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77777,www.免费黄色,黄色羞羞,三级黄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渭南市旅游

渭南市文物古跡介紹

81、西岳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岳廟
  西岳廟位于陜西省華陰縣東約1.5公里的岳鎮(zhèn)東端。華山古稱“西岳”,是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矗立于陜西省華陰縣城南,北面黃河、渭河,南接秦嶺,海拔2100米。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經(jīng)注》記載“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華山自古就負有盛名,以其挺拔險峻名聞天下,曾有詩云“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上來”,把華山的氣勢、特征,通過與黃河的對比,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山間的廟宇樓閣,天然奇景,名勝古跡,處處可見,各處的建筑都依山就勢巧妙地構(gòu)筑,各具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年代悠久的西岳廟。西岳廟在華山下約5公里處,始建于西漢武帝時期,以后成為歷代的帝王祭祀華山的祠廟,F(xiàn)存的建筑都是明清時增修擴建的,主要的建筑有灝靈門、五門樓、欞星門、灝靈殿等。灝靈門即山門,其后為五門樓,二者均建于高高的臺基之上,是城樓式的……[詳細]
82、帝嚳陵
帝嚳陵
  帝嚳陵帝嚳,姓姬,號高辛氏。傳說他是炎黃聯(lián)盟的重要首領(lǐng)。在位70年。他是黃帝長子玄囂的后裔,15歲時就輔佐顓頊,-于辛,立為族子。30歲成為部落首領(lǐng),傳說他能操縱辰星,掌握觀察時間和節(jié)氣的方法,以指導生產(chǎn)。傳說他活到105歲。帝嚳陵在洽川莘野村西,陵東邊的巷道稱之為“冢家巷”。高大的墓冢占地二畝,巍然聳立,冢前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親筆書寫的墓碑。乾隆年間洽川才子許秉簡所撰<洽陽記略>中載,清代每年由藩司(省財政廳)撥白銀六萬兩,以作春秋祭掃之用?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洽川是河防前線,帝嚳陵祭掃-中斷。1996年清明節(jié),合陽縣人民政府恢復了中斷六十年的祭掃活動,且規(guī)模逐年擴大,規(guī)格逐年提高。每到清明,帝嚳陵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各種民間藝術(shù)爭奇斗艷,各呈異彩,已經(jīng)成為洽川及塬上附近各村群眾的盛大節(jié)日![詳細]
長春宮遺址
  長-遺址位于朝邑鎮(zhèn)北寨子村,距縣城東16.2公里。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宇文護筑,初名晉城。建德二年(573),因晉城三面懸崖,東臨黃河,面對古蒲津關(guān),登高可以遠望太華、中條二山,俯視黃、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時如春,遂改名長-。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增建殿宇,宮址占地擴至三百余畝。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西入關(guān)中,渡黃河后,先駐于此,再取長安。唐武德二年(619),在此置陜東道大行臺。李世民為秦王時,鎮(zhèn)守于此,河東軍隊,盡歸指揮。山東平定,方移行臺于洛陽。以后凡在同州為官的,多兼任長-使。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和后周明帝等,都曾到此巡視。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到過這里,《題鄭縣亭子》詩中的“天晴宮柳暗長春”即詠此游。后因戰(zhàn)亂破壞,五代全廢。今已半為農(nóng)田,半為北寨子……[詳細]
大荔縣般若寺和金塔寺遺址
