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77777,www.免费黄色,黄色羞羞,三级黄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忻州市 > 五臺縣旅游

五臺縣文物古跡介紹

槐蔭兩級小學
  槐蔭兩級小學,位于五臺縣東冶鎮(zhèn)槐蔭村中央。民國二十三年(1934),由時任閻錫山晉綏軍騎兵總司令的槐蔭村人趙承綬,為改善民辦學條件而創(chuàng)辦。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07萬平方米。學校統(tǒng)一校服,定校規(guī)、設校訓、聘名師,時稱華北第一名校,培養(yǎng)出了李力安、程飛等我黨優(yōu)秀革命干部。校門內(nèi)石獅一對。拾二十五階臺階而上,學校設在三個自然平臺上。第一平臺,石券窯洞十六間教室,中設臺階進入第二平臺,中三間石券門洞頂置石欄桿,正中匾書“槐蔭學校”。第二平臺有磚結構教室十三間,硬山灰瓦頂,中設門洞,左右盡間旁設小門,通往回廊。自第二平臺拾七階步入第三平臺,正面是大禮堂,前設抱廈面寬五間,進深八間,歇山卷棚頂,斗栱三踩,平身科兩朵,耍頭龍形,禮堂內(nèi)舞臺前置欄桿,頂垂蓮桌幕,頂部有天花板。禮堂左右各五間窯洞是宿舍,兩側(cè)……[詳細]
徐繼畬故居
  徐繼畬故居,位于五臺縣東冶鎮(zhèn)東街村朝陽巷。徐繼畬(1795-1873),字健男,號松龕,五臺縣東冶鎮(zhèn)人。歷任翰林院編修、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梁州知府、福建延邵道道員、廣東布政使、福建布政使、廣西巡撫。鴉片戰(zhàn)爭期間上 書《禁鴉片論》。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五臺東冶家中。有《瀛寰志略》、《松龕先生全集》傳世。徐繼畬故居坐北朝南,一進兩院,占地面積428平方米。大門1座,面一間,硬山灰瓦頂,中柱安板門一合,旁余塞板,走馬板書“惠迪吉”,左右磚雕看墻,門內(nèi)磚雕影壁、門與門洞,進入故居。一院兩廂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設廊。東廂房已改建。正北儀門1間,抱鼓門銘,石雕門坎,走馬板書“居無中美”、“道光丙戌“,懸山頂,內(nèi)十字卷棚,歇山頂,斗栱九踩,栱眼板透雕石榴、蓮花,正面安板們。儀門左右有磚墻。二院正……[詳細]
五臺山金閣寺
  金閣寺(第二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西北15公里據(jù)《資治通鑒·唐紀》載,唐大歷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詔高僧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赴五臺山修功德,建寺鑄銅為瓦,涂金瓦上,飾佛閣為金閣,故名金閣寺。五代后幾經(jīng)重修,雖基址末變,但建筑風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國年間多次修葺,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遺構。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1萬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間。寺內(nèi)建筑布局分兩進院落,前院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左右分為鐘鼓二樓,院之正中為觀音閣,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四周圍廊,重檐歇山頂。閣內(nèi)正中塑高17.7米的千手觀音銅像一軀,后人于銅像之上覆蓋泥皮一層,將銅像隱于泥層之中。觀音像西南隅,塑有詔令建造該寺的唐代宗李豫像。前、后院之間有上下兩層19間樓殿相連貫,下層為……[詳細]
五臺山吉祥寺
  吉祥寺五臺山塑的最好的塑像世上有很多吉祥寺,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其中,中國的吉祥寺主要是:山西五臺吉祥寺、山西陵川吉祥寺、福建古田吉祥寺、廣東揭東吉祥寺、廣東潮安吉祥寺、山東成武吉祥寺、四川郫縣吉祥寺、北京市朝陽區(qū)古剎吉祥寺、大唐貢院吉祥寺、;奂樗碌;日本主要為:日本東京吉祥寺(購物圣地);韓國主要為:韓國首爾吉祥寺等。位于山西五臺山脈中臺山腰。寺址海拔二四四○公尺,氣候清涼,寺外有清涼橋,遂以清涼著名。相傳始建于北魏,據(jù)清涼山志載,唐時恩曇和尚重建,歷代均曾重修。原名古佛庵,位於中臺南麓溪上,在繁峙縣茶鋪鄉(xiāng)富莊吉祥溝。創(chuàng)於唐代,思曇和尚重建,離塵和尚繼修。明弘治年間,比丘尼凈玉易庵為鐵瓦殿。明未,三昧和尚開始傳戒。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欽命督理五臺山札薩克大-羅藏陳盆鼎新……[詳細]
五臺南禪寺
  南禪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的臺懷鎮(zhèn),南禪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南禪寺大殿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佛教殿堂建筑,它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一珍貴文物所以能夠完好保存下來,與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該寺散落在五臺山五座臺頂之外的南端,藏匿在邊遠的小山溝里,向來煙火冷落,歷代不被看重,因而躲過了滅法和兵災的毀壞,僥幸保留至今,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佛教殿堂建筑。從建筑風格來看,南禪寺大雄寶殿具有唐代建筑質(zhì)樸、堅實、蒼古的特點。在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它是屋頂最平緩的一座,一對高大的鴟吻矗立在殿脊兩端,與周圍配殿比較,顯得特別巍偉雄健,儼然一副威嚴姿態(tài)。殿內(nèi)塑像17尊,分布在一個長8.4米、寬6.3米四周刻有花紋的佛壇上。這些塑像軀體比例適度,姿態(tài)自然,是……[詳細]
