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飄萍舊居即邵飄萍舊居陳列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區(qū)古子城內(nèi)浮橋街89號,是一代報人邵飄萍在金華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之一,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邵飄萍舊居分前后兩進各三間,以天井隔開。邵飄萍舊居,是這位革命偉人在金華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之一,于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做好這幢極具歷史和人文價值建筑的保護與利用,金華市文物局于2012年開始著手開展舊居的整體維修工程,2014年維修工程通過了浙江省文物局驗收。2015年,實施了舊居的布展工作,紀念與傳承邵飄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愛國主義情懷。2016年5月16日,邵飄萍舊居陳列館開館。布展以邵飄萍的生平為脈絡(luò),以圖片資料與……[詳細] |
花街大夫第(含正心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大夫第,明代,坐東北朝西南,現(xiàn)存建筑為前廳、茶亭、后廳。前廳(又稱大廳),面闊五間,懸山頂,進深為九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用,梁袱月梁造,梁下施丁頭栱,檐下斗栱為丁字重栱。前廳與后廳之間為過廳(茶亭),兩側(cè)設(shè)木欄板、木格窗。后廳,原為五開間,現(xiàn)只存明間,梁架為五檁四柱,用中柱前為三架梁后為雙單步,梁下均施丁頭栱。大夫第,是我省為數(shù)較少、時代特征明顯的明代建筑。正心堂,清代,前后共三進,均為三開間,并兩側(cè)設(shè)廂房,廂房為二層單檐,總面積741.6平方米。一進為二層單檐、進深2.72米的小樓,兩次間與廂房連接。……[詳細] |
毓英塔位于武義縣白洋街道,年代為明。毓英塔是一座保存較好的明代風(fēng)水塔。矗立在鯰魚山上的毓英塔與明招山遙遙相對,建塔時間略早于武義縣城塔山的發(fā)寶象龍塔。萬石院塔,又名毓英塔,位于金華市武義縣白洋街道萬石院村,塔為明萬歷癸酉年(1573)建筑。塔為磚砌空筒式結(jié)構(gòu),六面七級,高約二十米,塔隔面開窗,立面自下而上略有收分,每層腰檐采用平磚與菱角牙子相間疊澀出檐,塔頂用磚層層疊收,底層開一拱卷形門洞,塔座石砌呈鼓形須彌座,束腰處高浮雕寶相花、如意花等花草圖案,線條清晰,保存完好。外觀雄渾端莊,造型簡約古樸,是具有地方風(fēng)格的典型風(fēng)水塔。塔內(nèi)中空,原有螺旋木樓梯可登臨塔頂眺望遠近山川之風(fēng)光。轉(zhuǎn)梯、塔剎無存,……[詳細] |
馮雪峰故居,位于義烏市赤岸鎮(zhèn)神壇村。故居建于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坐東朝西南,為前后二進五開間二樓四合院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總占地面積為255平方米。大門前左右各植雪松一棵,右側(cè)立長方青石碑一塊上面陰刻-題寫的“回憶雪峰”,門邊墻上鑲嵌有丁玲題寫的“雪峰故居”黑色大理石匾。進入大門,天井中是一座馮雪峰半身銅像,左右各有二間廂房,門廳明間為抬梁式,其余各間為穿斗式。二樓供家居,前檐設(shè)檻窗。后進為廳堂,穿斗式,明間用于會客,次間為主人臥室。故居一樓陳列著反映馮雪峰各個歷史時期生平事跡的照片及著作等實物資料。門廳次間還陳列著犁、耙、風(fēng)車、紡車、石磨等生產(chǎn)、生活用具。二樓陳列著戰(zhàn)友、同事及文藝界人士悼念……[詳細] |
赤岸朱宅建筑群位于義烏赤岸鎮(zhèn)朱店村,由明代薦敘堂、清代六房廳、清光緒年間的大夫第及民國年間增建的重廂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約3045平方米,建筑面積5409平方米。該建筑群坐北朝南。大夫第為清代理學(xué)傳人朱一新及其弟朱懷新的宅第,由大夫第門樓和前后兩座十八間名葆真堂、約經(jīng)堂組成。民國時期在西側(cè)擴建雙寶軒、寶宣堂兩座三合院,總占地面積約1929平方米。大夫第門樓左側(cè)為清中建筑六房廳,由二進三開間左右?guī)繃铣墒碎g院落,雕刻精美,占地面積570平方米;右側(cè)薦敘堂為明晚期建筑,由三進兩院一川堂組成,占地面積681平方米。建筑梁架、雕刻和柱礎(chǔ)形制等均保留明代風(fēng)格。整個建筑群時間跨度約300年,歷經(jīng)明清……[詳細] |
