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道古橋群,位于宜興市高塍鎮(zhèn),由秀凝橋,永興橋、興隆橋、永年橋、永豐橋五座古橋組成。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秀凝橋,位于宜興市高塍鎮(zhèn)梅家瀆村東端,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秀凝橋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西偏南5°),青石、花崗石混砌,其中橋身為青石,橋面、臺階為花崗石。橋通長12.58米,橋面長1.42米,中寬2.90米,堍寬3.25米。橋孔凈跨4.90米,矢高3.05米。西坡長5.63米,坡度16°,平堍長2.50米。趟石寬0.50米。橋兩側(cè)各有石階13級。石階中間皆有兩道凹槽,是舊時為方便人力車通行所鑿。永……[詳細] |
磬山塔林,在宜興市湖氵父鎮(zhèn)崗下村,是磬山崇恩禪寺及分屬寺院高僧的墓地。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磬山崇恩寺興建于明代天啟年間,名磬山禪院,入室弟子4人,以玉琳通秀最為著名。清順治皇帝慕其名,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遣使詔請,次年抵京后,賜以名香法衣,賜名大覺禪師。順治十七年(1660)秋再次奉召入京,賜號大覺普濟能仁國師,賜紫衣金印,于佛成道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在阜成門外慈壽寺說佛講經(jīng)。次年順治帝駕崩,玉琳國師率弟子為他作佛事7晝夜?滴醯奂次缓,遣重臣驛送南歸,改磬山禪院為磬山崇恩禪寺。雍正三年(1725)賜額“宏闡法印”。乾隆皇帝御書“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石牌……[詳細] |
忠肅祠,在宜興市宜城鎮(zhèn)東珠巷東端,是為祭祀明末兵部尚書、抗清名將盧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盧象升(1600—1639),字建斗,號九臺,宜興茗嶺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僉都御史、左僉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廣巡撫、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等職,三賜尚方寶劍。象升雖文士,但善騎射,嫻戰(zhàn)略,能治軍。將兵平叛,屢立戰(zhàn)功,任內(nèi)力主抗清,反對議和。崇禎十一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二日在與清兵交戰(zhàn)中,犧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橋。崇禎十二年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賜祭葬,世襲錦衣衛(wèi)千戶。南明福王時追贈忠烈。忠肅祠原稱盧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詳細] |
岳飛衣冠冢及岳霖墓,在宜興市周鐵鎮(zhèn)彭干村庵前自然村。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身佃農(nóng),南宋抗金名將。建炎間任清遠軍節(jié)度使,任內(nèi)力主抗金,屢立戰(zhàn)功。南宋紹興十二年以“莫須有”罪名冤死獄中。紹興三十二年平反,追謚“武穆”,寧宗時被追封為鄂王。據(jù)史料記載,宋建炎年間,岳飛曾多次駐軍宜興,抗擊金兵,剿平湖盜,深受地方百姓的愛戴。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抗金將領(lǐng)多年的艱苦奮戰(zhàn)下,抗金戰(zhàn)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收復(fù)了被金軍侵占的大片土地。正當岳飛等準備整飭軍隊,奮起反擊,直搗金巢之際,以宋高宗趙構(gòu)為首的投降派既擔心將領(lǐng)功大勢……[詳細] |
張公祠,在張渚鎮(zhèn)西街(工農(nóng)街68號),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張公祠原為宋張完宅第,后改為張公祠堂。張大年(?)名完,字安國,張渚北門人。北宋元豐八年(1085)進士,曾任朝奉大夫、湖北黃州通判等職。南宋建炎年間,抗金名將岳飛曾多次駐兵宜興。建炎四年(1130)岳飛駐常州,應(yīng)宜興縣令錢湛之邀引兵宜興平巨盜郭吉,館張大年家,有《過張溪贈張完》絕句:無心買酒謁青春,對鏡空嗟白發(fā)新;ㄏ律倌陸(yīng)笑我,垂垂羸馬訪高人。張完韻答:相逢相別不計春,眼前非舊亦非新,聲求色相皆虛妄,莫認無疑是昔人。并勒石立碑,稱唱和詩碑,后碑毀,現(xiàn)存刻石為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刻。建炎四年五月……[詳細] |
