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彭墓封土呈高臺狀,方形,邊長25米,高4米,面積600余平方米,四周為耕地,此墓原來形制很大,后由于取土雨淋遺留至今狀。岑彭為東漢光武帝云臺二十八宿之一,字君然,南陽棘陽 (今鄧州市小楊營鄉(xiāng)磚橋村)人。岑彭與前隊式(王莽時新朝官稱,即副太守)嚴說共守南陽,守數(shù)月,城中 糧盡人相食時,乃投降。更始諸將要殺,為稍有政治眼光的劉演(劉秀兄、字佰升)所保留,并歸劉寅所部。更始敗,引河內(nèi)太守韓歆同歸光武。彭為反正投降之人,全憑自己攻城夜戰(zhàn)之功取得光武之信任。其較大的功績?yōu)?說朱鮪以洛陽降;從光武擊敗鄧奉、董欣;先后殲擊延岑、秦奉并逐之入蜀;從光武北擊隗囂;又與大司馬吳漢并取西蜀,作戰(zhàn)計劃與大司馬不一致……[詳細] |
石窟寺及石刻類 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蠶坡章程碑位于皇后鄉(xiāng)郭莊村小學西側(cè)蠶姑廟內(nèi)。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蠶坡章程碑高1.5米,寬0.65米,厚0.2米,落款清光緒十年(1884)。撰文及書丹人為邑優(yōu)庠生,碑文460字,楷書,概述了南召的自然面貌和農(nóng)桑在邑財賦中的地位“召邑地瘠民貧,尤賴養(yǎng)蠶為事畜之助本縣”,為此,特“酌定章程,永遠奉行”。章程要求邑紳民人切切執(zhí)行各項,“不得面從心違”,違者“準地保送官責治”,對于“結(jié)黨勒討,乘間偷竊者”按“盜賊例治罪”。碑陰270余字,回顧了我國蠶桑發(fā)展的淵源。此碑對研究我縣柞蠶生產(chǎn)的發(fā)展歷史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詳細] |
小關清真寺位于云陽鎮(zhèn)小關居委會。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小關清真寺南北長64米,東西寬56米,總面積3584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民國20年(1931年)10月,除前排大門和男女水房及北講堂外,其余全被毀。民國22年由鄭州、洛陽、漯河等地回民籌資支援又重建大禮堂;民國28年,重建南講堂;民國34年,重修望月樓。全寺建筑現(xiàn)有大門1間,水房8間,南北講堂各5間,卷棚3間,拜殿3間,望月樓1間。各房檐木雕飾均保存完好,整個建筑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嚴謹,美觀別致,富有民族特色,著稱于豫西南。其中望月樓為重椽歇山式建筑,高約11米,樓頂?shù)膿渭芏饭凹罢w造型設計巍峨壯觀,風格奇異……[詳細] |
娘娘廟遺址位于南河店鎮(zhèn)漆樹園村娘娘廟自然村東。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125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1.5-3.5米,遺址上暴露大量戰(zhàn)國筒瓦、板瓦片,陶壺口沿、陶片和宋代扒村窯白底黑花釉瓷片、青瓷片等,內(nèi)含豐富,形成文化層疊壓。1976年5月,該村群眾馬連山、蘇文全、馬連德等在此掘得鐵釜1個、窯瓷碗6個(破碎兩個)。1976年,地區(qū)文物工作隊收回陶瓷碗4個(其中一個殘破),根據(jù)出土器物殘片判斷,此遺址為戰(zhàn)國—宋代文化遺址……[詳細] |
楊崗遺址位于鄧州市東南25公里小楊營鄉(xiāng)楊崗村,是一處包含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和商周文化層的遺址。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1957年發(fā)現(xiàn)并被原鄧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崗遺址采集到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有:石器有石斧、刀、石鐮等,陶器有紡輪、灰陶鼎、罐、碗、杯等,骨器有骨箭頭等,在遺址的南部邊沿地帶還發(fā)現(xiàn)有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及車馬坑。出土有銅鼎、銅壺及車馬器等。楊崗遺址面積較大,保存狀況較好,是研究鄧州史前文化及商周文化的重要遺址![詳細] |
