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77777,www.免费黄色,黄色羞羞,三级黄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紹興市 > 越城區(qū)旅游

越城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魯迅故里風景區(qū)
  于浙江省紹興市市區(qū)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里,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qū),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情境的真實場所。紹興魯迅故里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的故土,是市區(qū)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內(nèi)涵和水鄉(xiāng)古城經(jīng)典風貌的歷史街區(qū),占地50公頃,總投資10億元。經(jīng)過2年多時間保護和修繕后,魯迅故里不僅再現(xiàn)了魯迅當年-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的原貌,還可看到魯迅祖居從未對外開放的西廂房和近期恢復的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guān)的古宅古跡。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市區(qū)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里,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qū),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情境的真實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墻黛瓦,竹絲……[詳細]
2、沈園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園
  紹興著名的園林、紹興古城內(nèi)的一處重要景區(qū)。修復、重建和擴建后的沈園占地57畝,分為古跡區(qū)、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jù)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nèi)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園三大區(qū)內(nèi),形成了“斷云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墻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沈園位于紹興市內(nèi)木蓮橋河旁。沈園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已是紹興著名的園林。據(jù)說,過去的沈園比現(xiàn)在大幾倍,是一位姓沈的紳士所建,故名沈園。由于園內(nèi)建有樓臺亭閣,假山池塘,環(huán)境優(yōu)美,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常來此游覽,賦詩作畫。沈園聞名的另一原因是與中國宋代大詩人陸游(1125年至1209年)的一樁悲劇有關(guān)……[詳細]
會稽山大禹陵
  大禹陵是會稽山景內(nèi)的重要名勝古跡之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入景區(qū),兩邊碧水綠樹,映襯著會稽山,處處散發(fā)出古樸典雅的韻味。經(jīng)過九龍壇,游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鐫“大禹陵”三字,系-同志于1995年5月15日視察大禹陵后所寫。通向禹陵的是一條長350多米的步行神道,盡頭是祭禹廣場。廣場上設有圖騰柱與九鼎臺等建筑,象征著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場地。禹廟前有一個水池,唐時賀知章定為放生池,名禹池?邕^禹池必須經(jīng)過一座古石橋,名告成橋,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終于大功告成。進入禹廟西轅門南側(cè)的欞星門,沿石板鋪就順山勢逐級升高的百米甬道直達大禹陵碑亭。亭內(nèi)有石碑,刻著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三個大字。1939年,-總理曾來祭祀大禹陵,并在此碑前留影。大禹陵碑南側(cè)為禹祠,祠……[詳細]
周恩來祖居
