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77777,www.免费黄色,黄色羞羞,三级黄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渭南市旅游

渭南市文物古跡介紹

高力士墓
  高力士墓高力士墓位于蒲城縣椿林鄉(xiāng)山西村西,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廣東潘州人,深受武則天的愛憐,賜姓高,改名力士。他不但聰穎、善解人意,而且處事果斷謹慎。后來他在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一亂中又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還多次犯顏諫玄宗,遏制安祿山、李林甫、楊國忠的權力與野心。在立嗣問題上,他從安定團結的大局出發(fā),善于借機陳述正確意見,避免了多次宮廷糾紛,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fā)展,這一切都顯示了高力士的雄韜武略,所以他深得玄宗寵信,顯赫一時,宮拜大將軍并內(nèi)侍監(jiān)(一品),開了自有唐朝以來宦官不過三品的先例。高力士的晚年是不幸的,“安史之亂”后,玄宗退位。此時,明皇的舊部邀功而寵新主,而唯一高力士一人忍心扶助在明皇身邊。公元760年,高力士被發(fā)配至巫州(今湖南黔陽縣)。公元762年,高力……[詳細]
四知書院遺址
  四知書院遺址在華陰市碾峪鄉(xiāng)雙泉村。書院始建于東漢永元初年(公元89-100),是漢太尉、關西夫子楊震出仕前教授生徒的地方。楊震書館原在華山牛心峪楊震家居附近,震母謝世后,為了方便教育,震把學館從牛心峪遷往古驛道旁的雙泉村。書堂銘兩泉交流,雙橋結彩,晚霞永朝,文輝萬載是其學館所處環(huán)境及教學宗旨的真實寫照。當時人們習慣將學館稱為楊震講學處.此后楊震又應邀客居于弘農(nóng)郡閿鄉(xiāng)縣(今靈寶境內(nèi))講學。楊震出仕任朝廷命官,曾因拒絕王密的饋贈,暮夜卻金被世人稱為四知先生。后又因廉潔耿介、疾惡如仇遭0佞陷害罷官飲鴆而亡。昭雪平反改葬潼亭后,為了紀念楊震的治學精神和高尚品質(zhì),漢順帝頒詔命將楊震講學處重新修復并改名為育賢宮.宮占地數(shù)畝,建筑宏偉,主要建筑明道堂莊嚴肅穆,風格古樸。堂后筑有望河亭,亭側(cè)有牌坊,坊額有順……[詳細]
平路廟風景旅游區(qū)
  平路廟風景旅游區(qū)平路廟鄉(xiāng)位于蒲城縣城東南二十五公里的洛河北岸,北距西安——禹門口國道(西安米字形公路構架的東北干道)約八公里;南距西韓鐵路大荔車站(隔河)約四公里;并有柏油路通往相鄰地區(qū),交通非常便利。平路廟地處洛河河谷階地,崖高五十米,陡峭挺拔,有河在深切的河道中蜿蜒流淌,極目遠望,對岸黃土臺塬茫茫蒼蒼,崗峁起伏,梁壑縱橫,一派北國大地的壯觀景象。本區(qū)地下礦泉及地熱資源儲量豐富,經(jīng)檢測,水質(zhì)極好。目前,已開發(fā)建設成溫泉度假村(含溫泉游泳池)及礦泉水的生產(chǎn)基地,前景可觀。在平路廟鄉(xiāng)常樂村西的一個臺地上,屹立著一座古塔、塔呈六角形,共十三層,每層均有斗拱、門窗、欄桿及紋飾,玲瓏秀麗;塔高二十四米,具有宋塔折造型特征,相傳建于金代,這就是常樂金陵寺寶塔。另外,在距該塔約七公里、東北方向的洛河東岸……[詳細]
鐵佛寺鐵佛
  鐵佛寺位于富平縣西北20公里的覓子鄉(xiāng)南張村,建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鐵佛也于是年鑄成。清同治年間,寺毀于大火,抗日戰(zhàn)爭前夕,對鐵佛寺進行了修繕。1990年,國家投資20萬元重修鐵佛寺大殿,殿中有4根大紅水泥柱支撐,高敞明亮,灰瓦房頂,紅漆大門。殿內(nèi)正中為保存完好的金代鐵佛。鐵佛與站臺連鑄在一起。站臺分上、下兩部分,下部高8厘米,為八角形。上部高37厘米,周邊鑄蓮瓣320枚,分內(nèi)外兩層,圍成圓形。像高5.23米,身著袈裟,袒胸跣足,兩耳垂肩,頤鬢豐滿,啟唇明齒,隆嘴寬頷,聰耳肅聽,悅色和顏,神態(tài)端莊,肅穆泰然,右手上舉,略低于肩,無名指內(nèi)曲,掌心向外作“無畏印”。左手舉至胸側(cè),稍高于肘,拇指與小指自然外蹺作“與愿印”,衣擺寬敞拂地,袈裟大方飄灑,屹立于蓮臺之上,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在蓮……[詳細]
65、楊公祠遺址
楊公祠遺址