26、靈境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境寺
  靈境寺,位于五臺縣靈境鄉(xiāng)靈境村。據(jù)明《清涼山志》載,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 坐北向南,四合院落布局,占地面積1276平方米,F(xiàn)存儀門1座,面一間,深二椽,卷棚懸山頂,前面垂蓮柱,安板門,里為儀門式。北正殿為三圣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設廊,硬山頂,當心間隔扇門,兩盡間隔扇窗,內(nèi)供華嚴三圣玉佛,十六羅漢,大梁墨題:“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北殿左右磚券門洞進入東西小院,均有正房三間,東西房三間,均出廊,為僧寮房。東配殿為東方三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頂,中隔扇門,旁安隔扇窗,內(nèi)供東方三圣、關云長、彌勒佛。西配殿為西方三圣殿,面三間,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頂,內(nèi)供西方三圣。殿廊內(nèi)有“大清道光十二年……[詳細]
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五臺縣豆村鎮(zhèn)佛光村東南。據(jù)《清涼山志》記載,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寺院除幾座墓塔外,全部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由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金天會年間(1123-1137)于寺內(nèi)前院兩側(cè)建文殊、普賢殿。元代補修殿頂、脊獸。明、清重建山門(天王殿)、伽藍殿、香-雨樓、關帝殿和萬善堂。清末普賢殿被火焚毀,民國初增筑窯洞及南北廂房。占地面積1.56萬平方米。做東向西,依山而形成三層院落,中軸線建有影壁、山門(天王殿)和東大殿。前院北側(cè)為文殊殿,南為伽藍殿;中院兩側(cè)為南北廂房各七間,北有藏經(jīng)樓;上院大佛殿左右建有關公殿、萬善堂等,F(xiàn)存建筑東大殿為唐代遺構,文殊殿為金代所建,余皆為明、清建筑。寺內(nèi)保存有北朝祖師塔1座,唐代經(jīng)幢2……[詳細]
五臺山塔院寺塔
  五臺山塔院寺塔:亦名“舍利塔”,位于五臺山懷鎮(zhèn)顯通寺南側(cè)塔院寺內(nèi)。舍利塔塔基為正方形,總高約50米,全部用米漿拌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引人注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共252枚。風來叮當響,人們把它看作五臺山的標志![詳細]
29、觀海寺
觀海寺
  導 游: 該寺始建于北魏,寺院坐北向南,現(xiàn)存有大雄寶殿、金剛菩薩殿兩大殿,其中金剛菩薩殿正面3間,原殿額高懸康熙帝親筆手書的“笑提明月池”木匾一塊。殿內(nèi)的金剛菩薩造型奇特,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尊黑色菩薩,他黑臉黑身、表情堅毅、身形偉岸,右腳登地,左腿屈起,腳踩風火輪,臂上纏繞長蛇,手中執(zhí)法器,所以此像又稱“九頭十八臂黑金剛菩薩”。這也是文殊菩薩的“三十二相”之一! 看 點: 觀海寺中有一小水池,呈長方形,水色透明,清澈見底。池邊砌成圓形,池中心一小孔中有泉水滲出。相傳曾有人在漆黑的夜里,看見池內(nèi)有明月。人們以為菩薩顯靈,觀海寺因此逐漸被改稱為明月池。每年的六月0會期間,會有一些虔誠的禮佛者來到池邊飲“佛水”,走時,還會帶些回去以求消災。 金剛手中法器的象征:日、月象征主宰宇宙的無量佛法;弓……[詳細]
五臺山南山寺
  南山寺時代:明至民國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南2公里山腰間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三處合稱。寺始建于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明稱大萬圣佑國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擴建,稱極樂寺,民國年間,東北姜福忱等人進行改建,總稱南山寺,F(xiàn)存建筑為明至民國年間遺構。寺址依山而建,坐東朝西。共有院落18處,亭臺樓閣、殿堂房屋300余間,總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山門下筑石階108級,門前影壁磚雕細致,門上鐘樓建造精巧,寺內(nèi)殿宇形式結構各具特色。整個寺院共由七層三部分組成,下三層為極樂寺,寺左側(cè)四合院內(nèi),大雄寶殿位居正中,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硬山頂,殿內(nèi)塑釋迦及二弟子和脅侍菩薩,石雕漢白玉送子觀音分置其前,雕刻工藝尤精。兩側(cè)分列明代塑像十八羅漢,是五臺山羅漢中的佳品。墻壁……[詳細]
五臺山廣濟寺大雄寶殿