王莊遺址位于南河店鎮(zhèn)大范莊村王莊自然村西嶺之上。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66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1.5-3.5米,表面散存大量的紅燒土和灰土,內(nèi)含比較豐富,紅陶約占80%。出土器物有紅色、灰色夾砂陶鼎、夾砂陶罐、紅陶大型夾砂器、斂口缽、盆、束頸瓶、高領罐、曲腹缽、盆等。除夾砂器物為手制外,其余為細泥慢輪制作。采集標本有:根部有指窩紋錛狀、鴨嘴狀,外有曲槽乳釘狀鼎足。此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中、晚期文化遺址。……[詳細] |
郭莊遺址位于鄧州市東北方16公里處的白牛鄉(xiāng)郭莊村,嚴陵河南岸。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1979年發(fā)現(xiàn),1985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郭莊遺址因1979年嚴陵河發(fā)洪水而被發(fā)現(xiàn),采集到的器物有石器:石斧、石錛、石鑿等,陶器有杯、碗、鼎、罐、紡輪等,以紅陶、灰陶為主,紋飾有刻劃紋、繩紋、方格紋等,還發(fā)現(xiàn)有部分動物化石。郭莊遺址是一處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對研究鄧州史前文化有較高的考古價值![詳細] |
小余坪遺址位于板山坪鎮(zhèn)小余坪自然村,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小余坪遺址北靠松河,南依小山丘,面積約10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5—2米。地面暴露遺物主要是陶器,其中紅陶約占70%,彩陶約占10%,灰陶約占20%。出土器物有:帶指窩紋乳狀鼎足、帶指甲紋或指窩紋圓柱狀鼎足、紅衣黑彩陶缽、陶盆口沿,夾砂灰陶鼎沿、罐口沿、制作粗糙的陶紡輪、斂口缽、石斧等。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詳細] |
亮馬臺遺址位于留山鎮(zhèn)下關莊村亮馬臺自然村西側(cè)高地上。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座落在留山河東岸的河旁高地上。南北長160米,東西長105米,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左右,內(nèi)含豐富,紅、灰陶片約各占50%,還有少量彩陶。出土器物有白衣黑彩陶片、紅陶缽口、紅衣黑彩陶片、夾砂灰陶鼎口、鴨嘴狀鼎足、灰陶豆把、磨制石斧等。它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及龍山文化早期遺址![詳細] |
潘寨遺址位于留山鎮(zhèn)潘寨自然村北側(cè)。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接潘寨村,西依留山河,南北長13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2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5米,表面采集遺物多為夾砂灰陶片,約占90%,紅陶約占10%,紋飾多為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夾砂器以手制為主,其它為輪制。出土器物有圓錐形鼎足、黑陶豆把、紅陶杯、手制籃紋鬲口、方格紋鼎沿、小口大腹甕、石斧等。為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詳細] |
竹筲坡遺址位于鄧州市東北13公里處的白牛鄉(xiāng)竹筲坡村西南方,嚴陵河南岸。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1957年發(fā)現(xiàn)并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竹筲坡遺址采集的器物標本有:磨光的石斧、石缽、石鏟、石刀等,陶器有紡輪、灰陶鼎、罐、碗、盆等,以灰陶為主,紅陶、黑陶較少。紋飾有方格紋、刻劃紋、蓖紋、繩紋等。經(jīng)對這些標本的分析,該遺址屬新石器朝代晚期遺址,對研究鄧州史前文化有較高的考古價值![詳細] |
榆樹嶺遺址位于南召縣城郊鄉(xiāng)廟坡自然村西北300米榆樹嶺上。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約17782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2米,表面散存有紅燒土及陶片。紅陶約占90%以上,器型有鴨嘴狀指窩紋鼎足、斂口盆、斂口缽、深腹缽口沿斷面為三角形斂口盆、夾砂罐、口沿下飾一周附加堆紋盆、直口高領罐、橋形器鼻、夾砂盤形鼎、褚石顏料等。為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詳細] |
