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77777,www.免费黄色,黄色羞羞,三级黄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安慶市旅游

安慶市文物古跡介紹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
  薛家崗遺址位于安徽潛山縣王河鎮(zhèn),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自1979年開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廣州中山大學(xué)古人類學(xué)系先后6次對潛山薛家崗遺址進行發(fā)掘,出土文物3000多件。在這些出土文物中,尤以石鏟和奇數(shù)多孔石刀等石器最具特色,其孔眼周圍繪有花果形圖案,極為罕見;其中一把13孔石刀,不僅在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在世界考古史上也絕無僅有。該遺址坐落在潛河邊上,高出附近農(nóng)田3-7米,為一橢圓形臺地,總面積約有六萬多平方米。在已經(jīng)開挖過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們從土質(zhì)結(jié)構(gòu)上可以看到五個自然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唐、宋文化層,第三層為殷商文化層,第四、五層為新石器文化層。從四、五層疊壓關(guān)系和隨葬品的組合變化來看,新石器時期的潛山人,已經(jīng)脫離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漸走向定居,并且創(chuàng)造了相當(dāng)進步的生活、生產(chǎn)……[詳細]
大觀亭遺址
  大觀亭遺址位于大觀亭街中段(今大觀亭街56號)。元至正18年(1358)初,率軍守衛(wèi)安慶的元朝淮南行省左丞余闕在與陳友諒軍隊交戰(zhàn)中失利投清水塘而死。明太祖朱元璋念其德績,諭旨在其葬地修建忠臣祠廟,這是有關(guān)大觀亭的最早建筑。嘉靖年間知府陸珂建大觀亭,清康熙年間徐國相、張懋誠兩度重修。太平天國三年(1853)毀于戰(zhàn)爭。同治六年(1866),吳坤修重建,后人在其周圍又建起了樓舫,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更上樓”(后更名“上達樓”、“望華樓”)、“停云舫”、“鏡舫”。整個建筑群錯落有致,加之花木竹石輝映,景像蔚為壯觀,五百多年來一直是安慶的游覽“圣境”。大觀亭位踞山上,背倚大龍山,前臨長江,境界開闊,氣象雄偉,故有大觀之名。吳名風(fēng)在《游大觀亭記》中曾說:“亭據(jù)山巔,在忠宣墓側(cè)。為皖省第一名勝之區(qū)”;民國四……[詳細]
潛山香山寺
  大香山寺坐落在安徽省潛山縣西北隅官莊鎮(zhèn)境內(nèi)的香山峰下,始建于盛唐時期,清朝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先后由“一心”、“忠節(jié)”、“常法”等法師發(fā)心重修,建成三棟佛殿和二十間僧舍。1908年常法大師雄心壯志,募化十方,鑄造巨鐘一口,銅身銀頂,其高3.2米,圍6米,厚0.23米,重萬余斤,上刻一萬二千多人名,故名“萬名鐘”。居全國最大土爐煉造合金鑄鐘,堪稱禪林一絕,每日晨鐘暮鼓,聲傳千里,繞梁三歸。松林掩映下的禪院,莊嚴肅穆,鐘石和鼓石座落左右,寺內(nèi)禪像羅列,擁有“佛國三千大世界,天下禪林第一家”的佛國景象,198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寺廟。大香山寺周圍景點甚多,有鶴洞、獅子眼、白龍井、天河溝等!鞍俜鸲础倍锤邤(shù)米,面積數(shù)十平方,洞后有一線石縫側(cè)身而過,眼前豁然開朗,卻已到密林深處,過險橋走小……[詳細]
佛圖寺摩崖石刻
  佛圖寺摩崖石刻位于太湖縣城西北20公里寺前鎮(zhèn)佛圖村佛圖組村境內(nèi)大尖山上。公元316年晉代天竺高僧佛圖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圖寺而得名佛圖山。佛圖寺摩崖石刻分布在寺四周的石壁上。佛圖山,山高險峻,摩崖石刻眾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風(fēng)化,不可盡辨。其中,以明代石刻尤為引人注目,最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學(xué)家羅汝芳和太湖知縣李盛英、清代太湖縣知縣王大謨、清初詩人馬人龍等。清乾隆縣志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曾到佛圖山游覽,并留有詩賦石刻,惜年久現(xiàn)難以尋覓蹤跡。清人王大謨書《游佛圖寺》詩,位于入山口路徑右側(cè)的“屏風(fēng)石”,長7.2米,高3米,面平如削,宛如屏風(fēng),詩44句,220字,石刻面積15平方米。進入佛圖山,有一天然石門,由三塊巨石二峙一覆形成,明人李盛英在其檐額上篆刻“天就門”三字,門內(nèi)右石壁上陰刻有羅汝芳行書“閩獅……[詳細]