  般若寺和金塔寺遺址,寺位于縣城北門偏東,即現(xiàn)在的城關(guān)中學和城關(guān)糧站內(nèi)。創(chuàng)建時間不詳,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七年(541)夏,隋文帝楊堅出生于般若寺內(nèi)。據(jù)此,其創(chuàng)建時間應在南北朝時期。隋開皇四年(584),隋文帝下令對般若寺大加修葺,遂改名大興國寺。其修葺規(guī)模,據(jù)法琳《辨正論》卷三《十代奉佛篇》載:七重周垣,百拱相持,龕室高竦,欄宇連袤。金盤捧云表之露,寶鐸搖天上之風。大興國寺在金塔寺右,唐改龍興寺,尉遲恭建磚塔。宋開寶時(968~976)重修。后寺廢塔存,與金塔寺合為一寺。明嘉靖乙卯地震,兩塔俱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縣城時,北城墻在寺中穿過!洞罄罂h(熊)志》載:“金塔寺為隋文帝建,以葬其養(yǎng)母神尼。塔基崇以砥石,高尋有尺,上作一柱,殿中擎金龍頂,設九重沃金浮圖。開皇四年賜額金龍寺!198……[詳細]
85、楊修墓
楊修墓
  楊修墓在今華陰市河灣村南的戰(zhàn)國魏長城遺址側(cè)。楊修,字德祖,弘農(nóng)華陰人,漢太尉楊震五世孫。東漢建安年問舉為孝廉,任郎中,后為漢相曹操主簿。因才華過人,又是袁術(shù)外甥,曹操慮為后患,遂遭殺害。歷史及民間傳說有關(guān)楊修的軼聞趣事較多,大部分都和他的聰明才智有關(guān)。華陰楊氏較大的塋地有三處,即五方楊氏先塋、吊橋楊震墓地、鳳凰嶺觀王墓地等。楊修死時,楊氏先塋和楊震墓地已經(jīng)存在,可楊修為什么要葬在魏長城側(cè)呢?我們猜測,一是楊修是被曹操羅織罪名而殺害的,在當時來講,叛逆罪臣是不能進入家族墓地的。二是楊修作為曹魏的臣子,盡管魏長城早了曹魏時代500年,但長眠在魏長城之下,對楊修來說也許是最大的安慰了。然而無論是那種原因,楊修的墓地也堪稱風水寶地,南望華山主峰,北瞰黃渭東去,有古長城遮風避雨,聽長澗河水波如琴,楊修……[詳細]
86、梁家坡遺址
梁家坡遺址
  梁家坡遺址在羌白鎮(zhèn)梁家村東北1公里處,距縣城西南12.5公里,屬洛河南岸二級階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縣館作過初步調(diào)查。1981年秋,試掘224平方米。文化層分上、下兩層,晚、早兩期:晚期,發(fā)現(xiàn)半地下室結(jié)構(gòu)的房屋遺址2座,橢圓形灶坑3個,圓形袋狀、桶狀和橢圓形袋狀窖穴6個,硬土圈結(jié)構(gòu)的柱洞lo個。遺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缽、碗、甕、缸、尖底瓶、葫蘆瓶、盂等。紅陶占90%以上,少數(shù)為灰陶和桔黃色陶,彩陶不多。紋飾以繩紋為主,弦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為數(shù)較少。生產(chǎn)工具有石鏟、磨石、礪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錯、陶刮器、陶刃等。早期,發(fā)現(xiàn)的生活用具有:圓底缽、圈足缽、三足缽、三足罐等。陶胎薄,夾細沙,質(zhì)地疏松,外紅內(nèi)黑。多飾網(wǎng)狀,交錯繩紋。生產(chǎn)用具有骨錐、骨算、骨鏃、骨……[詳細]
富平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文廟大成殿位于富平縣老城正街,明洪武三年主薄陳忠信創(chuàng)建,經(jīng)洪武九年,天順三年,弘治五年,正德六年四次修繕。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guān)中大地震毀。隆慶七年(1573年)知縣史燦,縣函李果始重修,大殿座北向南,座落于臺基上,臺基長(東西)21.4米,寬(南北)16.6米,高1.5米,大殿為歇山頂,四角有區(qū)檐,有角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面闊17.7米,進深12.7米,磚木結(jié)構(gòu),中間最寬,向兩邊遞減,中間三間柱礎有浮雕二龍戲珠。檐下重疊斗拱并有彩繪等,屋面飾琉璃瓦,大殿內(nèi)北壁有孔子的線刻畫像,前面院中有明崇禎年間朱國棟修筑的豐池,文革中填平,據(jù)有關(guān)人事講,豐池基本完好,大殿歷經(jīng)萬歷八年,崇禎十年、十二年,清順治十八年,康熙十九年、五十二年,乾隆元年、十一年、咸豐元年,同治二十年,民國……[詳細]
朝邑文廟遺址
  文廟與原朝邑縣政府一路之隔,在其南。距現(xiàn)在的朝邑農(nóng)場場部東偏南0.3公里,距今縣城東16.5公里。文廟始于西漢,歷代先后增葺。彼時的建筑有:大殿五間,東西廡各十三間,戟門三間,靈星門三間,泮池,德配天地坊,道貫古今坊列東西衢,啟圣祠三間在大殿東北,尊經(jīng)閣在東西通衢,砌有磚洞,以便行人。上筑一閣和博文、約禮二齋,在明倫堂左右,又有敬一亭三間,在啟圣祠前,射圃、觀德亭在戟門東。大殿是此組古建群的主體建筑,建在1.2米高的磚砌臺階上。歇山頂,琉璃瓦、脊,鴟吻為龍,正脊中間有迦樓羅。面寬五間,進深四間,九架梁,前后雙步梁,明間三攢出斜拱,次間、稍間均兩攢,后檐分兩側(cè)均一攢,大柱頭從斗拱上面露出,斗拱無真昂,屬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以前的建筑。朝邑中學雖占用18年,除拆去靈星門三間另建圖書樓外,其他基本保護……[詳細]