  周恩來祖居,在浙江省紹興市區(qū)保佑橋河沿即今勞動路東首,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風格的磚瓦房,富有傳統(tǒng)特色的黑色竹絲臺門。祖居外觀古樸莊嚴,共三進,每進三間房。兩進之間各有天井相隔,天井兩側(cè)有小廊對拱。第一進中間為臺斗門,左右為耳房。第二進為大廳。第三進原為樓房,倒塌后,改建平房,F(xiàn)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紹興市學校德育基地。周恩來生前多次說“我是紹興人”,稱紹興為自己的故鄉(xiāng)。據(jù)方志記載,保佑橋周氏是明嘉靖年間遷居紹興城內(nèi)的。在城內(nèi)勞動路上,相傳祖輩中曾有一對夫婦壽至百歲,故舊稱“百歲堂”。周恩來先輩世居于此,祖父任職江蘇時,遷居淮安。1939年周恩來到紹興,曾在此接待親友和各界人士,宣傳抗日救國,為抗日人士和鄉(xiāng)親書寫多幅抗日題詞,并填寫家譜。1984年,整修祖居時辟“周恩來史跡陳列室”,……[詳細]
紹興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1881年9月25日魯迅就出生在這里,一直生活到18歲去南京求學,以后回故鄉(xiāng)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這里原有的正中大門是六扇黑漆竹門,改建后已不復存在。新臺門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它是老臺門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慶年間購地興建的,同時建造的還有過橋臺門。魯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臺門,世系綿延,到了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整個周氏房族逐漸衰落。1918年,經(jīng)族人共議將這群屋宇連同屋后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魯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整修,已經(jīng)恢復舊觀,原來的家俱也多數(shù)找回,并按原樣陳列。交通:與魯迅有關(guān)的景點,除紹興一中外,都集中在市中心……[詳細]
6、應天塔
應天塔
  在紹興市解放南路塔山(飛來峰)之顛。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塔,平面為六邊形,7層,高37.91米。塔身用磚石砌成,內(nèi)置緣梯,外檐、斗拱用木制,各層轉(zhuǎn)角處砌圓柱倚撐,每層均有門通向走廊,走廊外設木制欄桿。塔身由底層向上逐層縮小,造型莊重,色彩協(xié)調(diào)。據(jù)記載,塔在寶林寺內(nèi),始建于東晉末,久毀,宋乾德初復建,后又圯,明嘉靖間(1522至1566)再次重建,現(xiàn)塔上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塔題記。塔于1985年重修。北宋名臣趙汴有《觀寶林院塔隅成》詩:“寶山新塔冠山形,心匠經(jīng)營不日成。突兀插天三百尺,莊嚴容佛一千名。下臨泉竇靈鰻喜,上拂云端過雁驚。入境行人十余里,指浮圖認越王城!彼剑诮B興城南端,與龍山、蕺山鼎足而立,同為城中名山。歷史上又名飛來山、寶林山、龜山。舊有巨人跡、錫杖痕、寶林寺、圣母閣、靈鰻……[詳細]
古越藏書樓
  今浙江紹興城區(qū)勝利西路,緊鄰大通學堂。清末徐樹蘭(1837年至1902年)創(chuàng)辦。古越藏書樓,是我國圖書館史上最早對公眾開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圖書館特征的藏書樓。古越藏書樓的創(chuàng)辦人是山陰人徐樹蘭。徐樹蘭是位賦閑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啟迪和維新改良主義的影響下,參照東西方各國圖書館章程,以存古和開新為宗旨,捐獻私人藏書7萬余卷,于1903年在他的家鄉(xiāng)浙江紹興購地一畝六分,耗銀三萬二千九百六十兩建造此樓,1904年正式向社會各階層人士開放。在管理方法上除繼承封建藏書樓的傳統(tǒng)外,又吸取外國先進經(jīng)驗。編有《古越藏書樓書目》,舊分經(jīng)、史、子、集、時務5部,編為35卷;后分為學部與政部,改編為20卷。學、政兩部下各分24個類目,每類再分若干子類。類目多因襲舊有名稱,但子類顯示出中外學術(shù)統(tǒng)一立類的傾向![詳細]
大善塔
  位于紹興市區(qū)城市廣場東南隅(原西營大善寺內(nèi))。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監(jiān)三年(504年),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寺、塔焚于火。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寺、塔。今塔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層,磚木混合樓閣式。塔頂為圓形大藻井,其上用鑄鐵覆缽蓋頂,重約5000斤。緣梯登高,可鳥瞰紹興古城全景。清咸豐年間,塔剎、腰檐、樓閣均毀于兵燹,塔身猶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建于大善寺內(nèi),故名。今寺毀塔存。塔始建于梁天監(jiān)三年(504年),屢興屢廢。今塔重建于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明永樂元年(1403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重修。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塔,六面七層,高40.5米,底層邊長3.8米,底層六面均設壸門,二層以上兩面相對辟壸門,余設壁龕。頂施藻井,上置鑄鐵覆缽。塔外檐已毀。塔中空,原有……[詳細]