  楊公祠又名關西夫子祠,遺址在今華陰市教育局院內(nèi),是華陰楊氏后裔祭奠關西夫子楊震的地方。史志記載,此祠能建在孔廟的對面,其等級之高是獲得朝廷恩準、并頒發(fā)了準建證書的。祠建于清初,占地約3畝,建筑分上、中、下三殿,為磚木結構的仿古建筑。上殿供奉楊震畫像,前殿臨街處有碑樓一座,內(nèi)有清道光八年(公元l828)果勇侯楊芳所樹的關西夫子石碑一通。(碑今移西岳廟)前殿門兩側(cè)有楹聯(lián)題日:槐市遺風留善政,潼亭遺跡尚堪書。楊公祠由東宮楊氏長門孫執(zhí)掌,每歲冬至和清明節(jié)日,楊氏長門就召集華陰楊氏后裔舉行隆重的祭掃儀式。儀式開始先由祠堂執(zhí)事人和族中長輩到吊橋楊震墓地祭掃,然后再率領楊姓子孫到五方、長敖、廟前等楊氏先祖陵墓祭掃,最后到祠堂舉行祭奠儀式。祭禮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有專人端盤奠酒,有專人唱禮,兒孫們則遵照唱禮的……[詳細]
八魚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
  陜西省考古隊在大荔縣成功地發(fā)掘了八魚李氏家族墓群。大荔八魚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發(fā)掘11座,從已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墓葬結構、規(guī)模及出土實物,對研究清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官僚制度,乃至當時社會葬俗文化,特別是其書法繪畫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價值。石墓群位于黃河流域華山腳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邊緣中段,距大荔縣城僅12公里,這里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豐富。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就是皇家放馬養(yǎng)鹿之地;史稱沙苑。明清兩代,同州轄治,商貿(mào)繁榮,文化-燦爛多姿,據(jù)出土墓志記載,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時期,最晚延續(xù)到民國末年,延續(xù)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構件上都雕刻書法繪畫裝飾圖案,達400幅之多。雕刻手法應有盡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減地刻、陰刻等巧妙運用構成一個和諧的統(tǒng)……[詳細]
禪修寺大殿
  在華縣高塘鎮(zhèn)寺前村北的公路東側(cè),坐北朝南地坐落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這就是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聞名遐邇的華縣名剎禪修寺。禪修寺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中間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帶前后廊;兩側(cè)朵殿各一間,進深兩椽,均為單檐懸山灰瓦屋頂。施琉璃脊,有鴟尾。大殿當心間、次間各辟六扇隔扇門。前后檐下施斗栱;外檐為五鋪作雙下昂,昂下刻作華頭子;內(nèi)檐為六鋪作出三杪,上跳偷心;補間鋪作僅用一朵。兩側(cè)朵殿前檐施斗栱,為四鋪作出單昂,斗栱后尾直接伸至脊榑下方,省去了平梁。禪修寺大殿設計獨特稀奇,舉世無雙。整個大殿無柱無檁,僅用一根大梁直通東西兩沿,運用通梁與拐角結合的方法,組成為一步整架,各部構件緊貼通步大梁。主殿形成三間頂一梁,一梁固整房的獨特風格,堪稱中國古代建筑奇跡。禪……[詳細]
韓城城隍廟
  位于韓城金城區(qū)隍廟巷東段。占地面積1.75萬平方米,座北向南1957年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始建于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明萬歷年、清康熙年間重修。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軸線上,有扶化坊、威明門、廣薦殿、德馨殿、靈佑殿和含光殿。偏后兩側(cè)設有道院,配列建筑有“一亭”、“兩廡”、“四樓”、“四門”、“四坊”。整個建筑雄偉壯觀,主次分明,渾然一體。廟門外有九龍琉璃影壁,磚雕仿木構式,璧面各嵌七幅琉璃浮雕,上刻“明萬歷四十四年南社創(chuàng)建”和“清道光元年八月北五社五常會重建”。廣薦殿和含光殿(寢殿),為懸山頂式,面闊5間,德馨殿(獻殿)和靈佑殿(正殿)為單檐歇山頂式。屋頂琉璃瓦筒,脊有吻獸。廣薦殿前院落寬敞,是賽會活動場所,今存西戲樓一座,重檐歇山頂式,造型精美,結構嚴謹。德馨殿和靈佑殿之間……[詳細]
