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長墓在南海市西樵山云路村。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原貌保存。墓壁為石砌,墓堂以石灰砂鋪面,半月形。墓地面積40平方米,依山勢坐南向北。墓后有“李山后土之龍神”和“崇祀鄉(xiāng)賢”碑刻,有番禺甘學篆書“名儒風高”橫額。碑楷書“大明高士抱真子李子長先生之墓”,墓碑是南;繇w撰文、陳本城書丹、甘學題篆。李子長(1436年~1526年)名孔修,號抱真子,工詩善畫,與唐寅、仇十洲同時,自成一家。民間傳說多,如:畫貓,鼠見驚走。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鄺氏始祖墓位于南海區(qū)九江大瀝大鎮(zhèn)。位于南海大瀝大鎮(zhèn)的鄺氏“太婆山”,是宋乾道九年(1173)鄺氏始祖三七公(1103-1166)兩位夫人何氏、冼氏的合葬墓。鄺氏始祖三七公在宋朝廷當內(nèi)侍,誥贈朝議大夫,於宋建炎三年(1129)南遷定居南海大鎮(zhèn)鄉(xiāng)尚書郎里(原龍?zhí)锢铮,何氏、冼氏誥贈為正一品夫人。根據(jù)族譜記載,明成化十年(1474)和清道光十七年(1837)該墓曾進行過兩次重修,F(xiàn)墓表建筑仍保留了明代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該墓是廣東鄺氏始祖墓![詳細] |
南?撬挥谀虾^(qū)九江夏北鐵滘村。又名馮氏祠塔,位于南海九江鎮(zhèn)夏北鐵滘村。為青磚結(jié)構(gòu),呈六角形,二層,高六米。塔頂為陶質(zhì)葫蘆頂,六面有灰雕。據(jù)《九江儒林鄉(xiāng)志》(清光緒九年[1823]十月版)記載,在現(xiàn)塔所在地方于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間有慧星掃過。該村村民為此而于1800年在馮氏宗祠建塔立祭。該塔是目前南海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磚塔![詳細] |
福星橋位于南海區(qū)獅山官窯大欖。位于南海官窯大欖。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是一座四橋墩的花崗巖建造的石拱橋,全橋長32米,高5米,寬3.05米![詳細] |
三山三眼橋位于南海區(qū)桂城平洲禾仰村。位于南海平洲三山禾仰村平東水道支流上,始建于明代。長32.2米,寬3.4米,高5.5米,兩墩三孔,由紅砂巖、灰砂巖和少量花崗石壁拱砌成。東西走向,東砌17級,西砌18級步級。兩側(cè)雕飾圖案花紋的欄桿,花崗巖柱與紅砂巖柱相間排列。從橋頭墩上刻的“不許船扌閘橋眼埠肆尺”和橋面欄桿刻的“不許在此交易”的警示語來看足見一直以來人們對它的保護。……[詳細] |
古崗橋位于南海區(qū)獅山官窯游魚古崗。位于南海獅山鎮(zhèn)官窯大欖古崗,明代建造,是一座四橋墩的紅砂巖結(jié)構(gòu)的石拱橋梁,全橋長30米,高4米,橋?qū)?.85米。曾是明清南海古道重要的橋梁之一,為研究南海的交通史提供實證![詳細] |
朝議世家鄺公祠位于南海區(qū)大瀝大鎮(zhèn)。位于南海大瀝大鎮(zhèn)村。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為奉祀二世祖諺公的祠堂,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重建。是一座三進三間懸山頂建筑。墻垣以近尺許,用大蠔殼混合砌成。面積約820平方米![詳細] |
朱子襄墓位于南海區(qū)九江下西坊龜山。朱次琦(1807-1881年),字子襄,號稚圭,南海九江人,世稱朱九江先生。次琦聰敏好學,七歲能詩,十八歲肆業(yè)于廣州羊城書院,26歲進廣州越華書院深造。道光27年(1847年)進士,道光29年(1849年)在山西任即用知縣,咸豐2年(1852年)出任襄陵知縣,在任190天后引疾去職南歸。咸豐8年(1858年),講學于九江禮山草堂,歷20年,門生有康有為等。其治學以明理達用為主,以經(jīng)世救民為歸,享年75歲。墓向西南,占地25平方米,有碑文。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娥媚坑竹西崗漢墓群位于南海區(qū)桂城平洲林岳。該漢墓群于1982年磚廠取土時發(fā)現(xiàn),分布于林岳磚廠西側(cè)娥媚坑、竹西崗一帶。出土隨葬品主要有銅境、陶器,有壺、罐、碗、杯、屋、灶、井、倉及陶塑動物等明器。該漢墓群為研究南海漢代經(jīng)濟、文化、風俗提供實物依據(jù)。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駱秉章墓位于南海區(qū)羅村蘆塘村。該墓位于南海羅村蘆塘村三雅三隊,是駱秉章及其夫人的合葬墓。駱秉章(1793-1867年),原名俊,字吁門,號儒齋。廣州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qū))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進士,被選充翰林院庶常館庶吉士練習辦事,由于成績優(yōu)良,被授以翰林院編修,掌撰著記載等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起,駱秉章歷任監(jiān)察御史,稽察北新倉,會試同考官,稽察銀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補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母病故,在家服喪。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補右春坊右庶子。十月,提拔為翰林院侍講學士。十一月,提為湖北按察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駱秉章遷任……[詳細] |