湯溪城隍廟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湯溪縣第一任知縣宋約所建,現(xiàn)保留的城隍廟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積約2.26萬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宏偉、雕刻精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朝觀古圣先賢的旅游勝地,其建筑構(gòu)件雕刻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和歷史欣賞價值,F(xiàn)被人們譽稱為“江南第一廟”。城隍廟馬腿、斗拱、花牙子以及大部分梁、枋均刻以精細紋飾,用五彩退暈等手法刷飾,原主要墻壁和天花板、梁枋上都有彩繪,每一幅圖畫中都有一場戲,整個建筑顯得富麗堂皇。在每根梁的兩端各雕刻著四紋圖案,飾以纏枝花卉,中間以卷軸形式各雕瓶案花卉……[詳細] |
昌文塔,位于磐安縣安文鎮(zhèn)惠化廟后的梅枝山(又稱馬鞍山)上。建于明朝萬歷丁未年(公元1607年)六月,歷經(jīng)滄桑仍巋然屹立。當時,建造資金由安文陳姓募捐,是一座風(fēng)水塔,意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現(xiàn)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高43.68米,圍24.68米,墻厚1.5米。用條石砌基腳,以特制專用青磚砌墻,石灰嵌縫,外用石灰粉刷,是六棱形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每層之間有擱檀,上鋪樓板,沿樓梯盤旋可達頂層。塔身二層之間外壁以菱角牙子用磚疊澀出檐,檐角上翹,造型雄偉狀觀。每層設(shè)有拱形窗口三個,供游人憑眺。塔尖置鐵葫蘆一具,頂插龍叉,以定風(fēng)避雷。登塔眺望,獨秀、花臺、螺峰、西山盡收眼底,俯瞰文溪兩岸,高樓林立,……[詳細] |
徐震二公祠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風(fēng)格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也是永康市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祠堂,為永康市重點文特保護單位。徐震二公祠位于市區(qū)武義巷內(nèi),規(guī)模宏大,占地1512平米米。祠堂分前、中、后三廳,每廳為五開間。三個廳的明間、次間、凈間的梁架均為抬梁式。前廳正門系三層牌樓式結(jié)構(gòu)。墻面全部用于青色水磨磚砌成。還有兩塊長方形額枋,上以荷花、葡萄等花卉立體圖案鑲框,兩側(cè)假邊門上,各嵌有一塊左為琴棋,右為書畫的石刻。大門外兩側(cè)墻面三花三墻形式,墻頂上有正脊瓦當?shù)嗡b飾。整個墻面氣勢宏偉,工藝精細。前廳、中廳的前后檐柱,檁條上有馬腿,刻有人物、禽獸、花鳥等紋飾。徐震二公祠,解放前為永康縣參議會的駐址,并為……[詳細] |
黃店劉氏四祠位于蘭溪市黃店鎮(zhèn),年代為清。劉氏四祠位于蘭溪市黃店鎮(zhèn)劉家行政村,由寶訓(xùn)堂、燕翼堂、敬承堂、與耕堂組成。4座古祠堂,最早的始建于明代,最晚的建造于清乾隆年間。劉家村村民以劉姓居多。據(jù)劉氏宗譜記載,劉家村劉氏始祖為唐大中節(jié)度史劉巨容,元代由劉孟節(jié)從建德師源遷居此地。村里明清至明國民居、廳堂建筑眾多,其中這4座古祠堂保存較為完整。更難得的是,劉家村至今保持著沿襲下來的鑾駕祭祖的新年習(xí)俗。史料記載,黃店鑾駕起源于明代中葉,興盛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劉家村光是鑾駕就有128具,都有百年以上歷史,比村里最年長的老人還大。每年辭舊迎新之際,劉氏族人就會因這些古祠堂和舊民俗而濟濟一堂。它……[詳細] |
瑣園村位于金華金東區(qū)澧浦鎮(zhèn),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瑣園文風(fēng)鼎盛,人杰地靈,被稱為“奇村”,F(xiàn)保存的古建筑有嚴氏宗祠、黃氏旌節(jié)牌坊、務(wù)本堂、懷德堂等明末清初廳堂十余座。這些廳堂建筑結(jié)構(gòu)、藝術(shù)風(fēng)格各不相同,都極具江南古民居的典型特色。400多年前嚴氏祖先選址瑣園村還得從一首風(fēng)水民謠說候!邦^頂靈岳山,腳踏金鞍橋,口食西湖水,兩手披麒麟”據(jù)專家學(xué)者考證,現(xiàn)在金華孝順鎮(zhèn)的嚴店村、車客村、紫江塘村,塘雅鎮(zhèn)的黃古村,澧浦鎮(zhèn)的瑣園村和湖北村,都是嚴氏后裔聚居地,當時這六個村在選址時,嚴格按照“五行”風(fēng)水學(xué)來選址,如嚴店村為“青”,車客村為“白”,紫江塘為“紫”,黃古塘為“黃”,瑣園、湖北為“黑”。以清、白……[詳細] |