太山廟冶鐵遺址位于太山廟鄉(xiāng)廟后自然村北。此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東臨鴨河,南接廟后自然村,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80米,總面積45000平方米,地表散存有大量爐渣。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座煉鐵爐(已損壞,現(xiàn)僅存爐基),其中西部煉鐵爐爐壁殘高0.4—0.6米,直徑約3米。周圍散存有西漢筒瓦、板瓦、陶瓷口沿及宋代瓷片。它是一處西漢至宋代的冶鐵遺址![詳細] |
李村遺址位于皇路店鎮(zhèn)樓上村李村自然村西200米。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9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5-3.5米,內(nèi)含較豐富,發(fā)現(xiàn)有大量紅燒土及陶片,紅陶約占90%,均為手制,其器型有夾砂紅陶、灰陶罐形鼎及曲腹鼎、夾砂罐、大型夾砂器、高領罐、曲腹盆、曲腹缽、斂口缽及彩陶缽、盆等。此處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詳細] |
銀沙嶺冶銅遺址位于南河店鎮(zhèn)席老莊村銀沙嶺自然村北。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為132000平方米,遺址上散存大量爐渣,中部存積有南北長30米、東西寬5米、高1.8米的爐渣堆。爐渣上可見煉銅遺存的木炭痕跡。從遺址上還揀到有坩鍋殘片、殘銅镢、豆柄等。遺址北端亦散存大量爐渣,均未發(fā)現(xiàn)爐子痕跡,當時可能是用木炭冶煉。……[詳細] |
沙堌堆冶銅遺址位于南河店鎮(zhèn)桑樹坪村沙堌堆自然村。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約43200平方米,地面暴露有大量銅煉渣,厚度為1.2—1.5米,遺址的東南角殘存有磚砌冶銅爐子,遺址內(nèi)還發(fā)現(xiàn)有銅礦石、坩鍋殘片、漢代豆把及西漢繩紋陶罐等。附近農(nóng)民在煉渣內(nèi)還挖掘出過銅錘,呈圓柱形,長0.08米、直徑0.04米,中間有穿孔![詳細] |
寨上遺址位于城郊鄉(xiāng)董店村西300米寨上。此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座落在黃鴨河東岸的河旁高地上,總面積35168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從暴露遺物看,紅陶占75%,夾砂陶約占25%。大部分器物為手制,有盤形鼎、斂口缽、盆、雞冠形器耳、鏤空灰陶豆等。彩陶多紅衣黑彩,生產(chǎn)工具有石斧等。此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詳細] |
轉(zhuǎn)角石村興峰寺位于馬市坪鄉(xiāng)轉(zhuǎn)角石村廟上組。此處遺址為南召縣2000年11月公布的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興峰寺始建于明代,清重修,F(xiàn)存建筑有山門一間,硬山式建筑。另有石牌坊1座,古樸壯觀,上刻“世沐天恩”4字。碑碣4通,其中1通被毀,另3通碑額分別冠以“圣諭”、“御覽”、“敕賜”字樣。寺院寨墻保存較完好,最高處高約5米。……[詳細] |
白草嶺遺址位于崔莊鄉(xiāng)程家莊村西北500米。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560平方米,從遺址暴露的陶片來看,紅陶約占90%,缽形鼎、鼎足、紅陶斂口缽口沿、紅陶細泥尖底器底、紅衣黑彩陶片、小口高領罐口沿等陶片和石斧等,還發(fā)現(xiàn)有卜骨。屬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文化遺存。……[詳細] |
拐角鋪冶鐵遺址位于小店鄉(xiāng)楊莊村拐角鋪自然村北。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約154163平方米,表面堆積大量爐渣,遺址東部分別堆積有7×8和8×17,高2至3米的兩堆煉結(jié)爐渣。東部的斷崖上有紅燒土,可見兩處煉爐遺址,周圍發(fā)現(xiàn)有漢代磚、瓦塊,漢磨片及宋代瓷片![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