9、呂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呂府
  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區(qū)新河弄169號,為明代嘉靖(公元1522年至1566年)年間禮部尚書呂夲府第。呂府建筑群是浙江省內(nèi)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兩出明代古住宅建筑群之一(另一處是在浙江省東陽縣的盧宅,盧宅是明、清時代完整的建筑群)。呂府東起萬安橋,西迄謝公橋,占地48畝。南向共有十三座廳堂,故又稱呂府十三廳。所有建筑依三條縱軸線和五條橫軸線布置。中央縱軸線依次為轎廳、永恩堂、三廳、四廳、五廳。東西兩縱軸線,依次為牌坊和廳四座。第五條橫軸線上是樓房,其余均為平方,建筑群南、西、北三面環(huán)水,只是東西是一條石板路通向街市。這種格局很像《水滸傳》中描寫的祝家莊。為便于交通,內(nèi)設兩條南北向“水弄”和一條東西向的“馬弄”,F(xiàn)僅永恩堂保存較為完整。永恩堂原為正廳,呂夲死后改作祠堂,是呂府主要的建筑,面寬36.50米……[詳細]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位于浙江紹興境內(nèi)的會稽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也是中國彌勒信仰的發(fā)祥地。在這里,晉代高僧支遁翻譯了大量的彌勒經(jīng)典,撰寫了著名的《彌勒贊》;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尊彌勒造像,建造了中國最早的龍華寺—會稽山龍華寺,唐時獲朝廷賜匾為皇家寺院;這里,是古唐詩之路的源頭,四百七十多位唐代詩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膾炙人口的贊美會稽山的美麗詩篇。龍華寺景區(qū)由原東晉高僧支遁創(chuàng)建的彌勒庵和寶林峰組成,位于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qū)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南毗書法圣地蘭亭,東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遙相呼應,西臨杭州市區(qū)。會稽山龍華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將兩個山頭南北貫通,雕梁畫棟,層層疊疊,清凈莊嚴,氣勢恢宏;建筑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是目前國內(nèi)單體最大的皇家風格的佛教寺院。建筑風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氣恢宏和江南園……[詳細]
書圣故里景區(qū)
  書圣故里位于紹興蕺山以南大片古民居之中。東起中興路,南抵勝利路,西至解放路,北達環(huán)城北路,總規(guī)劃面積約0.8平方公里。是目前紹興市區(qū)保存比較完整的歷史街區(qū),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歷史資源。蔡元培故居、戒珠講寺、蕺山書院、題扇橋、探花臺門、太平天國壁畫等鑲嵌在街弄間;古式臺門、里弄小巷、石橋流水、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氣息。2001年至2006年,市政府按照“重點保護、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和“修舊如新、風貌協(xié)調(diào)”的原則,投資1.5億元,對書圣故里居民道路和河道設施作了修繕保護,修繕后的建筑布局為前街后河,設沿廊、埠頭、岸上蕭墻粉壁,圓洞曲徑,花叢柳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反映了人民生活對水的依賴。沿街民居恢復了民清風格,石板路、馬頭墻、過廊、木門木窗,粉墻黛瓦、竹絲臺門、烏黑柱廊、棕色……[詳細]
紹興秋瑾故居
  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經(jīng)在此習文練武,度過她的少女時代。一九○六年回鄉(xiāng)后,這里又成了她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建國以后,對秋瑾故居進行了幾次整修,并把它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秋瑾故居原來是明代大學士朱賡別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進,第一進是門廳,第二進為三間平房加一樓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間,其余三進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處。秋瑾所居住的二進房屋有客堂、會客室、餐廳、臥室,秋瑾曾在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議起義事宜。臥室的后墻為夾墻,在夾墻的密室內(nèi),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經(jīng)多次修繕,在第三、四進設立有秋瑾史跡陳列室。故居大門上面懸掛著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筆力遒勁,情意內(nèi)蘊。進入故居,就是一……[詳細]
