊 | 明萬歷四十年(1611),丁姓人先祖任兵備道,族人奉旨遷現(xiàn)住址(原屬山東壽張縣),以姓命村名為“丁家莊”,簡稱“丁莊”。建國后,因南緊鄰黃河北岸還有一…[詳細] |
田莊村 | ~220 | 村莊 | 明建文年間,田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山東壽張棗林鄉(xiāng)(今山東陽寺子田村),清康熙五十九年(1721)遷今址,以姓氏田命村名為田莊![詳細] |
楊胡村 | ~221 | 村莊 | 明代楊氏先祖任職兵備道,奉旨遷來山東,定居于陽谷龍王廟,后因人多分灶擇地生活遷今址。始遷祖有美須,人稱楊胡子,后人為紀(jì)念先祖,以其綽號命村名為楊胡子,…[詳細] |
中張村 | ~222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張氏族人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山東。清康熙十四年(1676)又遷居現(xiàn)址。村初名為“施牢口”,后因嫌晦氣改為“師圣村”。張姓族人勢力漸強后,便…[詳細] |
田那里村 | ~223 | 村莊 | 明初,田氏族人首遷至金堤北田莊村(今屬陽谷縣十五里園),清宣統(tǒng)三年(1911)遷至今址,取名為后田樓。因與本地原有后田樓重名,1947年政府改村名為田…[詳細] |
后門趙村 | ~224 | 村莊 | 明洪武十七年(1384),趙氏族人從山西遷入山東壽張趙堂(今屬陽谷縣閻樓鄉(xiāng))。萬歷年間又移居今址,時趙氏族人較貧窮,村前是中張張姓大戶的土地,不許通過…[詳細] |
黨河口村 | ~225 | 村莊 | 明成化十九年(1484),黨姓族人從十五里園黨店遷今址,村西曾是黃河一渡口,故以黨姓命名為黨河口![詳細] |
花莊村 | ~226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花、王二氏同時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于此,因花、王為表親兄弟,不分彼此,以花姓命村名為花莊。…[詳細] |
汪廟村 | ~227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汪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今址定居,后蓋一家廟祭祖,人稱汪家廟,簡稱汪廟。…[詳細] |
師莊村 | ~228 | 村莊 | 明永樂三年(1405),師姓始遷祖從山西洪洞縣米家村遷今址,以姓氏命村名為師家莊,簡稱師莊![詳細] |
何莊村 | ~229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何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今址,以姓氏命村名為何莊![詳細] |
張那里村 | ~230 | 村莊 | 明初,張姓族人遷此建村,名為“張家莊”,后習(xí)慣稱為“西張”,亦稱“張那里”。1983年,因與后方、吳壩公社西張重名,定名“張那里”![詳細] |
朱那里村 | ~231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朱氏族人遷此處建村,原名為朱家莊,后改為朱那里。…[詳細] |
梁廟村 | ~232 | 村莊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2),梁姓始遷祖從壽張東南梁家?guī)X(現(xiàn)屬山東省梁山縣)遷今址,建有家祠梁家廟,以此為村名梁廟![詳細] |
東仝村 | ~233 | 村莊 | 明弘治十五年(1503),仝姓族人從江蘇雎寧遷入現(xiàn)居住地,以姓氏命名為“仝老莊”。后因西有“仝家莊”(今孫口白拉仝),改稱“東仝”![詳細] |
馬鐵爐村 | ~234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壽張影唐村。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又遷至現(xiàn)居址,因馬姓族人多擅長打鐵之業(yè),以姓氏及職業(yè)而命名![詳細] |
前田樓村 | ~235 | 村莊 | 清代中期,田氏族人田光啟闖關(guān)東多年未歸,其母田氏思子心切,便蓋小樓一座,每當(dāng)思兒之時,便登高遠望東北,俗稱望子樓,后周邊各村稱之為田家樓,以此命名村名…[詳細] |
后田樓村 | ~236 | 村莊 | 清代中期,田氏族人田光啟闖關(guān)東多年未歸,其母田氏思子心切,便蓋小樓一座,每當(dāng)思兒之時,便登高遠望東北,俗稱望子樓,后周邊各村稱之為田家樓,以此命名村名…[詳細] |
汪田莊村 | ~237 | 村莊 | 清康熙十四年(1676),汪氏始遷祖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至原壽張十五里園西汪村(今屬山東陽谷縣),后在今址組成新村落,以汪姓命村名為汪莊。1983年,…[詳細] |
棗梨河村 | ~238 | 村莊 | 明代中期,京杭運河漕運繁忙,此處為重要碼頭,中原的棗、香梨在這里聚集后運往江南。后因商家眾多,果品擺放不下,便將香梨西移二里,稱此碼頭為棗梨河,后為村…[詳細] |
尹那里村 | ~239 | 村莊 | 明代中期,尹姓族人由山西移居山東肥邑尹家海子,為避戰(zhàn)亂來今址定居,取名尹那里![詳細] |
棗包樓村 | ~240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胡、劉兩家由山西移民來此定居。至明中期,此處成為京杭大運河重要碼頭,尤其是中原一帶的紅棗、香梨在這里集聚,成為物流中心。一包一包的紅棗相疊…[詳細] |
趙莊村 | ~241 | 村莊 | 明初,山西洪洞縣移民來此墾荒立業(yè),創(chuàng)立數(shù)個村莊,計有榮姓的人火寨、孫姓的孫家玉皇廟、張姓玉皇廟、王姓的小王莊、白姓的白莊、趙姓的趙莊。后黃河河道北移,…[詳細] |