江蘇學政衙署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8號中山公園南,顧名思義,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蘇學政衙署歷時292年,有124任學政,規(guī)模宏大,設(shè)施完備,園內(nèi)景點眾多,因而被稱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為江蘇學使駐地,隨著1904年科舉制度廢除,學署也走向沒落。衙署規(guī)制宏敞,屋宇眾多,前后共有十三進。衙署前端與大堂相望共有三道大門:前為頭門,中為儀門,后為龍門。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占江陰,江蘇學政衙署毀于戰(zhàn)火,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頭門、龍門、大堂及堂后建筑今均不存。舊的學署十三進格局是按照風水理論中的穿宮九星法營造的布局,坐北朝……[詳細] |
惠濟橋位于秦望山麓月城沿山村,跨山塘河(今廢)口,在漕河北側(cè),是雙廟、雙涇、山塘一帶村民前往武進焦溪的交通橋,也是漕河過往船民的纖路橋。是游客、村民前往秦望山三茅殿燒香祈福的必經(jīng)之橋;轁鷺蚪ㄓ诤文瓴辉。在清道光《江陰縣志》上記載:“惠濟橋,中驂駕木。”該橋應(yīng)該視為建于清朝道光(1766)年代之前。惠濟橋橋墩以青石條石砌筑,屬于明朝時代的建筑材料,旁側(cè)有明天啟年建橋刻碑,因此該橋應(yīng)始建于明代天啟元年;轁鷺蛴诿駠耆拢1933年)重建。橋北側(cè)的“惠濟橋”三字由蔡埜農(nóng)書,橋南的“惠濟橋”三字由“錢×”書。該橋為三跨花崗巖條石橋,中跨7.2米,兩邊跨分別為5.0米。兩邊各跨由三塊巨型花崗巖……[詳細] |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chǎn)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lǐng)導者之一、新四軍老戰(zhàn)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lǐng)導人。1939年10月上旬,為避免與國民黨忠義救國軍發(fā)生摩擦,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從茅山趕到“江抗”駐地江陰周莊定山灣,傳達新四軍軍部關(guān)于“團結(jié)抗日、雙方同時撤軍”指示。在澄期間,陳毅應(yīng)愛國人士、澄西中學校長孫劍華的邀請,前往設(shè)于前栗山崇圣寺的澄西中學,向全校師生發(fā)表抗日演講。陳毅以濃重的四川口音,深入淺出地介紹當時國際、國內(nèi)形勢,闡述了抗日……[詳細] |
迎秀橋位于青陽鎮(zhèn)北街梢,跨老錫澄運河。原名北新橋,又名凝秀橋。流穿青陽鎮(zhèn)的老錫澄運河古時又稱運糧河、漕河。1956年錫澄運河拓浚時,青陽鎮(zhèn)段向西改道,青陽市鎮(zhèn)部份的舊河道當?shù)孛癖娪址Q為市河。迎秀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知縣張集建造。該橋與南新橋(又名三元橋)同時代、同年建造,兩橋大小相同,型式一致,為姐妹橋。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焦?重建。重建的迎秀橋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五年。清咸豐元年(1851)鎮(zhèn)民捐資重修。近年迎秀橋拱頂有陷落變形現(xiàn)象。2005年市政府撥款30萬元,由青陽鎮(zhèn)政府負責進行大修。迎秀橋長21.4米,凈跨11.0米,頂寬3.5米,底階寬4.0米,東坡石階30級,西坡石階2……[詳細] |
南新橋位于青陽鎮(zhèn)南街梢,原萬源布廠旁,跨老錫澄運河,又名三元橋。南新橋、中新橋(青陽橋)、北新橋同在青陽鎮(zhèn),連同原來的天主堂,成為青陽鎮(zhèn)一景,也是古青陽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南新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江陰知縣張集籌資建。同時建造的迎秀橋(北新橋)與南新橋同規(guī)格,同橋型。南新橋全長34.5米,凈跨11.0米,拱頂高程10.8米,橋頂面寬3.5米,底階寬4.5米。東坡36級至一平臺階,分向南向北各8階落坡。西坡石階39級。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江蘇學政(時為南直隸)移駐江陰,轄管八府三州生員考試。同時江陰學政直考常州府下八縣秀才,有江南六縣生員經(jīng)青陽赴試,經(jīng)過青陽南新橋至青陽市鎮(zhèn)必定停下來……[詳細] |