13、宋六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六陵
  宋六陵位于紹興市皋埠鎮(zhèn)攢宮山,距紹興市區(qū)18公里,有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寧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紹陵等南宋六帝陵寢,故稱宋六陵。此外,還有北宋徽宗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占地2.25平方公里,為江南最大的皇陵區(qū)。每座陵寢均設上下宮,功能齊備,結(jié)構(gòu)完善。以高宗永思陵為例,據(jù)宋周必大著《思陵錄》記載,永思陵分為上下宮。下宮由外籬門、欞星門、圍墻、殿門、大窯子、獻殿、0石藏子等。南宋朝廷原打算收復中原后,即歸葬伊洛(今河南鞏縣)祖陵,故以攢宮為名。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江南釋教總統(tǒng)楊璉真伽,率人盜掘宋六陵,破槨裂棺,0隨葬珍寶,不計其數(shù)。幸被山陰義士唐玨等人事先獲悉,潛入陵墓以他骨偷換陵中遺骸,作標記于石函,遷葬在紹興蘭渚山天章寺前,唯理宗顱……[詳細]
14、土谷祠
土谷祠
  離新臺門魯迅故居不到一里的西北面,有一間小小的土谷祠,這也就是阿Q的棲身之所。 土谷祠的門口,除了大門,還有一道木柵門,涂成赭紅色。門口上面有寬寬的翻檐,下面是不高的石門檻。進內(nèi)一個很小的天井,兩邊有二條石凳,還有兩條通向廟堂的窄窄的走廊。 過了天井便是廟堂,供著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兩尊泥像。平時挺冷清,每到土地生日(農(nóng)歷四月十四),便有人來燒香、拜佛,冬至則來點蠟燭,才比較熱鬧。隔了個“東陶坊路亭”,斜對面就是長慶寺,魯迅還沒有一歲時,就被父母抱到長慶寺,寄名為住持和尚龍祖的弟子。龍師父給魯迅起法名為“長庚”。 現(xiàn)在這兩處都是1981年修復的,祭祀的功能已經(jīng)失去了,只用于憑吊先生。交 通: 土谷祠位于新建南路320號,長慶寺位于新建南路351號浙江紹興市……[詳細]
鮑氏舊宅建筑群
  鮑氏舊宅建筑群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民國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由鮑氏小洋房和老宅院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3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926平方米。鮑氏小洋房,磚混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三層樓,面寬五開間,通面寬22.80米,通進深16.27米,明、次間設前廊,前檐用愛奧尼柱至三樓露臺,二、三層均用西式欄桿,三樓露臺東、西角分設西式圓穹頂亭,南向設墻門,四柱三間,中間門洞用券頂。老宅院分縱、橫兩條軸線布置,縱軸分東、中、西三列建筑,中列建筑前后五進,木結(jié)構(gòu),皆為平房,開間35間不等,前三進明間用卷棚連接,柱梁構(gòu)架制作精細,東列廂房面寬17間,通面寬59.5米,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西列廂房面寬8間,通面寬30米,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橫軸殘存一進建筑,面寬21間,通面寬64.9米,通進深5.95米,傳統(tǒng)……[詳細]
16、八字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字橋
  導游:位于紹興八字橋直街東端,廣寧橋、東雙橋之間,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重修于南宋理宗寶祐四年。地處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向,橋體為石壁石柱墩式石橋梁,三向四面落坡,其中二落坡下再設了兩橋洞,解決了交通問題,被稱為古代的立交橋。:橋面條石并列,長4.85米,橋高5米。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橋合石壁式,高4米,東西兩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橋下石壁轉(zhuǎn)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至今歷歷在目,可見當年舟楫之盛。八字橋附近一帶,古民宅保存較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護規(guī)劃。地址:紹興市越城區(qū)八字橋直街東端類型:橋游玩時間:建議15-20分鐘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無需門票。交通公交:乘坐公交8……[詳細]