前柴村 | ~242 | 村莊 | 前柴村創(chuàng)建于南宋,是打漁陳千年古村落之一。由柴氏族人創(chuàng)立,是時柴姓人以姓氏命村名為“柴家店”,又因柴姓人口日漸增多,居住不便,便分開居住,形成兩個自然…[詳細] |
沙樓村 | ~24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沙、杜兩姓始遷祖同時遷來此地,為命名村名發(fā)生爭執(zhí),便以蓋樓方式為籌碼,誰先蓋成就以誰姓為村名,結(jié)果沙姓先于杜姓建成,便以名沙樓。…[詳細] |
南丁莊村 | ~244 | 村莊 | 明代大移民時期,丁姓最先定居于此,以姓氏命名為丁家莊。1949年后,因村北面還有一個丁家莊,為了區(qū)別,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zhǔn),居北者為北丁莊,本村居南改稱南…[詳細] |
邢仝村 | ~245 | 村莊 | 明洪武二年(1369),邢氏族人從濟南府歷城縣狼窩村遷今址,以姓命名為邢家莊。1957年前后,黃河北岸的仝莊、馬莊、李莊與邢家莊的村落大部落入黃河河道…[詳細] |
梁集村 | ~246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清初,梁姓人由山東鄆城遷今址,因地處交通要道,人員來往頻繁,久之形成集市,梁姓人便以姓氏命名為梁集。…[詳細] |
張廟村 | ~247 | 村莊 | 張姓族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3)自山西洪洞遷自山東陽谷城南張岱莊,后因料理莊園土地遷來此地。為弘揚先祖功德,便修家廟一座,以此命村名張家廟,簡稱張廟…[詳細] |
東殷莊村 | ~248 | 村莊 | 殷莊創(chuàng)建于明初,村有一水坑,人們稱之為殷家坑。建國后,改村名為殷莊,因與今后方鄉(xiāng)殷莊重名,1983年2月經(jīng)縣政府批準(zhǔn)更名為東殷莊![詳細] |
殷廟村 | ~249 | 村莊 | 明初,殷姓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蓋一家廟祭祀祖,稱殷家廟,后以此命名村莊,稱殷廟。…[詳細] |
田固堆村 | ~250 | 村莊 | 明建文年間,田姓始遷祖從山西洪洞縣遷山東壽張棗林鄉(xiāng)(今屬陽谷十五里園鄉(xiāng)),后遷今址。因此處有高出地平面的堌堆,遂取名田堌堆。…[詳細] |
王堂村 | ~251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陳姓居民以雜耍為業(yè),取村名為陳大鼓。后來陳姓外遷,王姓遷入,并建祠堂,取名為王家祠堂,后人們便以祠堂稱村名為王家堂,簡稱王堂![詳細] |
接泊浪村 | ~252 | 村莊 | 清初,此村南臨黃河故道,是南來北往的水運通道要津,人稱沙河鎮(zhèn)。后黃河泛濫,多次決口形成黃河北移趨勢。為防止黃河北移修筑大壩,斷絕水浪沖刷,并成為重要碼…[詳細] |
地名由來:
明初建村,瀕臨黃河故道,地勢低洼,而村落居沙崗之上,故名沙土崗。村前后均有河流,村民以打漁為業(yè),俗稱晾網(wǎng)崗、晾魚崗、打漁港。后因陳姓常來此打漁,為人厚道,遂稱今名。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打漁陳鎮(zhèn)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基本介紹:
打漁陳鄉(xiāng)位于臺前縣.在縣委、縣政府和鄉(xiāng)黨委的正確領(lǐng)導(dǎo)下,在鄉(xiāng)人大的監(jiān)督和鄉(xiāng)政協(xié)的支持下,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高舉-同志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旗幟。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工作布署,結(jié)合我鄉(xiāng)實際情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團結(jié)奮戰(zhàn),艱苦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全鄉(xiāng)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強化農(nóng)業(yè)地位,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
我們立足實際,圍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作文章在提高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效益上下功夫全年共修建橋涵、閘提水池46座,新打機井223眼,新開公路16條,目前我鄉(xiāng)大面積耕地實現(xiàn)了井渠雙配套。旱澇保收田達3.8萬畝,今年夏糧單產(chǎn)、 總產(chǎn)均列全縣第一。同時在今冬的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shè)中整
歷史沿革:
明、清至民初分屬山東省壽張縣三區(qū)、山東省東阿縣二區(qū)。
1941年屬張秋縣五區(qū)。
1947年屬壽張縣四區(qū)。
1949年屬平原省。
1952年復(fù)屬山東省。
1953年屬壽張縣四區(qū)。
1958年成立打漁陳公社,屬壽張縣。
1963年改打漁陳區(qū)。
1964年劃入河南省范縣。
1968年復(fù)稱打漁陳公社。
1974年屬范縣臺前辦事處。
1978年設(shè)立臺前縣,屬之。
1984年改稱打漁陳鄉(xiāng)。
2011年改置打漁陳鎮(zhèn)。
區(qū)劃: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打漁陳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