69、楊虎城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虎城故居
  楊虎城將軍出生于陜西省蒲城縣甘北村,居住在縣城東槐院巷。這是一座古色古香、秀而不俗的民居宅院,建于1934年,是楊虎城將軍為其母和家屬所建。分為正、偏兩院,坐北向南,院落格局分為門房、大廳、女廳、后樓房,占地面積一千二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積七百五十平方米,為關中傳統(tǒng)式“四道”建筑。整個建筑古樸典雅,院內(nèi)青竹翠柏,蒼窗格門、浮雕制作精良細致。蒲城縣人民政府為了紀念楊虎城這位“千古功臣”,將這座故居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此建立了“楊虎城紀念館”,1983年11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現(xiàn)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nèi)展出楊虎城將軍當年與張學良將軍互贈互勉的親筆條幅字畫和蔣介石、邵立子、馬鴻逵等贈予楊母的壽屏等,有“西安事變”紀實圖片,有楊虎城用過的-用具、作戰(zhàn)兵器等實物。2013年5月,楊虎城故……[詳細]
70、渭南鼓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渭南鼓樓
  渭南鼓樓在渭南老城內(nèi),今軍分區(qū)門上。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當時縣城中心,明洪武年間又擴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華州大地震時毀壞,次年重建,清代維修過。解放后,又經(jīng)整修,鼓樓內(nèi)陳列著渭南出土文物。鼓樓系城門重樓式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頂。下層寬5丈,進深3丈,周圍有庭柱。東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個,上層為3間樓閣,磚臺下南北向有門洞長5丈,上額“渭南縣”,兩則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門洞背面上額刻有“具瞻”二字。在渭南老城內(nèi),今軍分區(qū)門上。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當時縣城中心,明洪武年間又擴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華州大地震時毀壞,次年重建,清代維修過。解放后,又經(jīng)整修,鼓樓內(nèi)陳列著渭南出土文物。鼓樓系城門重樓式建筑……[詳細]
慧徹寺南塔
  慧徹寺南塔俗稱“南寺唐塔”,建于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是我省唐塔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塔址在城內(nèi)西南角慧徹寺(今蒲城中學)。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共十一層,高36米,基層9平方米。造型秀麗玲瓏,別具一格。塔第一級南面開一券門,入門迎面有唐代石佛像一尊。塔身第二級北面,中嵌石碑一通,上刻“諸佛舍利寶塔”六字。從第二級起,每級塔身四面,均仿照佛寺建筑,隱現(xiàn)出三間方柱,斗木共為一斗三升,上承橫梁,疊澀出檐,間以一至二層菱角牙子,分別用條磚和方磚砌成。第一、二、三級疊澀出檐多至十五層,以上各級逐漸減少。自第二級到第六級,每級均有對開券門二個,在方向上各級互相交錯。券門兩邊飾有臥式條格楞窗,無券門的一邊,也設有臥窗,第三級各間均無臥窗。南寺唐塔為何建在蒲城?相傳慧徹寺僧人,在唐初曾追隨李淵父子,掃蕩……[詳細]
72、北寺宋塔
北寺宋塔
  北寺宋塔北寺宋塔位于城內(nèi)北街崇壽寺舊址內(nèi)(今縣博物館之后),系密檐式方形磚塔,四面十三級、高約47米,每底邊長11米。塔身為單壁中空,底層特高,南面辟券門;二層以上,四面辟券門,真假相間。券門兩邊砌臥式欞窗(九層以上無窗);塔壁面隱出倚柱、闌額、大斗(七層以上無斗);出檐用疊澀磚(三層以上迭澀層數(shù)遞減),下作菱角牙子。塔身第二層北面正中嵌有一石碑,上刻“諸佛舍利寶塔”六字;第四層南面正中嵌立佛像一尊;塔底正面,建小廟一座,內(nèi)有石刻佛像一尊,碑石二方,記述捐資修塔事。該塔始建于北宋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造型雄偉挺拔,簡潔秀麗,塔身每層檐角處,原均有懸鈴,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塔身受損,塔尖失落,懸鈴也全部脫失。1985年已全面進行了修復,并安裝樓梯至頂層。該塔現(xiàn)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城兩……[詳細]
