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橋唐天復元年(901),王審知筑羅城,南擴至利涉門,在門外護城壕建利涉門橋,后名安泰橋。石拱橋,單孔,跨11米,寬6米。橋岸均用規(guī)整條石砌建。《榕城景物考》載:“唐天復初,利涉門為羅城南關(guān),人煙銹錯,舟楫云排,兩岸酒市歌樓,蕭管從柳陰榕葉0-!彼涡湍觊g(1119-1125),陸藻任福州太守時,在橋上建一亭,不久圮。今橋面拓寬10米,用水泥覆蓋,石橋原構(gòu)仍在其下。1992年以“瓊河七橋”之名公布為福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桂齋在荷亭西北側(cè),原為皇華亭故址。新建的“桂齋”由前后兩院組成,北院為桂齋正廳和“林文忠公讀書處”組成,庭院西側(cè)有游廊和碑亭。南院為假山魚池,有六角亭及石拱橋各一。桂齋東面院外為禁煙亭,建于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六月,平面正方形,四角方形混凝土柱,西式疊澀檐口,攢尖頂,是1949年前留下的唯一建筑。清道光九年(西元1829年),福建布政使程含章見屏山原李綱祠破敗不堪,“心竊傷之”,遂募集資金欲重建。時林則徐丁父憂在家守制,受托主持西湖疏浚工程,程含章與林則徐商議后,選西湖荷亭舊址,興建新的李忠定公(李綱)祠,并附建紀念李綱讀書處的“桂齋”。建成后留有程含章撰稿,林則徐手書《新建宋李忠定公……[詳細] |
薩鎮(zhèn)冰附葬于其父薩懷良墓中,墓位于福州市西郊火峰山南麓(今172醫(yī)院后山坡上),坐北向南,如意形,面寬5.65米,深11.3米。二層墓埕,三合土夯筑。墓碑為青石,高62厘米、寬84厘米。碑面鐫刻:“雁門,清懷良薩公喬梓壽域,光緒乙酉年孟冬吉旦立!笨瑫謴9厘米。墓柱對聯(lián):“天留福地,世被恩澤。”墓鏡鐫刻:“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2011年、2012年福建省文物局兩次撥款給福州鼓樓區(qū)文物部門,作為修復薩鎮(zhèn)冰墓?睢P蘖怂_鎮(zhèn)冰墓及上山的路和護坡。薩鎮(zhèn)冰的墓道碑立于600米外的山下,碑為花崗巖質(zhì),高3.08米,寬1.25米,厚0.18米。碑正面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首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詳細] |
金斗橋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儒坊西口,是聯(lián)接倉門街、通湖路的通道。橋為石結(jié)構(gòu),總長10.2米,橋?qū)?.7米,跨度為4.7米。橋面由四條長5.4米、寬0.75米、厚0.20米石板條鋪成。橋東向有臺階七級,西向八級。望柱6根,欄板4塊,欄板上有石刻“古金斗橋”。1992年以“瓊河七橋”之名公布為福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觀音橋在福州市鼓樓區(qū)西門安泰河與文藻河(即大航橋河殘留)交匯口西。北通文藻北路,南接驛里。舊名虹橋,據(jù)《榕城考古略》載:因橋旁祀有觀音大士,故名觀音橋。單孔石拱橋,橋長8.50米,寬5.10米,跨度5.00米。橋面橫鋪石板15塊,南端石階四級,北端兩級。橋面兩側(cè)有石護欄板六塊(長度為2.4米和1.41米兩種)。在西側(cè)中間一塊欄板上,刻“觀音橋”三字,字徑達0.39米;東側(cè)欄板刻“明成化丁酉年(1477)建造”。橋上望柱4對,柱頭刻仰蓮,高0.85米。根據(jù)橋柱題刻,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和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各重修一次。1992年,以“瓊河……[詳細] |
高峰橋位于福州府城西門外陸莊河上,北通柴巷,南連高峰里。橋為石構(gòu)平梁橋,長13.90米,寬3.64米,跨度7.50米,橋面直鋪七條石坂。橋欄桿由四對望柱和六塊石欄板組成,欄板長1.80米,上浮雕仙鶴、鯉魚、麒麟、花草等圖案。橋的兩端有石臺階,南端四級,北端八級。橋的西側(cè)南岸有一株古榕,向河中心傾斜,其一枝氣生根飄落北岸并扎根生長,形成“腳跨河兩岸、身在河中央”的奇觀,俗稱“人字榕”。樹下建一亭,供奉玄帝(真武),由歐漤書額“懷里閣”,對聯(lián)云:“高堅奇榕通西澗,峰橫古橋連湖堤”。橋西側(cè)北岸建有六角小亭,名高峰亭。橋東側(cè)河面現(xiàn)為附近居民搭建為戶外活動平臺,平臺東河岸有古榕一株。平臺靠南岸原有小瘟神……[詳細] |