25、姚元之舊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姚元之舊館
  姚元之舊館,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學(xué)內(nèi)。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號薦青,桐城人,嘉慶進士,畫家,官至左都御史。其舊館現(xiàn)存三組建筑:前樓、東西廂房、后樓。前后樓之間,東西廂房,中成院落,稱為“前院”。后樓后,有長方形院落,稱為“后院”。整個建筑長45.75米,寬20.48米,總面積為936.96平方米。前樓面積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構(gòu)架保護完好。樓分五開間:明間長6.7米,寬4.25米,面積為28.48平方米,兩側(cè)次間,均長6.7米,寬3.9米,面積為26.13平方米,兩外側(cè)為稍間,均長6.7米,寬3.85米,面積為25.08平方米,前后走廊均長19.75米,寬1.7米。磚鋪廊面,石砌廊邊,前后廊各有八根木柱,檐柱下漢白玉柱礎(chǔ),礎(chǔ)上為鼓形,下為六邊形,雕刻四時花卉圖案……[詳細]
26、攔江磯炮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攔江磯炮臺
  攔江磯炮臺位于安慶城東郊長風(fēng)鄉(xiāng)營盤村長江西岸,面對楊林洲和攔江磯礁石群,這一帶江面窄,水流急,漩渦多,自古就是長江上著名險段。陳獨秀曾在《揚子江形勢論略》中分析:攔江磯“露石排列,敵舟至此必不能近南(東)岸”。解放后雖然對長達700余米的礁石群進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過往船只仍然緊貼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臺遺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梢韵胍,攔江磯炮臺當(dāng)年在鎖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攔江磯砲臺建于清光緒八年,也即公元1882年。炮臺營壘呈西北、東南向,長約100米,寬約30米,高約4米,四周是用條石等修筑的護坡。炮位分明、暗兩種,共置火炮十五門,其中重達千公斤以上的大火炮二門,一字狀排列面對大江,以安徽續(xù)備步隊中營駐扎,據(jù)載,高峰時曾駐軍五百,即便在民國初年,還有三百人駐守。遺憾地是從未見過攔……[詳細]
萬澗古戲樓
  天柱山西北面的龍?zhí)多l(xiāng)萬澗村,群山環(huán)繞,蒼松翠竹,溪流飛瀑,相映成趣,環(huán)境幽雅。該村楊氏宗祠內(nèi),有座古樸典雅的古戲樓,人們稱之為“萬澗古戲樓”。它好似鑲嵌在天柱山峰嶺幽谷間的璀燦明珠。古戲樓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兩次重修。今臺上除部分木雕及畫枋在0中被破壞外,整個戲臺尚好。是我縣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戲樓,現(xiàn)仍以常接待文藝團體演出。   戲樓系楊氏宗祠的一部分。楊氏宗祠為三廳兩廂,總面積為6千平方米。古戲樓位于前廳,離地面2. 8米。中為正臺,左右為副臺。正臺寬5.5米,臺深6米,空間高約為3米,臺口有雕花欄桿,面積33平方米。正臺側(cè)正中有兩扇雕花木門,木門兩側(cè)各有一圓形洞門,分別供出場和下場用。兩邊的副臺各40平方米,可供樂隊伴奏、演員化妝、更衣……[詳細]
陳獨秀墓
  陳獨秀安葬于安慶市北門外十里鄉(xiāng)葉家沖的一塊坡地上。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臺、護欄、墓道構(gòu)成。墓冢高4米,直徑7米,漢白玉貼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臺兩層,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漢白玉欄桿。墓南臺階與長30米、寬6米的墓道相連接。墓的兩側(cè),各排列32株杉樹,喻示著陳獨秀走過的64個春秋;5棵龍柏松,則代表他曾經(jīng)擔(dān)任過中國共產(chǎn)黨一大至五大的總書記或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從墓冢東北方向穿過一條林間小徑,約百米處有一簡易小院,占地1.2畝,院中二層主樓于1995年始辟為陳獨秀生平事跡陳列室。內(nèi)設(shè)5個展廳,由10個標(biāo)題版面構(gòu)成,展覽使用照片資料153張、文獻資料6份、生活用具(家具)16件,其中國家一、二級珍貴歷史文物4件。2013年5月,國務(wù)院(國發(fā)[2013]13號)公布陳……[詳細]