73、合陽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陽文廟
  合陽文廟 文廟古建筑群位于合陽縣城中心, 文廟古建筑群前廟后學,氣勢恢宏!逗详柨h全志》載:“廟之欞星門內(nèi)即為學之泮池。泮之北為戟門,戟門之內(nèi)為東西廡。其正北為大成殿。而明倫堂建于正北,與殿直。堂后為敬一亭,亭后為尊經(jīng)閣,閣后有折桂臺,學制止此!爆F(xiàn)存建筑群仍包括文廟建筑與學宮建筑兩部分。戟門和戟門以外諸建筑已毀,F(xiàn)有大成殿五間,明倫堂五間,尊經(jīng)閣三間,兩廡、兩齋、兩廂共五十四間,占地面積6750平方米,建筑面積2173平方米,是合陽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大觀(1107---1110)年間,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五踩雙下昂斗拱,風格古樸厚重。 尊經(jīng)閣建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立面三層……[詳細]
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墓
  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墓(唐)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墓位于富平縣宮里鄉(xiāng)南陵村北,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日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重俊墓已由省考古研究所發(fā)掘清理,從發(fā)掘情況看,墓園由兩部分組成,即地面和地下兩部分構成,地面文物由于年代久遠,幸存無幾,封土堆因雨水沖刷和人為的蝕食。現(xiàn)為覆斗形,系夯筑,夯層厚12─15厘米,底部邊長37米,高20余米。已探明陵園東西120米,南北150米,中有門闕一對,面積10×10米,四個角有角闕11×11米,四個角闕有夯筑城墻相連,寬2─2.5米,門闕前有司馬道,寬約20米,司馬道兩側(cè)原有大量石刻,今僅存石人一尊,石蹲獅一座,地下部分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壁龕、墓室等六部分組成,全長54.25米,在壁龕、天井、過洞、甬道、墓室出土大量的文物,有彩繪陶俑、三彩殘片、白瓷……[詳細]
法源寺塔
  法源寺塔法源寺塔位于富平縣東北33公里處的美原鎮(zhèn)西寺小學內(nèi)(法源寺舊址),塔的東、西、北為居民。據(jù)《富平縣志》樊志卷二載:“法源寺在美原鎮(zhèn),創(chuàng)建未祥,內(nèi)有塔數(shù)級”。寺貌既不復見,當年規(guī)模無從考證,據(jù)傳塔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美原縣后所建,高近20米,外周周長29米,壁厚1.75米。樓閣式七級八角中空花塔,青磚仿木結構,塔頂造形別致,有如。辩娨豢,端放塔巔,插蓮瓣于1鐘上,小巧玲瓏,風格獨秀,塔之四面鑲有浮雕石刻佛像,別具特色。整個塔身,工藝精湛,雄偉大方,塔身三層向上,留有修補痕跡,何年何代,無從查考,一二層表層磚塊已有剝蝕銳落現(xiàn)象。從塔的造型、外貌看,確屬唐代遺物。細察塔身微向東南傾斜,塔體有裂縫,或受地震影響。從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仍巍然屹立,保存原貌?梢娢覈糯鷦趧尤嗣窠ㄖ[詳細]
漢太上皇陵
  漢太上皇陵又稱萬年陵,位于陜西省富平縣杜村鎮(zhèn)姚村南2000米。1983年富平縣人民政府立(省保)的標志碑。2006年12月陜西省人民政府立(省保)標志碑。漢太上皇陵是荊山塬景區(qū)中歷史文化園區(qū)的重要歷史遺跡之一,也是中華原上現(xiàn)存歷史遺跡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漢太上皇陵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父親劉湍的墳冢。劉邦遷都長安后,于公元前197年將古都櫟陽城改制萬年縣,轄3萬人口,直屬西漢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廟禮儀的太常管理,以奉葬于櫟陽城以北十多華里的太上皇劉湍的陵寢。萬年縣以縣制之小,隸屬之高,職能之專,用今天的話說,恐怕要算是中國最早的特區(qū)了。太上皇陵平地起墳,封土呈覆斗型,底邊長68米,高約17米,有昭陵皇后墓陪葬。陵前,樹有……[詳細]