瓊河七橋、河七橋(1992年公布名),位于安泰河上,是唐五代羅城護城河上的橋梁。包括金斗橋、館驛橋、雙拋橋、高峰橋、板橋(老佛殿橋)、安泰橋、觀音橋等(該名單已核實),均為石構(gòu)平梁橋或單孔拱橋,欄板上有建造年代和橋名等題刻。古時西水關(guān)潮水經(jīng)此分南北交流,與東潮匯合,為古時福州的特-一。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安泰橋、板橋(老佛殿橋)、館驛橋、金斗橋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范圍內(nèi)。……[詳細] |
石塔會館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下殿里烏塔南側(cè),坐南向北,四面圍墻。大門開西側(cè),正中門額為“石塔會館”青石匾,門前有一對高一米余青石刻石獅,F(xiàn)有會館主要的建筑是戲臺,面對烏塔,面積約60平方米,臺中四根方形石柱,刻有對聯(lián)“集今古大觀,時事各異;得管弦樂趣,情文相同”等。臺頂藻并斗拱層層重疊,頂刻畫有山水樓臺、花卉樹木,造型優(yōu)美;臺后為化妝室。戲臺兩側(cè)為看樓,樓前欄板精雕細刻。戲臺正面原有神翕,曾為居民占用。戲臺對面為正廳已垮塌,僅存觀音兜式封火山墻。石塔會館始建不詳,曾祀五帝。清道光、同治(西元1821-1874年)年間重修,光緒年間京果行商會捐資重修。石塔會館1949年后淪為居民大雜院;1992年公……[詳細] |
歐冶池在福州市區(qū)北部,鼓屏路東冶山路南,舊福建省財政廳大院內(nèi)。相傳為春秋時期著名冶煉家歐冶子鑄劍處,故名,一稱劍池。池旁有冶山和劍池后等古跡。據(jù)宋朝梁克家《三山志》記載:“此池乃歐冶子鑄劍之地,然無所稽考。州雖有劍池寺,唐元和中(西元806-820年),僧惟干浚池,得銅刀、劍環(huán)數(shù)枚,猶有冶灶在竹林間,又隔在將軍山之南,南去尚數(shù)百余步。非此池也;蚩骤T劍者因此以自號,則有之矣。然池非以鑄劍者得名!惫艜r歐冶池周圍數(shù)里,池畔有冶山、利澤廟、劍池院、五龍?zhí)、歐冶亭等。宋程師孟在此創(chuàng)歐冶亭,至明弘治間,池已嚴熏淤塞,僅存半畝方塘,且圍入貢院。民國21年(1932),閩侯縣名勝古跡保存會重浚之,并修復歐……[詳細] |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碑位于西湖內(nèi)西南角、大夢山景區(qū)內(nèi),立于清道光元年十二月(1821)。碑花崗巖石質(zhì),高270厘米,寬117厘米,厚24厘米,碑額篆書為“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下刻清乾隆年間潘思榘撰《重浚福州西湖碑記》、福康安撰《重浚福州會城湖河告成碑記》,及道光年間重立碑時增加的吳榮光跋語。全碑34行,每行80字,正書。碑原立于福州西湖旁湖濱小學內(nèi),2009年動物園遷出后,移入西湖大夢山景區(qū),并立一木構(gòu)碑亭于上方,用玻璃罩保護。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潘思榘(謚號敏惠)從安徽巡撫調(diào)任福建巡撫,當時福州“天久不雨,西湖之淺可涉也”。西湖水利關(guān)系周邊幾萬畝的農(nóng)田,……[詳細] |
七穿井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井樓門,水井圓形,直徑4.10米,深8.40米。井面蓋四塊大石條,在石條夾縫間鑿七個井口,故名七穿井。但是民間傳說里與臨水夫人斬殺蛇妖投入井中,再起塔鎮(zhèn)壓,故訛名“七星井”,F(xiàn)井邊尚存有二塊唐末五代雕刻的石塔剎,民間稱之“石燭”,可能是古代開元寺的遺存,F(xiàn)蓋有七星井廟亭(七星井臨水宮),面積有300余平方米。80年代初仙塔街改造,在井大路路面下發(fā)現(xiàn)井樓門遺址,出土石門檻等。街道改造后該處理開發(fā)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在井旁修建兩層小樓,下為商鋪,上為居委會使用。后附近居民在小樓背面貼樓為神龕,供臨水陳太后等“三奶”。后因香火日盛,又搭蓋鐵質(zhì)棚屋,作龍柱及鳳凰門獸等。1992年公布為……[詳細] |
黃鐘瑛墓位于鼓樓區(qū)洪山鎮(zhèn)的金牛山北麓,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兼總司令黃鐘瑛的家族墓,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988年因建設(shè)遷建于原墓后約700米處,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原墓為花崗石和三合土結(jié)構(gòu),9個墓室,五層墓坪,三重護墻。封土前立墓碑及供桌,兩側(cè)豎碑刻。墓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坐南向北,磚石和水泥結(jié)構(gòu),平面呈如意形。有五級墓坪,面闊18米,進深49.6米,封土前立一青石墓碑,上刻黃鐘瑛及其父母、兄嫂等10人姓名。墓柱刻對聯(lián):“芝草還生新筑壟,梅花遙對舊時亭。”鏡屏刻楷書:“俎豆分賢廡,松楸入畫屏!弊笥叶唐量獭绑藫|”、“旗麾”。墓坪豎黃鐘瑛神道碑,高1.42米,寬0……[詳細] |