29、周瑜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瑜墓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zhèn),后因桑落洲崩岸,搬遷到了宿松縣圭山。明代解縉考證周瑜墓在安慶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北宋司馬光《五代史記》“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shù)十家”。明代解縉《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會獵于赤壁,火燒赤壁最終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三國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謎。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個謎團,往事成風(fēng)云,檣櫓灰飛煙滅后,只能平地憑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證過往。偶然發(fā)現(xiàn),其實周瑜墓的原址還在,只是我們疏忽了他的所在。在古書中,有如下記載:明代解縉《吉州周……[詳細]
劉鄧大軍劉家畈高干會議舊址
  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位于安慶市太湖縣劉畈鄉(xiāng)劉畈村。即胡家祠堂,包括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兩個部分,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建于清嘉慶年間,屬典型的徽派藝術(shù)建筑。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lǐng)中原野戰(zhàn)軍挺進大別山在劉家畈胡家祠堂召開重要的軍事會議,史稱劉家畈會議。該會議舊址已被列入國家紅色旅游勝地。原有一幢三進,每進間有天井,群墻照壁式,青磚小瓦結(jié)構(gòu),馬頭山墻,清代建筑,具體年代不詳。建國初為劉畈小學(xué)用,1969年至今,為劉畈中學(xué)使用。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lǐng)晉冀魯豫主力(一、二、三、六縱隊)12萬大軍挺進大別山,同年10月下旬,抵我縣劉家畈。11月9日至12日,在劉家畈胡氏新祠召開三縱隊旅長以上干部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衛(wèi)軍支隊長以上干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三十余人。野戰(zhàn)軍中原局--有劉伯……[詳細]
31、世太史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坐落在安慶市迎江區(qū)天臺里街。世太史第始建于明代,因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舊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誕生于此,故亦為趙樸初故居。世太史第集古建與園林藝術(shù)于一體,占地面積4463平方米,建筑面積2773平方米。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外墻青磚勾縫清水,古樸典雅。馬頭墻高低起伏,富有韻律。主體建筑系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84米,分東路四進,西路三進,共七進。除西三進為三開間外,余均為五開間,面闊為20米,沿兩條南北走向中軸線規(guī)整排列。每進兩側(cè)由廂房或回廊貫通。東一進、東二進,東三進、東四進,西一進、西二進之間為起采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詳細]
32、葛大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葛大屋
  葛大屋位于水吼鎮(zhèn)駕霧村勝利組,由頓邱堂一世祖葛觀察嫡系后裔葛高知之子葛憲眾、葛成英、葛憲怡三人融資,歷時7余年營造建成。葛大屋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曾在康熙19年、49年兩次為堂內(nèi)男丁科舉進士、知事、鄉(xiāng)知而進行修繕“光宗”。在中廳堂和后廳堂上有“鄉(xiāng)評善行”、“齒德養(yǎng)優(yōu)”兩塊進士第、大夫第賀匾掛件。后廳堂上擺放著十幾塊反映葛氏家族世系宗祧關(guān)系的列祖列宗牌位。頓邱郡這支房頭,迄今傳到29代。葛大屋的塞口墻在當(dāng)?shù)赝惤ㄖ衅涮攸c更加突出。墻壁高5米,面闊8.8米;墻面磨磚,平雕菱形紋,墻裙繪云雷紋,檐下浮雕斗拱,密密叢叢;斗拱下圓雕四個“菊花頭”凸出墻面,并用粗黑線紋題刻“觀察流芳”四個大字。