補廬,在宜興市宜城街道光榮西路。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補廬建于民國初年,原為宜興縣中共早期領(lǐng)導人史曜賓的私宅,后成為中共宜興早期黨組織的成立地和秋收暴-動-的指揮所。建筑面北座南,二層樓,硬山頂,面闊五間17.50米,進深六架5.10米。大門上方磚雕門額,陽刻“補廬”兩字。1927年春,北伐軍進駐宜興,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不久,國民黨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忙于鎮(zhèn)壓工人運動,無暇顧及農(nóng)村,中共江蘇省委遂于1927年4月派黨員潘梓年、李旸谷等自上;氐揭伺d。4月20日,他們與原在宜興的史曜賓、安乃康、吳日信、汪明蘇、汪子柔等7人于“補廬”內(nèi)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小組。5月初,……[詳細] |
馬鎮(zhèn)大橋位于霞客鎮(zhèn)馬鎮(zhèn)村街東梢,江陰與無錫惠山區(qū)的界河上,全長32.5米,高5.5米,橋頂寬3.1米,橋堍寬5.3米,橋北坡有23階石級,南坡19級石階。界河河面開闊,水面有五、六十米寬。馬鎮(zhèn)大橋凌空跨河,使被界河隔斷的大路變通途。馬鎮(zhèn)自古以來就是江陰與鄰邑間的重要水陸通道。宋、元、明、清官府在馬鎮(zhèn)設(shè)郵鋪。清道光《江陰縣志》記載:“馬鎮(zhèn)市傍橋瀕河,明時毀于倭,今西橋及湖塘有小集二處。”馬鎮(zhèn)因驛站而興市,可惜遭倭寇燒毀搶掠,后來復(fù)建,規(guī)模亦不大。據(jù)道光《江陰縣志》記載,馬鎮(zhèn)大橋為“景泰間(1450~1456年)徐泰建!毙焯┦敲鞒幗庠。但在橋北驛站墻壁下坎有石碑一塊,上面記載著此橋建于明成化……[詳細] |
四方碑,在宜興市芳橋鎮(zhèn)徐塘田村,為清代處士徐翙鳳妻的墓碑。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徐翙鳳(1628—1684),字聲歧,號竹虛行三樂齋公孫、馌亭老農(nóng)、眠云道人。通詩文,有才氣,然屢試不第。生平義勇正直,鄉(xiāng)黨宗族莫不畏憚。以詩書自娛,終生布衣。其兄徐喈鳳,字鳴歧,清初著名詩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云南永昌府推官,曾編《宜興縣舊志》。四方碑為青石質(zhì),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組成,通高2.86米。碑座為正方形,邊長1.10米,高0.33米。碑身亦呈方形,邊長0.60米,高1.67米。碑首為四方葫蘆亭角形,高0.86米。碑面北向偏東,碑身正面刻:“馌亭老農(nóng)聲歧徐子……[詳細] |
駱駝墩遺址位于宜興市新街鎮(zhèn)夏姜村唐南村。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實際發(fā)掘面積僅1309平方米。主要遺存距今約7000至5000多年,遺址分南北兩區(qū),南區(qū)在名為駱駝墩的自然崗地,北區(qū)在唐南村北。2001~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對該遺址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以平底腰檐釜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類型和大量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甕棺葬,篩選出相當數(shù)量的炭化稻米。駱駝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發(fā)源地。遺址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環(huán)圍繞的河道,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河道,當時應(yīng)當是作為這一中心部落的護城河,用來排澇,也用作水源,同時還可圍界并抵御外敵入侵。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詳細] |
東坡海棠,在宜興市閘口鎮(zhèn)永定村東端。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熙寧、元豐年間,蘇東坡應(yīng)宜興單錫、蔣之奇等同科進士的邀請,多次來宜興游歷,并將甥女嫁于單錫。閘口天遠堂主人邵民瞻仰慕蘇東坡的才學,隨東坡游學,并為東坡在氵鬲湖邊淹頭村(今南新塘頭村)購買田宅。元豐六年(1083)二月,邵民瞻新宅落成,東坡應(yīng)邀前往祝賀,并書寫“天遠堂”匾相贈。元豐七年(1084)年,東坡再次來閘口天遠堂,將蜀中攜來的一株“西府海棠”親手植于邵氏庭院。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邵氏故居被焚,“天遠堂”匾亦遭損。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7),邵民瞻外甥魯釗重建天遠堂,按殘匾重新勾摹,鐫成新匾,F(xiàn)存……[詳細] |