  廣濟寺大雄寶殿廣濟寺大雄寶殿(第五批國保)時代:元地址:五臺縣城內(nèi)西大街北側(cè)俗稱西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一1368年)年間,明清兩代局部予以修葺,F(xiàn)存建筑大雄寶殿及殿內(nèi)塑像為元代原作。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290平方米。殿前筑月臺,前檐當心間和兩次間皆裝隔扇,后檐當心間辟板門一道。檐柱柱頭作覆盆卷剎,柱身側(cè)角生起顯著,屋頂舉折平緩。檐下斗栱簡潔疏朗,柱頭斗栱四鋪作出假昂。殿內(nèi)使用減柱造,前槽不設柱子,后槽僅用兩根粗大的金柱,殿內(nèi)空間寬敞。梁架徹上露明造,制作較為規(guī)整。殿內(nèi)梁架、斗栱、駝峰與柱網(wǎng)配置依然保存著典型的元代手法。殿內(nèi)塑像與大殿同期,正中佛壇為一佛二菩薩,扇面墻背塑三大士坐騎獸一字形布列;兩山砌長形磚臺,分塑十八羅漢,為元代遺物。殿前有唐代八角形石經(jīng)幢一……[詳細]
殿頭文殊寺遺址
  殿頭文殊寺遺址,位于五臺縣陽白鄉(xiāng)殿頭村北側(cè)。文殊寺始創(chuàng)年代不詳,明朝重建,毀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寺內(nèi)佛像部分被居士保存,后居士又搬出放在文殊殿遺址上的一個廢舊土窯內(nèi),F(xiàn)存有木雕像5尊,文殊袒胸,身披瓔珞,兩手作印,左手殘,結鉀跌端坐于仰蓮之上,殘高0.8米。木雕侍從像5尊。1號像頭戴管帽,圓形領,身穿圓領長袍,雙腿下垂端坐,右手殘,殘高0.9米,2號像身穿高領長袍,兩腿垂下,雙手抄袖交于腹部,頭已殘,殘高0.8米。3號像同2號像,亦是身穿高領長袍,兩腿垂下,雙手抄袖交于腹部,頭已殘,殘高0.8米。4號像僅顯頭部輪廓,余皆殘,一只眼圓睜,殘高0.8米。5號像頭殘,侍立,身穿高領長袍,余殘,殘高0.70米。另外有另個泥塑頭像,不詳。遺址處存有石碑1通,上題“重修文殊寺記,大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年(1……[詳細]
五臺山黛螺頂
  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有臺內(nèi)五峰”緊緊環(huán)抱: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寺、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確實象雄偉壯闊的生座會預下面秀麗挺拔的“臺內(nèi)五峰”。簡介黛螺頂,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東,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云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nèi)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登黛螺頂?shù)纳铰酚袃蓷l,一條沿北端的山……[詳細]
五臺山明月池
  五臺山明月池,也稱觀海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黃土咀村北約16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62米,南北寬41米,占地面積為2542平方米。據(jù)明《清涼山志》載,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除東偏院、木牌樓為新建外,余皆為清代遺構。 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木牌樓、天王殿和金剛殿(金剛密跡殿),兩側(cè)為便門、配殿,東側(cè)設跨院一所。金剛殿石砌臺基,寬13.35米,深9.8米,高0.84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重檐后單檐硬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上下層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格扇門。殿內(nèi)佛臺后排塑密跡金剛,前排塑三世佛,兩山佛臺為十八羅漢。另天王殿內(nèi)塑彌勒像及四大天王像等6尊。寺內(nèi)存明清維修碑3通,近年曾予修葺。1988年7月,五……[詳細]
五臺山海會庵
  五臺山海會庵,位于五臺縣金崗庫鄉(xiāng)金崗庫村西北約15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64.61米,南北寬60.45米,占地面積3905.67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 清光緒十年(1904)重建,民國初年重修,F(xiàn)存建筑為清代建筑。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兩側(cè)為鐘樓、鼓樓、耳殿及配殿。除念佛堂與西南角庫房外,余下的建筑皆為清代遺構。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9.35米,深10.4米,高1.1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檐柱間雀替浮雕二龍戲珠及雙鳳朝陽圖,明、次間設四扇六抹雪花紋、梅華紋、回環(huán)紋格扇門。殿頂明間辟斗八藻井,兩山墻工筆重彩繪佛本生故事,總面積42平方米。殿內(nèi)正中佛臺上塑三世佛及二脅侍,兩山塑漢白玉十八羅漢。廟內(nèi)存清代石獅2只。1988年7月……[詳細]
晉察冀邊區(qū)銀行舊址