這些特點都體現(xiàn)出了當(dāng)時的制磚焙燒工藝非常先進。中廳堂寬大明亮,殿衙式大圓柱6根,柱礎(chǔ)鼓形,腹部飾物有花鳥等![詳細]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鎮(zhèn)油坊村大橋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孫徐有章之子國學(xué)士徐緣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為磚木結(jié)構(gòu),屋檐前后出廈,烽火墻為硬山,屋面兩坡,蓋灰色小瓦,外墻體用青磚勾縫,與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綠與粉白相映的輪廊空間,其建設(shè)風(fēng)格為明清時期典型的山區(qū)徽派建筑。該建筑磚、石、木雕刻頗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勝收。窗欞、門額、撐拱、柱枋、照壁、墻裙等處是這“三雕”的重點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過浮、透、平、圓等手法的精雕結(jié)刻,堪稱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規(guī)則的正方形,進深為明三暗五,面闊七開間,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大門向進深方向縮進半個開間,呈“凹”字型平面。用門枕石支撐門框,左右側(cè)輔以箱形石墩,門額上有4個門簪,簪頭分別雕以“蘭、荷、菊、梅”花紋。老屋按八卦和風(fēng)水定向,正房坐北……[詳細]
桐城古城區(qū)
  桐城古城區(qū)為桐城市(縣)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歷史。位于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地處南北交通要塞,206國道(合安公路)、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自其東郊穿過。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龍眠三山,旁挾石河、龍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嬈。古城初名山城,民國時改為孟俠鎮(zhèn),建國后定名為城關(guān)鎮(zhèn)。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稱。城中保存完或經(jīng)修復(fù)的古建筑有:宏偉壯觀,體現(xiàn)桐城文化特色的“文廟”;飛檐翹角,體現(xiàn)明清建筑特色的“東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風(fēng)韻的“告春及軒”;五垛四孔,橫跨龍眠河上的“紫來橋”;幽靜肅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靜土蓮社”;千年不涸,富有傳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處名人遺存,諸如方學(xué)漸的“講學(xué)園”,方以智故居“瀟灑園”,左光斗……[詳細]
啖椒堂及左公祠
  “啖椒堂”乃左光斗故居,坐落桐城市北大街。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號浮丘,桐城人,明萬歷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施惠政,政聲著,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恩師。巡京都,查吏部賣官售爵,搜出假印七十,查出偽官一百余,不趨權(quán)貴,嫉惡如仇,故名其故居,曰“啖椒”。其故居分三進,前進是門樓,中進面積110.21平方米,明間為堂屋,即“啖椒堂”,長10.3米,寬4.1米,面積42.22平方米,兩側(cè)次間,為左右“上房”,均長10.3米,寬3.3米,面積33.99平方米;后進住宅四間,面積122.76平方米,每間長9.1米,寬3.4米,面積30.94平方米!班⒔诽谩蔽鳎ā白笾乙愎簟,簡稱“左公祠”。左光斗清直敢言,遭王當(dāng)?shù),入獄。崇禎初,治王當(dāng)罪,褒左氏,謚“忠毅”,里人建祠以祀之。……[詳細]
36、趙樸初墓園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樸初墓園