唐順宗李誦豐陵
  唐順宗李誦豐陵豐陵位于曹村鄉(xiāng)陵前村的金翁山之陽,系唐代第十個皇帝順宗李誦陵墓。李誦,為唐德宗李適之子,公元805年在位。為太子時即與王叔文,王胚等籌劃改革政治,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即位,任王叔文為翰林學士,下令罷免貪酷的京兆尹李實,減免一些捐稅,停止宮市,并籌劃從宦官手中奪取兵權(quán)。以患風疾,行動不便。同年八月宦宮俱文珍等,勾結(jié)大官僚及藩鎮(zhèn)勢力,改元永貞,迫其退位稱太上皇,立太子李純?yōu)榈,次年病死。公元806年七月壬寅葬至豐陵。他是政治上較有作為的皇帝。豐陵封內(nèi)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陵基高程約800米,依山為!,F(xiàn)在陵南尚有半裂華表一座,陵北石獅一只埋在地下,清代所立墓碑一通,“文革”時墓道被掘十余米,石刻大部分被破壞。1956年8月6日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韓城九郎廟
  九郎廟位于陜西省韓城市境內(nèi),由于韓城是趙氏孤兒的發(fā)生地,所以過去韓城各地建有多處九郎廟,現(xiàn)僅存4處九郎廟,其中以徐村九郎廟和韓城古城九郎廟保存較好,它們的存在見證著2000多年前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遙想當年晉國朝廷內(nèi)外一場忠與奸的較量,正義方暫時處于被動地步,忠臣程嬰、公孫杵臼等人歷盡艱辛,受盡破孩,在險象環(huán)生中保全了孤兒,并終于除奸報仇,元代劇作家紀君祥根據(jù)這一史實寫成了《趙氏孤兒》雜劇,后被列為“中國四大古典悲劇》之一。當年的趙武為了報恩,死后與程嬰、公孫杵臼埋在一起。至今他們的墓葬還在韓城市南衛(wèi)東鄉(xiāng)堡安村“龜鶴寨”內(nèi)。趙氏孤兒的故事發(fā)生在韓城,“晉卿趙文子墓、晉公孫義士杵臼墓、晉程義士嬰墓(簡稱三義墓)”是這一歷史故事見證地。這對教育后人,弘揚民族正氣,啟迪人們珍視祖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有著……[詳細]
91、甜水溝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甜水溝遺址
  甜水溝遺址位于陜西省大荔縣段家鄉(xiāng)解放村東的甜水溝內(nèi),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萬年~50萬年。遺址發(fā)現(xiàn)有早期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大荔人”。大荔人頭骨化石粗壯,眉脊發(fā)達,前額后傾,帶有明顯的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體質(zhì)特征,與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頂骨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狀,鼻骨窄長,眼眶近乎方形,雖然顴骨較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腦容量達1120毫升,這些特點又比北京猿人進步。時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已發(fā)現(xiàn)石制品800多件,主要是形體較小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與雕刻器等。還有古菱齒象、三門馬與犀牛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發(fā)現(xiàn)。古人類化石保存狀況完好,在中國及東亞地區(qū)早期人類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豐富的石制品與哺乳動物化石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產(chǎn)與生活特點及其古環(huán)境背景。(……[詳細]
慧照寺塔
  慧照寺塔慧照寺塔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北三十公里的下邽【guī】鎮(zhèn)。慧照寺塔底基呈正方形,面積約三平方丈。共九層,高約36米,層間有磚砌出檐,四面均有假券門。據(jù)說此塔系唐代建筑,宋、元、明各代均有修葺,現(xiàn)在保存完好;壅账滤坝写笮蹖毜睿顑(nèi)有高七尺多的大銅佛五尊,盤膝-,閉目養(yǎng)神。佛像下是銅鑄蓮花底座,座周的每個蓮花瓣上各鑄有一尊小佛像,共約六十余尊,姿態(tài)多樣,制作精巧。從形制來看,這些銅佛像是明代遺物。1957年,慧照寺塔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加固了塔基,規(guī)劃了保護范圍,修了排水溝,對其進行保護![詳細]