  晉察冀邊區(qū)銀行舊址,位于五臺縣石咀鄉(xiāng)石咀村普濟寺南側(cè)。民國二十七年(1938)3月2日,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利用普濟寺南院,改建成立邊區(qū)銀行,下設冀晉、冀察、冀中三個分行。首任經(jīng)理關學文,職工20余人,8月撤至河北阜平。舊址現(xiàn)有金庫1座,設在南廂房內(nèi)墻根石洞內(nèi),洞口寬0.7米,高1.73米,洞內(nèi)分上下兩層,洞與洞形成90度轉(zhuǎn)折。上層石洞長5米,寬2.25米,高2.03米;下層石洞長4米,寬2.15米,高2.6米,頂部有“晉察冀邊區(qū)銀行,民國二十七年仲秋建”字樣。占地面積19平方米。1985年7月13日,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五臺山三泉寺
  五臺山三泉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楊林村東莊自然村西南約7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42.7米,南北寬30.8米,占地面積為1315.16平方米。 據(jù)明《清涼山志》載,建于元代。明天順年間(1457-1464)重建,明弘治八年(1495)創(chuàng)建觀音殿,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F(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兩側(cè)為耳殿、配殿,2006年在寺東又新建房屋一所。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0.8米,深8.2米,高1.42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隔山門,上置橫盈。殿內(nèi)佛臺上一字排列三世佛像,兩側(cè)為文殊、普賢、韋馱、伽藍,共計7尊。觀音殿供觀音玉佛1尊。寺內(nèi)存明重修碑2通,清碑2通。2007年12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兩澗福田寺
  兩澗福田寺,位于五臺縣溝南鄉(xiāng)兩澗村中。始創(chuàng)年代不詳,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坐北向南,一進兩院,占地面積1119平方米。 中軸線上建有大門、里門洞、過殿、正殿,兩側(cè)為配殿。拾階而上是大門,面一間,前出廊,小懸山頂,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后為一字形磚墻,中間磚券門洞、板門,兩側(cè)看墻雕團龍,頂中間花欄,左右直欞墻。里門洞面寬三間,進深二椽,硬山頂,斗栱大斗左右出花牙子,寶裝蓮瓣柱礎。過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斗栱五踩,單幅云耍頭,平身科一朵,硬山頂。后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設廊,斗栱大斗左右伸出花牙子,三幅云耍頭,平身科每間一朵,單檐小懸山頂。東配殿已毀,西配殿面三間,深五椽,前設廊,硬山頂。東朵殿已毀,西朵殿面三間,深二椽,硬山頂。據(jù)“乾隆五十三年(1788)”碑載,此寺稱“福田寺”。民國初年改為學![詳細]
五臺山龍泉寺
  龍泉寺(第二批省保)時代:民國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南5公里處小車溝村九龍崗山腰相傳,昔有九龍作惡,文殊菩薩將其壓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見九條小龍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國初年又重建,現(xiàn)存建筑多屬民國初年建筑。寺院坐北朝南,F(xiàn)存有牌樓、影壁、臺階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中院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西側(cè)兩院分別為門殿、宗堂殿和祖師堂及普濟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東側(cè)為廂房配殿。石牌樓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純漢白玉雕刻建筑。石牌樓下接一百零八級臺階,階下為青磚影壁,影壁八字形,周邊沿以雕刻圖案為裝飾,正中嵌整塊漢白玉鏤制的雕幅,為五臺山主要寺廟寫意圖。寺內(nèi)建筑雖為民國年間建造,但寺內(nèi)外石雕建筑雕鑿精致,為罕見的石雕精品。……[詳細]
李力安故居
  李力安故居,位于五臺縣東冶鎮(zhèn)槐蔭村三南巷10號。李力安,本名趙子斌,又名亮生,槐蔭村人,1920年生。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 1987年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秘書長。故居坐北向南,一進兩院布局,占地面積720平方米。磚券大門,石券門洞,匾書“樹德”。影壁磚雕,前置辟邪石獅一只。后院北房于1990年拆遷改建為二層樓房。東西配房各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卷棚硬山頂,門窗已改建。二門呈前廳后儀門式,前廳寬深各一間,歇山頂,斗栱大斗左右伸出花牙子,耍頭龍形。梁架結構用四根抹角梁,四垂蓮柱承托歇山式屋頂。石雕柱礎石。儀門與前廳結構互為整體,走馬板書“光裕居”,中安板門一合。儀門呈卷棚歇山式,斗栱同前廳。前院南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東西配房各兩間。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