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廟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秀水村秀水自然村,據(jù)廟內碑刻記載,建于清代。主體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結構,占地面積1268.91平方米,分前后三進院落。第一進由廣場和門樓組成,廣場有旗桿石,石上豎旗桿(新)。門樓面寬五間明間抬梁結構,五架梁,進深五柱。第二進院落由門樓、戲臺、廂樓、天井,大殿組成,戲臺新建,廂樓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天井塊石,階沿石錯逢平鋪,風貌依舊,大殿面寬五間,明間五架梁抬梁結構,次間、梢間進深六柱八檁,設前廊單步梁卷蓬頂。梁上雕花卉、人物,但大多被人為破壞。殿內主體結構依舊,塊石、柱礎、柱子保存較好。第三進院落由大殿和后殿組成,后殿面寬五間,上世紀六十年代新建。今廟內尚存明、清碑石二通,“重建府主行祠碑記”立于明萬歷丁
圓瑛法師寮舊址位于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蘆港村東周自然村西側接待講寺內,據(jù)建筑風格、形制及主人生活年代等判斷,約建于民國時期。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結構,占地面積232.36㎡,由正殿及左右?guī)繕嫵。正殿為單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三間一弄,弄堂位于最西側,明間為抬梁結構,五架梁前后單步,次間用中柱,穿斗結構,進深五柱七檁;弄堂進深七柱九檁,正殿地面均以地磚鋪地,上飾楓葉花紋。廂房位于天井兩側,均面闊兩開間,進深三架椽,抬梁結構,二層樓面已為胡琴檔車木欄桿裝飾。圓瑛法師寮舊址為故佛教協(xié)會會長圓瑛法師所建,正殿二層仍設有圓瑛法師紀念堂,保留了大量法師生前的遺物、遺跡,特別是1916年法師由緬甸回國時帶回的玉佛仍得以保存。 圓瑛法師寮舊址格局完整,保存較
周氏宗祠位于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新莊村新莊自然村2號,據(jù)周氏家譜記載始建于清道光丁酉年間。主體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前、中、后三進及兩廂組成,占地面積684.42㎡。前進為門廳,單檐硬山頂平房,面闊七間,進深四柱七檁,明間安兩扇大門,左右兩側立一對石獅門枕石,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中進為大殿,單檐硬山頂高平房,面闊五間,明次間進深四柱九檁,五架抬梁前后雙步。梢間用中柱,穿斗式結構,明次間后端放有周氏祖宗畫像及排位,供周氏族人祭祀。后進為重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五間,明次間進深四柱七檁,五架抬梁前后單步。梢間用中柱,五柱落地。前進與中進之間設廂房,為單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中進與后進之間左右兩側設廊,經后期翻新。周氏宗祠布局規(guī)整,建筑高大
上升永濟橋,又稱半路庵橋,位于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蘆港村半路庵南首,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光緒九年(1883)重建。該橋為石砌單孔拱橋,南北走向,橫跨于鄞西后塘河兩岸。橋全長25.54米,寬4米,橋孔高6.15米?缍8.64米。橋兩側有欄板、望柱,柱上雕石獅,欄板前端各有抱鼓石,南、北踏跺各32級。橋額鐫“上升永濟橋”。東面落款為“光緒癸未(1883)歲募捐重建,里人×××”。西面落款為“大清乾隆丙辰(1736)歲陳爾康建”。橋東北岸筑土地堂一間,坐西朝東,內有碑記。橋北堍起向東有一排橋亭屋,名曰“半路庵亭”,據(jù)說原有二排,另一排因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供銷社而被拆除。該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目前保存狀況較好,是江南水網地區(qū)比較典型的石砌
胡家洞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民樂村姜岱自然村,根據(jù)橋上碑文記載,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該橋為單孔石砌拱橋,東西走向,橋西與余姚市交界。橋北約100米處有當時鄞縣水利會建造的姚江五洞閘,南面偏西側由大隱來水、偏東沿河流直達民樂村馬車橋。橋全長26.9米,寬3.50米,橋拱離水約6米左右。橋堍踏跺東28級,西27級。橋欄有浮雕荷葉紋欄板,間置覆蓮望柱,兩側各邊設有云彩紋抱鼓石,昔南側欄板好于北側,北側橋欄基本已倒或毀。橋面呈梯形,中間窄,兩頭寬。東南向拱壁上嵌有一塊高約60厘米,寬80厘米的青石碑文,因隔水較遠,字跡難辨,但隱約可見“光緒二十四年”字樣。橋拱兩邊各有伸出的鰲頭雕飾。 該橋建筑高大宏偉,結構精致,是我區(qū)境內
歧山祠堂,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歧湖村,為五開間四合院硬山造建筑?v進深29.15米,通寬20.4米,占地面積748平方米。整個建筑分門樓、大廳二進。大門外原有照墻,今已拆除。門樓五開間,中間大門,兩側邊房,大廳下設閘式高門檻,門前左右各置刻花長石凳。門檐上雕有魚龍狀牛腿,軒梁間刻云彩紋飾。大門兩旁外墻上有裝飾精致的仿木磚雕。 大廳面寬20.15米,屋架結構明間抬梁式,用材粗大,梁上立卷剎短柱支托小抬梁、檀子。大廳前走廊為卷蓬頂,廊間穿插枋以及牛腿、雀替等部件全為鏤雕裝飾。其中枋額兩面高浮雕亭臺樓閣、歷史文物、飛禽走獸等圖案更為精致細膩。 歧山祠堂最引人注目處是大廳內的梁上柱間,無麻雀棲巢,無蜘蛛結網,無蟲蛀蜂咬等現(xiàn)象,其中奧妙尚帶