堯頭李氏宗祠
  堯頭古鎮(zhèn)向我們陳說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濃”。陜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曠遠遼闊,也不似陜南山地高深空靈,它就像是永遠攥緊的拳頭,有不絕的內(nèi)力鼓動其中。億萬年前河水沖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堯頭,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溝壑縱橫之間是一排排黃土的窯洞,和這片土地一樣,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量。在堯頭古鎮(zhèn)有一大姓——李,李家人演繹了堯頭古鎮(zhèn)的傳奇色彩,如今的堯頭古鎮(zhèn),有一座標志性建筑——李氏宗祠,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2013年,由李家成功的企業(yè)家李對成、李紅衛(wèi)、李忠信、李海倉、李和平等人集資翻建而成,氣勢宏偉、規(guī)模宏大。堯頭李氏宗祠地理位置:中國陜西澄城縣堯頭鎮(zhèn)堯頭老街景區(qū)興建時間:始建時間不詳(內(nèi)存家譜600多年)翻修于公元2013年興建人物:李對成 李紅衛(wèi) 李忠信 李……[詳細]
蒲城博物館(蒲城文廟)
  蒲城博物館(蒲城文廟)文廟也稱孔廟,位于縣城中心正街路北,坐北朝南,始建于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文廟共占地約廿五畝,圍墻216丈。文廟南北長,東西寬,前后共有四個院子。文廟最南邊是一藝術價值很高的“六龍壁”,為文廟照壁,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左右兩邊為石牌坊,牌坊下邊為象征性的大門兩扇。再往北為泮池,泮池中吸一單孔橋,上刻蒲城八景,橋北為戟門。戟門后邊為第二院落,大成殿是主體建筑。大成殿北為第三院落,北面為明倫堂,系明三暗五結構。東西各有齋房五間,東為掌酒司,西為典庫司。第四院建筑為高臺“尊經(jīng)閣”,又起名“敬一閣”。解放前后被毀。景色特點蒲城文廟現(xiàn)為縣文化館所有,東邊為“展覽室”,西邊為“文物陳列室”,收藏陳列有石器、陶器、銅器、鐵器、瓷器、書畫、匾額等文物兩千多件。戟……[詳細]
澂邑漕倉遺址
  澂邑漕倉遺址·春秋~漢·蒲城縣西頭鄉(xiāng)西頭村東、北、南。澂邑漕倉遺址位于陜西省蒲城縣洛濱鎮(zhèn)西頭村東洛河西岸二級臺地上。2003年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蒲城縣洛濱鎮(zhèn)西頭村東洛河西岸二級臺地上。時代:春秋-漢。遺址南北長約3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其中心區(qū)域暴露長約150米,厚2米的灰層及水井等遺址。遺址南部鉆探出東西長25米,南北寬10米,內(nèi)有石礎的夯土遺址。遺址北部發(fā)現(xiàn)陶窯5座及大量繩紋的板瓦瓦坯。采集有外繩紋、內(nèi)麻點紋、菱形紋或布紋的板瓦、簡瓦,連弧紋、平行雙弧紋、云紋瓦當,“澂邑漕倉”文字瓦當,以及陶罐、翁、盆、壺、缽等殘片。2003年公布被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遺址東西1500~2000米,南北3000……[詳細]
80、飛泉寺
飛泉寺
  飛泉寺飛泉寺,亦稱觀音寺。距白水縣城25公里,地接渭清公路,位于洛河之濱。始建于明代,至清乾隆十八年擴修。殿宇幾層,櫛比鱗次,寺東山巖,瀑布數(shù)道,冬夏飛流,蔚為奇觀,寺雖不大,卻群峰環(huán)抱,清泉映帶,落水激湍,飛泉爽幽,實為休憩勝地,名已列《中國名勝詞典》之中。寺近南紀莊,依山建宅,綠蔭環(huán)翠,溪水簾門,自然古樸,風景宜人。西影廠電視劇《全德旺和他的兒女們》即取景于此,改村名為苦泉村。村外有石,狀如鑼,形似鼓,自古就有“石鑼石鼓震破天”的傳說,乃白水古八景之一。該寺創(chuàng)建于明朝,具體年代不詳,寺內(nèi)原供有觀音塑像,時稱觀音寺。清乾隆十八年白水縣令梁善長觀其寺旁山崖有十數(shù)股山泉飛流而下,灑之山腳林木,四時若雪,更名為“飛泉寺”。并囑寺內(nèi)僧人寂瑞主持維修。于乾隆十八年七月初七開始動工,營建觀音新像,維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