青藤書屋(榴花書屋)
  一個幽靜的小園,兩間舊式的平屋,位于紹興前觀巷大乘弄的青藤書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中外游客。這里是我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的徐渭(文長)誕生和讀書的地方。這里不僅可以看到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家和文學家的不朽作品,還能了解到這位幽默大師不阿權(quán)貴的品格和其一生的坎坷遭遇。:青藤書屋,原名榴花書屋,徐渭時改為今名。書屋坐北朝南,系石柱墻硬山造木格花窗平屋,共兩室。前室南向,窗外有小天井,天并西首栽有青藤一裸;后室北向,現(xiàn)辟為徐渭文物陳列室。青藤書屋,原名榴花書屋,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住所,與相隔不遠的鬧市相比,這里如入禪境。進門是一面山墻,上 書“自在巖”三個字。踏入小徑只見一個天井、一顆沿墻攀援青藤、一個方池(又叫天池),書屋開窗便可見天池方池,天池有一柱撐托墻體,柱子上刻著“砥柱中流”四個字。……[詳細]
18、大通學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通學堂
  大通學堂位于勝利西路563號,古越藏書樓西約一百多米。全稱大通師范學堂,原為貢院,清代改為豫倉,清末是著名革命團體光復會在浙江的活動大本營,活動基地。學堂原有50多間房屋,坐北朝南的平房建筑,占地3098平方米,建筑面積1754平方米。整體布局分三進,第一進為門廳,正中懸掛的“大通學堂”匾額系趙樸初先生題寫。第二進為禮堂,現(xiàn)為光復會史跡陳列室。第三進在1982年正式對外開放時被辟為徐社,介紹徐錫麟的生平事跡。東側(cè)第一進西首第一間,原是秋瑾工作室和被捕處。大通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徐錫麟、陶成章等,以響應清政府發(fā)展教育、倡辦團練為名,積極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光復會骨干,后為組織皖浙起義,徐錫麟以所捐道臺的資格去安慶任職,打入官場。去安徽前,徐錫麟派王金發(fā)去上海,同時請秋瑾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一道組織與領(lǐng)導起義活動……[詳細]
尚德當鋪
  尚德當鋪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尚德當鋪建于清末,前為當鋪,后為宅院,是一處商住合一的商賈宅院。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列門屋、儀門、前樓、后樓,兩側(cè)連以廂樓及部分附房,總建筑面積1229平方米。門屋即為原典當之處,二層樓,五開間,通面寬11.80米,通進深7.40米,明間梁架抬梁式,七檁三柱,前檐柱與前金柱一層設船蓬軒,前檐砌厚重磚墻,中辟石庫門,硬山頂屋面,陰陽合瓦,兩側(cè)封五花山墻。過儀門,即為住宅部分,前樓、后樓均為五開間,梁架結(jié)構(gòu)大致與門屋類同,前樓北次間設深約2米的地下儲藏室,建筑木雕精細,磚雕門樓精致,建筑四周封以高大的封火山墻。 尚德當鋪布局合理,規(guī)整有序,商住合一,功能分區(qū)清晰,建筑構(gòu)架頗具地方傳統(tǒng)特色,木雕、磚雕較為精美,為清末紹興典型……[詳細]
20、紹興禹廟
紹興禹廟
  禹廟在紹興市東南6公里、禹陵右側(cè),中祀夏禹。史籍記載,夏啟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廟,但已難考。今廟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歷代屢建屢毀,F(xiàn)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筑規(guī)模和清代建筑風格。中軸線上有午門、祭廳、正殿3進,順山勢逐步升高,殿前鋪設石階。正殿5間,高24米,1953年重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仿清代木構(gòu)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內(nèi)有大禹立像,高2.85米,雍容大度,光彩照人。像前楹柱-“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一聯(lián)。午門前有岣嶁亭,內(nèi)設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嶁碑。碑高3.9米,刻77字,內(nèi)容為歌頌大禹治水之功,字體奇古,碑文傳為夏禹治水時所刻,應是謬傳。碑文下附有釋文。廟東側(cè)有石亭,中設略呈圓椎狀的石一塊。石高2米,頂端有圓孔,傳為禹下葬時所用。石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