富平圣佛寺
  圣佛寺圣佛寺位于富平縣城西效中山原頭。該寺建于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原名叫靈感寺。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都統(tǒng)王鐸將兩川興元軍屯靈感寺,即是這里。圣佛寺分別在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兩次進行重修。建國初尚存前后兩殿。在圣佛寺前院,有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八月立的靈感寺碑。碑高2.15米,寬0.85米,厚0.24米。兩面有文字,正面上部陰刻尚書禮部牒文,下部為碑文,字跡不清,現(xiàn)圣佛寺已成為學校。圣佛寺唐塔,七級八角空心型,青碑筑成。基層周長18米,第一級正南石額陰刻“釋迦如來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寶塔”十四字;第六級正南石額陰刻“大乘妙法蓮花會上菩薩”十四字。此塔系唐代元和年間(公元806年——820年)創(chuàng)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最后一次修葺。今仍……[詳細]
嵬東司馬氏族建筑群
  嵬東司馬氏族建筑群時代:明—清地址:韓城市芝川鎮(zhèn)徐村、華池村、高門村保護范圍:(1)司馬祖塋:兩個墓冢及碑樓外擴10米。(2)華池司馬書院:院墻以內(nèi)。(3)漢太史遺祠:祠院以內(nèi),影壁四周外擴10米。(4)“法王行宮”石牌坊:石牌坊外擴10米。(5)徐村澇池:澇池分布范圍以內(nèi)及碑樓周邊外擴5米。(6)漢太史后裔二門祠堂:現(xiàn)有祠院以內(nèi)。建設控制地帶:(1)司馬祖塋:A區(qū)四周外擴30米。(2)華池司馬書院:A區(qū)四周外擴15米。(3)漢太史遺祠:A區(qū)四周外擴20米。(4)“法王行宮”石牌坊:A區(qū)四周外擴20米。(5)徐村澇池:A區(qū)四周外擴20米。(6)漢太史后裔二門祠堂:A區(qū)四周外擴20米。2018年,嵬東司馬氏族建筑群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5、楊素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素墓
  楊素墓楊素(公元544—606年),字處道,南北朝弘農(nóng)華陰人(即今潼關(guān)縣水峪口村)。史載,他初仕北周,后從隋文帝定天下,歷任大將軍、州總管、右修仆射、大仆射、尚書、大司徒、太尉等職。因功加上柱國,封越國公。曾參與楊廣弒父,篡位得逞,恃功驕橫于一時。是一個“骨朽人產(chǎn)罵未銷”的人物。楊素墓位于今縣治城北約五里許之吳村鄉(xiāng)亢家寨(又名“家圪塔”)。曾被群眾挖掘,陵墓甬道兩側(cè)繪有壁畫,甬道全用青石鋪砌,青石墓門上鐫刻著兩個不同姿態(tài)的神像,意態(tài)生動,門框上方有“天官賜!彼膫筆力蒼勁的字。墓志銘約二尺五寸見方,碑文稍有殘損,出土的還有小石獅子一對,方塊青石200多塊以及古磚等。陵墓中的石刻、壁畫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彩繪石雕等精湛的藝術(shù)和技巧。楊素墓雖經(jīng)開拓,但因塌陷方而終止,有待重新發(fā)掘![詳細]
九龍廟(池)遺址
  九龍廟(池)遺址在石槽鄉(xiāng)九龍村東北緊鄰,距縣城東南4公里。因有九穴同流,故名九龍泉,又名九龍池,也叫鵝鴨池!洞罄笈f志稿》稱:“縣城南八里,沙苑九穴同流,同州所由得名也。”即指此池此泉。唐懿宗咸通中(860~874)太守王龜建南溪亭,昭宗時(889~904)創(chuàng)建大王廟,乾寧中(894~898)節(jié)度使李瑭重修并建九龍廟,梁貞明三年(917),節(jié)度使程全暉擴建,廟址有池,池廣5頃,有三池、八亭、橋梁林圃,勝絕一時。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民國即廢。清康熙五年(1666),趙三騏所撰《卜葬亞媛墓記》碑,仍在縣文管會保存。摘記:金和暄題《九龍八景》龍泉溥潤年光久,亞媛流芬歲月長。君子蓮池思品格,桃苑仙人想衣裳。叢沙細浪縈千頃,洛水回紋旋一方。溪亭曙靄看隱約,蔬瓜春林試馨香![詳細]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qū)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qū)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史載漢武帝時修筑,因在隧洞施工中首創(chuàng)“井渠法”,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渠,其后引洛灌溉代有傳承,民國時期在龍首渠基礎上修建洛惠渠,發(fā)展至今,灌溉農(nóng)田74.3萬畝。