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象山石浦出發(fā),朝東南方向航行大約25海里,便到達了象山最東南的島嶼,中國領(lǐng)海線基點所在——漁山列島。漁山列島有南漁山和北漁山之分,常說的漁山通指的是北漁山。宛如鎮(zhèn)海之柱戳立萬頃碧波之中,亦如在蔚藍色的海天相托相護下的一塊絕色翡翠。
漁山島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蔚藍的天,湛藍的海,把海島掩映得更加美麗。漁山島,位于貓頭洋的東部,由13島41礁組成,全島呈東北、西南排列,南北7.5公里,東南4.5公里,全島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中以南漁山為最大,五虎礁雄踞海疆,系領(lǐng)海基線。島礁,其實這從本島看上去的五虎礁,是由從南而北的11座大小不一的島礁組成。游人在島上所見的五虎礁,實為伏虎礁(包括緊貼其身的仔虎礁)、尖虎礁、高虎礁(島)、平虎礁、老虎屎礁。沉浮洶涌波濤之中的“五虎”更顯出它的雄健之勢。潮高時其形狀則如珠浮碧海,變得玲瓏可愛,令游人一睹而終生難忘。
來這里的游客多喜歡上北漁山島,該島面積不大,僅0.5平方公里,是漁山列島之一。海島南高北低,最高點海拔為83.4米,上有燈塔一座,由于時間久遠,爬南峰觀燈塔,成了上北漁山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漁山燈塔是我國漁山海域南北行船的必經(jīng)之道,也是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在漁山島上的兩座燈塔,形似圓筒,紅白相間,高為16.9米,直徑4米。燈塔每隔30秒閃出白光一道,26海里內(nèi)外可見其所發(fā)信號;另一座是我國自行設(shè)計制造的現(xiàn)代化太陽能燈塔,全鋼鐵骨架,要比老塔高,也比老塔苗條,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相映成趣。
北漁山燈塔是漁山島的標(biāo)志,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譽,成為國際航標(biāo)。光緒二十一年,由上海海關(guān)耗銀5萬兩白銀建成,當(dāng)時僅有塔身和燈器。據(jù)當(dāng)?shù)貪O民講,建塔前十二年,曾有華輪“懷遠”號,德輪“揚子”號二船在該島附近失事,死165人,地方志也有詳細述載。燈塔為鐵鑄成,白色圓形,高16.9米,直徑4米,塔身所置特等境,由法國巴黎的巴比爾公司特制。特等鏡直徑2.66米,高3.6米,重15噸,為當(dāng)時世界特等鏡之最,現(xiàn)在島上的燈塔是1985年交通部批準(zhǔn)原址重建的,采用太陽能電池、氙燈和鼓形透鏡,燈器采用的是英國DRB-211884000C2密封式光束射器,主燈光射程25海里以上,燈塔相關(guān)的其他裝置為國內(nèi)領(lǐng)先。
據(jù)守塔人介紹,由于海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燈塔始終是該海區(qū)的主要導(dǎo)航設(shè)施。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燈塔被日軍侵占,1944年毀于戰(zhàn)事。民國36年,海關(guān)派技師史端昌等重建北漁山。1955年2月13日漁山島解放時,燈塔也遭破壞,F(xiàn)在島上仍遺留著當(dāng)時-部隊的工事和匪首何卓權(quán)盤踞海島的遺址,也留下了人民子弟兵配合剿匪,鞏固國防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站在燈塔遠眺貓頭洋,海面上白帆點點,漁輪穿梭;晴朗天氣海邊垂釣,拾貝趕海,情趣盎然。但待夕陽西下,則是銀盤當(dāng)空繁星相擁,塔光閃爍漁火點點,海風(fēng)拂面而來,此情此景無可比喻。
在漁山島上看日出,你非得早晨四點鐘起床不可,因為那里的天亮得早。站立島頂,極目眺望東方,日出時那浩淼海天變幻的情景,會令人激動不已!
漁山島的另一個勝跡當(dāng)數(shù)“仙人橋”。在島上走時它是“橋”,而從海面上看它,它便是一道巨大的“門洞”,高約20多米,寬約30多米,原本這里該是臨海絕壁大懸?guī)r,大自然造就了它,大自然又不停地雕琢它,終使崖頂一個約200平方米的巖石下塌,下塌的石被海浪拖得難知去向,而下塌后獨獨留下了臨懸的一道凌空石梁!“仙人橋”居空橫架驚濤之上,伏橋俯視,頓覺四面來風(fēng),可覺濤卷浪翻聲如雷鳴,亦能覺身下的“橋”似顫似顛,大有即刻里會傾覆百丈濤谷之感。很少有游人坦然步過“仙人橋”到達對面的。這也是漁山留給游人的又一個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