  趙樸初墓園,位于太湖縣寺前鎮(zhèn)麒麟村。2000年5月,趙樸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經(jīng)中央有關(guān)部門批準,趙樸初先生的夫人陳邦織先生在中央和國家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dǎo)的陪同下,親自將樸老靈骨歸送故里樹葬。該墓園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頃,位于趙樸初舊居“狀元府”東側(cè)約250米處,墓園依山勢而筑,一條中軸線為神道轉(zhuǎn)折層層而上,沿中軸線序列配置有廣場、石門牌坊、月塘、碑亭、瞻仰臺、趙樸初先生銅像、趙樸初生平石雕長廊、祭掃平臺、靈骨樹葬地等。趙樸初舊居(當(dāng)?shù)厮追Q狀元府),位于太湖縣寺前鎮(zhèn)麒麟村。始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歷經(jīng)三年建成,是趙樸初太曾祖父趙畇為紀念父親(嘉慶元年狀元)趙文楷而修建。歷史上曾四次維修或擴建,建國后為寺前區(qū)公所辦公用房,1958年修建花涼亭水庫時遭水災(zāi)破壞……[詳細]
姚瑩故居
  姚瑩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qū)寺巷內(nèi)。故居舊時面積廣闊,有廳、堂、軒、樓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紅綠梅、紅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點綴其間。前軒有聯(lián)曰:“門臨青竹邀君子,窗有紅梅見故人”。故居?xùn)|抵大寧寺、南至善慶庵、西齊寺巷、北抵北大街,F(xiàn)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該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進,東西廂房,中間夾一院落,四周環(huán)廊,前后左右對稱排列,布局規(guī)整。故居結(jié)構(gòu)為木構(gòu)架抬梁建筑。撐拱承檐,槅扇門窗,雕花裝飾。兩坡屋面、青灰小瓦,磚鋪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風(fēng)格。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號展和、幸翁。師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軍侵華,進犯臺灣。姚瑩奉特旨任臺灣道,加按察使銜,與總兵達洪阿協(xié)力防守,三挫英軍。毀英船,俘英軍百數(shù)十人……[詳細]
“殺盡漢奸”石刻
  “殺盡漢奸”石刻位于大觀區(qū)山口鄉(xiāng)百子山村戴家小屋附近。從安慶出發(fā),只要經(jīng)過柏子大橋,就是進山口,稱為獅子口。獅子口處有一扇門,上面有匾額寫著“百子山抗日根據(jù)地”等字樣,進門后不遠路就是紗帽山公墓,烈士戴曾三就長眠于此,至此就到了百子山境內(nèi)了。百子山是一群山的統(tǒng)稱,山巒綿延、林木蔥蔥,深入群山就能感受到老十二景“百子晴嵐”所言非虛。正是因為百子山地勢險要,山林茂密,為了打通大江南北及新四軍七師與五師的聯(lián)系,1943年秋,中共桐懷潛縣委在此處開辟了百子山抗日根據(jù)地!皻⒈M漢奸”石刻正好位于進山的要道上,從這經(jīng)過的人都能看到。3月30日,記者看到的石刻上的“殺盡漢奸”四字仍能清晰辨認。其中殺寫作“殺”,“漢”寫作“汗”。不過石刻周邊巖石遭腐蝕嚴重,并有人用噴漆在石刻旁邊涂鴉,嚴重影響石刻的完整性![詳細]
40、吳樾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樾故居
  吳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qū)西后街中段西側(cè)延陵巷內(nèi),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積較寬,分前廳、后廳、廂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陸續(xù)改建,舊貌稍有改變。今存其幼年書房、臥室等五間平房,面闊19米,進深三間,長5.2米,面積為187平方米。系磚木抬梁結(jié)構(gòu),兩坡瓦頂,前設(shè)檐廊,撐拱承檐。每室前后開窗,上為開啟式豎窗,下為固定式橫窗,寬敞明亮。今西頭一間木窗,仍為原物。室內(nèi)西山墻掛有吳樾殉難照片。吳樾(1878--1905)字夢霞,一作孟俠,桐城人。自幼治學(xué)嚴謹,勤奮自勵。光緒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學(xué)堂,廣結(jié)愛國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緒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兩江公學(xué),協(xié)辦《直隸白話報》。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車站,炸清政府出國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難,年僅二十八歲。時哀世凱督保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