沈葆楨墓,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洪山鎮(zhèn)國光社區(qū)梅亭村火烽山南麓。沈葆楨墓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墓占地面積23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合土夯筑,前方后弧,平面呈“如意”形。有四層墓坪,面闊10.9米,進深20.5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前立墓碑,高0.85米,寬0.60米,上刻沈葆楨官職和沈葆楨夫婦等名字。墓碑兩旁分立一對三合土堆塑獅子。祭臺裙板浮雕動物,墓柱上刻對聯(lián)。墓前豎花崗石墓碑,楷書:“皇清誥封資政大夫沈丹林公偕林夫人,長男按察司銜、九江道幼丹公、長媳林夫人,次男……”墓碑兩旁置三合土堆雕獅子。墓柱陰刻對聯(lián):“人念九原隨武子,身□半□□□吾”。1975年,因土……[詳細] |
隆武帝行宮遺址位于鼓西路137-139號通湖新村內(nèi),現(xiàn)只余遺址、破屋和一道殘墻。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六月,清兵陷南京,福王死難。明大臣黃道周、歸降海盜鄭芝龍等于福州擁戴唐王朱檉八世孫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以南安伯府為行宮,改布政司為行殿,建行在太廟、社稷及唐國宗廟,升福州為天興府,改福建省為福京,為大明南京(應天府)、北京(順天府)之外的第三京。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西元1646年),因歸降海盜鄭芝龍叛變,福京淪陷,隆武帝在汀州被擄,--而亡。隆武三年(清順治四年、西元1647年)九月,淮安張華山起事,仍用隆武紀元;鄭芝龍叛變后,其子鄭森(成功)與父決裂,繼續(xù)舉兵抗清,仍……[詳細] |
八旗會館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道山路。據(jù)記載明中使園“高臺曲池,花竹清幽”,有夕佳閣(即夕佳樓)、蒹葭草堂、水云亭、賓蓮塘、山鏡堂、閬風樓、魚我橋諸勝。奉直會館為八旗旅閩京官要員住宿之所。主座建筑前后五進,主要建筑有廳堂、戲臺、廚房、庫房、花園、花廳、假山、魚池、亭臺樓閣等,建筑面積約5000余平方米。現(xiàn)存重建的廳堂一處,長方形,面積360平方米,四面圍墻,雙坡屋頂,穿斗式木構(gòu)架,木樁特大,屋頂藻井保存較好。大堂南面一座戲臺,三面通是精雕各種花鳥圖案的隔扇、門扇,可容納500人左右,具有清代滿族建筑風格。初為督舶太監(jiān)高寀游宴場所,俗稱“中使園”。因在城西南,又稱“西園”。清中葉改為會館,為奉直奉天、……[詳細] |
因本橋位于大航橋河與元帥廟河的交匯處,橋下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白馬河漲,潮水匯合于此,故名合潮橋。又因本橋呈曲尺形跨越兩條河流,故俗稱雙套橋,久而諧音為雙拋橋;因橋附近有榕樹隔河生長,樹枝相連,有文人據(jù)此衍義為邱何殉情的悲劇故事。雙拋橋位于楊橋路雅道巷北口,為單孔石拱橋,橋長9米,寬2.9米,跨度4.8米,橋拱由十九條方體石柱砌成。橋欄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橋”“光緒丙午建”,橋上建有風雨廊,兩開間懸山頂。據(jù)橋石攔板題刻,橋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西元753年),還刻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據(jù)文物部門的說法,現(xiàn)存橋梁為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修建。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詳細] |
老佛亭橋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南側(cè),跨于安泰河(五代羅城大濠)上,南北走向,連結(jié)玉山澗。橋為石梁橋,長5.35米,厚3米,橋面由四條長5.35米,厚0.37米石條架成。有石望柱、欄板。東側(cè)橋梁刻題識:“萬歷壬寅年(萬歷三十年,西元1602年)仲春日立”。始建五代,明萬歷三十年(1602)重建。舊名板橋,俗名老亭橋?缬谖宕_城大濠上,今光祿坊南側(cè),南北走向,連接光祿坊、玉山澗。原系木橋,建有亭,后圮,易以石,F(xiàn)為石梁橋,長5.35米,寬3米,橋面由4條長5.35米、厚0.37米石條架成,有石望柱、欄板。東側(cè)橋梁刻題識“萬歷壬寅年仲春日立”。1992年以“瓊河七橋”之名公布為福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