徐霞客墓在徐霞客鎮(zhèn)馬鎮(zhèn)南旸岐村東首。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云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足跡遍歷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廣西、云南、貴州等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并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xiàn)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徐霞客墓原在前馬橋,早毀,1978年遷往晴山堂后院,仿明式移葬墓。1984年按《梧塍徐氏宗譜》所附墓制圖重建,墓圈青石砌就,高1……[詳細] |
恩榮坊,位于宜興市西渚鎮(zhèn)牌樓村東端,為清乾隆皇帝特恩諭史貽直而建。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史貽直(1682-1763),字敬弦,號鐵崖,溧陽市溧城鎮(zhèn)夏莊村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授檢討,主考云南,督學廣東,雍正元年(1723)升內(nèi)閣大學士,歷任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戶部尚書等職,乾隆元年(1736)任湖廣總督,后歷任戶、工、刑、吏、禮五部尚書,乾隆九年(1794)任直隸總督,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乾隆十一(1746)年加太子太保,卒贈太保,謚文靖。恩榮坊正面朝南,背村面河,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為三間四柱三樓石牌樓,除四柱為青石外,其他均為花崗……[詳細] |
樂群堂(含鄉(xiāng)公所)位于周莊中心小學內(nèi)。樂群堂,五間二層西洋式樓房,鄉(xiāng)公所為五間中式敞廳平房。樂群堂前的一排中式建筑原系周莊趙氏宗族的廳堂,民國時期作為鄉(xiāng)公所使用,廳堂中懸掛的木板上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是鄉(xiāng)有龍砂定稷張岐諸山,十五段村落,悉被回環(huán)。人杰本地靈,行見父慈子孝、夫和婦順、兄友弟恭,自然化醇俗美,萬戶臚歡。郁郁乎演進文明,引養(yǎng)引恬猶古道;眾流合白蛇青溪亭沚等水,千百畝田疇,藉資灌溉。民康由物阜,相期務(wù)財訓農(nóng)、通商惠工、敬教勸學,庶幾舊德新知,一爐共冶。秩秩焉蔚成隆盛,保厘保息賴群賢。” 這副長聯(lián)是在1928年由當?shù)厝耸口w--撰稿,書法家陳宗彝書寫的,數(shù)十年來,眾口誦傳。對聯(lián)從周莊的山水起……[詳細] |
景云樓位于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zhèn)自由街北段,現(xiàn)華士實驗學校初中部內(nèi),面積為291平方米。建于民國37年(1948年)。該樓為磚木結(jié)構(gòu),2層9間,設(shè)8個大教室。二樓樓層和二樓頂層皆鋪木板。建造景云樓的是因為民國32年(1944年),始任龍砂中學校長的王步春,為增加辦學經(jīng)費,經(jīng)過其連襟、原籍江陰北大街在上海重生布廠任高層職員的陸君秀,認識重生布廠老板吳云山。王步春請華墅工商界人士李吉安赴滬,約請吳云山等在滬江陰籍工商界人士出任新一屆校董,并募取一筆可觀的辦學基金。因為是上海新生布廠老板江陰南門外石子街人吳云山主要出資建造,取景仰吳云山之意故稱“景云樓”,當時有“華士第一教學樓”之稱,由龍砂中學的前任![詳細] |
南菁書院碑刻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35號南菁高中內(nèi)。南菁書院是清代書院之一,清光緒八年(1882年),江蘇學政黃體芳所建。清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左宗棠奏撥長江水師京口、游擊協(xié)鎮(zhèn)兩署故址及白銀貳萬兩協(xié)辦書院。書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學,得其菁華”之意。學生學習經(jīng)史辭章,兼習天文、算學等。刊有《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叢書》、《南菁札記》等書籍文獻。清末,她是江蘇全省的最高學府和教育中心。南菁校名幾經(jīng)更改,校址數(shù)次搬遷,但學校文化傳統(tǒng)和辦學精髓始終未變。形成了“以文化引領(lǐng)學校發(fā)展”的辦學思想,“為國家民族培養(yǎng)未來強者”的育人目標,“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為人準則;發(f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