翁文灝故居,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岐陽石塘村,為一處優(yōu)秀的近代建筑。翁文灝(1889-1971)又名存璋,字詠霓,號君達,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博士、中國近代地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地質學造詣很深,著作豐富,在地質學各分支領域里創(chuàng)下許多個“第一”,在礦床學方面,他在我國首次提出“成礦系列”這一術語,開拓了新的找礦方向;在地震地質學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國地震地質的學者;在構造地質學方面,最早探討中國地貌發(fā)育史,提出燕山運動在中國存在理論;在山志學方面,正確概括了中國地勢和山脈成因;在地理學理方面,與丁文江等合編的《中華民國新地圖1934年》,是中國第一本根據(jù)實測資料、按等高線和分層設色繪制的現(xiàn)代地圖集。2005年5月該故居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級文物
新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蘆港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萬歷四十七年(1619)重建。橋洞上有橋額,上 書“新橋”兩字,上款“洪武丙寅始建”、下款“萬歷己未重建”。該橋南北走向,橫跨于鄞西后塘河兩岸,全長30.60米,橋面寬4.6米,拱洞跨度10.44米。南北兩橋堍成“八”字形,北堍寬5.70米、南堍寬6.77米,各設踏跺32級。橋兩邊均設浮雕荷葉紋欄板,破壞比較嚴重。其中有四塊欄板為素面,疑后補所為。欄板間置雙復蓮望柱,下設云彩紋抱鼓石。橋拱北邊置有纖道,道寬1.46米,現(xiàn)上覆水泥。該橋重建迄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且雕刻精細,風格古樸,并有確切紀年,是區(qū)域內有價值的古橋梁之一。2005年5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級文物保護點,
稼圃莊位于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梁祝村梁祝文化公園,根據(jù)建筑風格判斷為清代建筑。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由正屋及南側石牌坊兩部分構成。正屋屋頂硬山造,面寬三間,進深五柱七檁,穿斗式結構,檐柱施斗拱,檐梁為駝梁,施雀替飾卷草紋。正屋設前后天井,前天井東筑石庫門,磚砌門樓,雙扇門,門樓覆蓋雙坡板瓦,正脊起弧。石牌坊離屋19米,為單開間小牌樓全石結構,柱置獅子,下枋陽面刻“稼圃”二字,上置普柏枋,再上為雙坡屋面,枋額二側柱外置云翼,牌坊為后期新建。 稼圃莊格局完整,結構穩(wěn)固,是一處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4年7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十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
梁祝古跡遺址位于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梁祝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梁祝古跡遺址東接寧波市郊,距市中心約8公里,西北瀕臨原百里姚江,甬梁公路橫貫南端,又與滬、杭、甬高速公路相接。該墓呈“雙凸”字形的前堂后室墓,南北長10.20米,東西寬1.0一5.25米,為磚砌拱券頂單穴墓,F(xiàn)存墓壁殘高0.40米一1.05米,自南而北分別由甬道、前堂、過道和棺室四部分組成,墓底皆用磚鋪地。墓葬文化層自上而下共分三層,第一層為房基土,第二層為黃色回填土,第三層為墓室內部灰褐色土。砌墓室的磚有長方形、刀形和楔形三種。隨葬器物主要分布在前堂的東部出土器物有陶灶、罐、甑、水井罐、薰爐、五管瓶等十余種。由于此墓在以前曾遭破壞,墓磚、器物上又沒
高橋位于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西首的官塘河中段,1982年6月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高橋始位于官塘中段,橫跨在大西壩與后塘河的匯合處,它北瀕姚江,西連四明山余脈的石塘山、深溪山、南經集仕港、古林而入奉化境內;向東經后塘河即至寧波城,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根據(jù)《鄞縣志》記載南宋寶佑四年(1256)冬由大制使判府事吳潛重建。宋人袁商《重建高橋記》謂:“橋橫跨西塘河北岸,南通晉家橋,北通大西壩村,自昔由杭、紹來寧為必經之路!币院,歷代相繼維修,現(xiàn)橋為清朝光緒八年重修。高橋為一座單孔石拱橋,以高大故名,為鄞西平原最雄偉之古橋。全長28.5米,面寬4.68米,拱洞跨10.3米,孔高6.8米,并筑有1米寬纖道。洞高,孔大是它的特點,有“船舶過往而風帆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