霍韜夫人墓位于南海區(qū)西樵山寶峰下。該墓位于南海西樵山寶峰下,為霍韜夫人區(qū)氏(1486-1517)墓,誥贈淑人。霍韜(1487-1540),字渭先,南海石頭(今屬佛山市瀾石石頭鄉(xiāng))人;正德八年(1513)鄉(xiāng)試第二名,翌年會試考中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他工書法,擅繪畫,著有《詩經(jīng)解》、《象山學辯》、《渭厓訓》和一批書畫作品流傳民間![詳細] |
倫文敘墓位于南海區(qū)羅村蘆塘麒子嶺長安墓園。原位于南海羅村狀元崗,1992年因修建南海東西大道,由倫氏后人遷至羅村義地崗,出土有墓志銘,現(xiàn)存南海區(qū)博物館,2002年又遷至羅村長安園。倫文敘(1467-1513),字伯疇,別號迂崗。南?龒彛ìF(xiàn)佛山瀾石黎涌村)人。明正德年間以會試殿試皆第一而大魁天下,成為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詳細] |
泮陽李公祠門樓位于南海區(qū)羅村寨邊。位于南海羅村寨邊村。建于明末,為兩進,中為天井,面積約228.8平方米。前進為四柱三間三樓式歇山頂建筑,綠琉璃瓦滴水,各樓檐下砌磚斗拱,四柱前后均鑲有抱鼓石。后進面寬三間,三架梁抬梁式木構(gòu)架,硬山頂![詳細] |
九江馮氏家族墓位于南海區(qū)九江沙頭水南村。位于南海九江鎮(zhèn)沙頭水南村,是宋代馮若海及其夫人蕭氏、其兒馮迪元夫婦、馮德興夫婦的合葬墓。據(jù)墓碑記載,該墓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及乾隆七年(1742)進行重修,墓表建筑為典型的清代風格,均用麻石砌筑,并樹立有馮氏后人的旗桿夾四對,分別為嘉慶六年(1801)舉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詳細] |
貞烈牌坊位于南海區(qū)丹灶蘇坑村。位于南海丹灶鎮(zhèn)蘇坑村。是明代時期為彰表梁氏孝節(jié)而立。梁氏為三水堯鄧鄉(xiāng)人,嫁與南海磻溪堡蘇坑鄉(xiāng)民黃志麟為妻。其夫病故后,事孀姑九年如一日孝節(jié)兩全,年未三十而卒![詳細] |
張浚家族墓位于南海區(qū)獅山大欖分場。位于南海獅山鎮(zhèn)獅山林場大欖分場大旗嶺,現(xiàn)存張浚次子張枃墓、張浚孫張耿及三名重孫墓。張浚(1097—1164)字德遠,為唐宰相張九嶺之弟張九皋之后。紹興五年(1135)任南宋宰相,曾重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力主抗金,收復失地,是南宋抗金派首領(lǐng)。宋孝宗曾說“朕倚魏公(張浚)如長城。”時人譽“浚之忠大類漢諸葛亮!苯饑紫嗾澈痹鴮饚涁Pg(shù)說:“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攫吾鋒者,獨張樞密(張浚)與我抗。”后遭賣--秦檜誣陷,罷相流放嶺南。張枃枃,字定叟,張浚次子,曾隨父流放嶺南,后定居廣州。官至兵、刑、戶三部侍郎(三品官)兼臨安府知府等,是當時著名清官。張枃被張邊村民……[詳細] |
蔡道可、蔡子華墓位于南海區(qū)里水和順文頭嶺。位于南海里水鎮(zhèn)和順文頭嶺,是一座距今800余年的南宋古墓,F(xiàn)存墓表建筑構(gòu)件大都為清代以后的建筑物,墓主人是曾任宋朝理刑官的蔡子華及其父蔡道可,蔡氏父子出身宋朝顯赫家族。是南海目前發(fā)現(xiàn)的為數(shù)不多的宋墓之一![詳細] |
葉正簡夫人墓位于南海區(qū)獅山官窯豸廈村。位于南海獅山鎮(zhèn)官窯黎崗豸廈村后山,是宋朝丞相葉正簡夫人梁氏的衣冠冢。據(jù)族譜記載,該墓在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曾重修過。梁氏夫人為宋朝“正一品夫人”,其墓葬屬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的古墓葬![詳細] |
鐵屎墩冶煉遺址位于南海區(qū)西樵山百西大地村。遺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遺址為一臺地,面積約700平方米,文化堆積達1.3米,含冶鐵殘渣,夾雜經(jīng)煅燒的紅土塊、還有灰黑色砂質(zhì)粘土所制的筒形冶煉模具和陶片等。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通窿巖采石遺址位于南海區(qū)松崗平頂崗。遺址面積約1千平方米,通窿巖東麓分布有數(shù)十個人工開鑿的巖洞,貫通東西巖洞,闊可容數(shù)百人,石質(zhì)為灰色砂巖。遺址是山下石泉浦陳氏家族歷代在此采石而成。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