龍首渠是陜西省洛惠渠的前身,修筑于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因穿渠得龍骨,故名龍首渠。文物保護的范圍,僅指隧洞工程而言,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五號隧洞”部分。距本縣縣城西北13.5公里,地里坐標為東經(jīng)109°53'、北緯34°54'。西漢龍首渠“作之十余載,渠頗通,猶未得其饒!蹦媳背吞拼兄亻_龍首渠的記載,北周武帝時來巡視,保定二年(562)“同州開龍首渠,以資灌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和唐玄宗開元七年(719)曾有引洛水及堰黃灌溉和種稻的歷史。民國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34~……[詳細]
98、楊松軒墓園
楊松軒墓園
  楊松軒墓園2003年3月落成。楊松軒先生是清末民初新學先期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家。1907年他本著教育救國的宗旨,以二百兩白銀首創(chuàng)華州教育會小學堂,并于1919年在小學堂的基礎上擴充建立了華縣咸林中學。楊鐘健先生是楊松軒先生的長子,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科學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一生致力于地質(zhì)、地層古生物的研究,尤以對包括從古生代魚類至更新世的靈長類的古脊椎動物研究馳名中外,1921年9月即于毛澤東有友好書信往來。為紀念楊松軒和楊鐘健兩位先生對教育和科學研究所做出的貢獻,華縣人民政府在1990年做出了修復楊松軒先生陵園的決定,并決定在陵園內(nèi)新立楊鐘健先生紀念碑。墓園內(nèi)有書法家于佑任等人的筆跡。地址:101省道龍?zhí)洞蹇陂T票:免費開放乘車方式:城內(nèi)4路公交車……[詳細]
合陽魏長城遺址
  魏長城遺址戰(zhàn)國時期,合陽屬魏西河之地,魏國所筑之長城遺址猶存。魏長城遺址位于縣城以北15公里處梁山南麓,由西向東穿越皇甫莊、甘井和楊家莊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20多個自然村,長約20公里。西經(jīng)大浴河入澄城縣境,東入韓城市境。其中楊家莊鄉(xiāng)的木場、杜家塬,甘井的城后,皇甫莊的河西坡等段,長城殘跡仍高1-6米,夯土層清晰可見。尤以東杜家塬村西一段保存完好,村東北尚有一座較為完整的烽火礅,為陜西境內(nèi)魏長城遺址中僅存的一座。長城殘跡蜿蜒越過徐水溝,延伸至木場村。河西坡一段依崖坎而筑,村中有一巨大的木瓜樹,樹齡有1700余年,高12米,樹圍6.3米。初夏繁華似錦,但從不結(jié)果,五根主干張開猶如一把打開的折扇,堪稱奇觀。魏長城遺址為陜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地段為國家級保護單位![詳細]
鄭國渠遺址
  鄭國渠遺址流經(jīng)富平的鄭國渠,全長約150公里,可灌溉18萬余公頃。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寬15~20米,高3~5米,長達6公里的引水渠堤,F(xiàn)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后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遺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遺存。鄭國渠修成后,灌溉面積達280萬畝,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使秦國從經(jīng)濟上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準備。鄭國渠首遺址,目前發(fā)現(xiàn)有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鄭國渠引涇進水口。每個暗洞寬3米,深2米,南邊洞口外還有白灰砌石的明顯痕跡。地面上開始出現(xiàn)由西北向東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個大土坑,土坑之間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稱“井渠”。鄭國渠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shù)之先進、實效之顯著,在我國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