鐵塔位于塔山云黃山麓的雙林寺內(nèi),故名雙林鐵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鐵塔。雙林鐵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952年)朱宏基鑄造于云黃山下雙林寺內(nèi),原有兩座,為八面5層,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其中一座毀于戰(zhàn)亂。留存這座僅殘存2層,高2.15米,四周八面鑄鐵圍欄,塔身鑄有人屋、禽獸、佛家、花卉、水波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除局部生銹外,外表仍烏黑發(fā)亮,F(xiàn)殘存三檐二層,高約2.20米.一層四面設(shè)壹門,另四面各鑄9尊佛像,二層各面鑄12尊佛像。各層倚柱上飾盤尤,基座上鑄有勾欄,制作規(guī)整。現(xiàn)存五代時期勾欄實物少見,極為珍貴。塔檐舒展平緩,檐下用單拱素枋斗拱二重,拱墊板上飾佛像,八面共32尊。須彌座上鑄有人物、祥獸、……[詳細] |
仁山書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坐北朝南,總體布局為前院、三進、兩廂房,呈方形,占地96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T”形,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前院東西兩側(cè)各設(shè)一門。一進,面闊三間,進深為七檁,明間梁架五架梁前后單步,為直梁,角柱為訛角青石方柱。天井兩側(cè)為過廊。二進,面闊、梁架、梁形及角柱均與一進樣同,后額枋上一木匾,上 書-“仁山書院”,落款為“中翰林慈溪王斯來書”。二進后檐明間與三進前檐明間設(shè)過廊。三進,面闊五間,進深為五檁,明間梁架三架梁前后單步,兩側(cè)各設(shè)三間廂房,自成小院落。仁山書院,據(jù)《光緒蘭溪縣志·仁山書院》條載:“仁山書院,宋金履祥筑,北山何基為題……[詳細] |
南樓吳氏宗祠位于蘭溪市蘭江街道,年代為明。南樓村吳氏宗祠,又名至德堂。南樓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吳氏祠堂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平面為五開間三進兩明堂,占地面積750平方米,依山而建,層層升高,意為步步高升。每進之間落差很大,天井狹小而狹長,用材規(guī)整。特別是磚雕門樓規(guī)模宏大,中間四柱五樓牌坊式,兩邊各帶兩間門罩,形成暗七間磚雕門樓,雕刻藝術(shù)精湛。前進明次間設(shè)藻井,四周用出二跳五踩斗拱承托,斗拱出象鼻昂,制型古樸典雅。中進明次間均為抬梁式,為五架梁帶前后雙步梁,月梁造,桁條均有斗拱支托,明代特征明顯。后進梁架皆為穿斗式,《宗譜》中明確記載為前明建筑。2005年11月3日公布為蘭……[詳細] |
延陵祠位于義烏市稠江街道,年代為清。延陵祠坐落于稠江街道殿口商村,前為明堂,坐東北朝西南,分七開間三進兩廂各5間,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祠建于清乾隆年間,采用三間一啟大門,有類郡王府大門的形制。大門采用三間五架歇山頂樓閣式牌樓,飛檐翹角,作鰲魚吞脊。騎門梁很高,飾東陽木雕。門扉安于金柱間,每間采用4扇屏門。居中一樘啟閉,門楣上方懸掛“延陵宗祠”匾額。門前設(shè)拒馬柵,兩側(cè)樹立3對旗竿石,代表簪纓世家,地位顯赫。保護范圍:包括延陵祠建筑本體在內(nèi),西南外墻延20米至空基,東南、東北、西北外墻各延1米。占地面積2055平方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側(cè)各延30米,所構(gòu)成的封閉區(qū)域。占地面積9421平……[詳細] |
滕氏宗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坐東朝西,布局為三間四進,硬山頂,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857平方米。一進,進深九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前檐雙步施卷棚,平身科斗拱為一斗六升,除后檐明間無斗拱外,其余均施二攢。二進,進深十一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帶前廊,斗拱布置與一進相同。三進,進深九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平身科斗拱為一斗六升,除前檐明間無斗拱外,其余均施二攢。四進,進深七檁用,明間梁架為三個雙步,用四柱,前雙步施卷棚,前檐次間平身科斗拱一斗六升各置二攢。三個天井兩側(cè)均設(shè)過廊連接各進。滕氏宗祠,布局完整,整體比例勻稱,結(jié)構(gòu)簡煉,對于研究地方性……[詳細] |
上族祠及嘉慶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上族祠,坐北朝南,布局前后三進,設(shè)廂房,二進中廳獨立,呈“回”形,總面積1700平方米。一進為門廳左右?guī)。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檁五柱,用中柱,前檐明間設(shè)八字門樓,檐口斗栱為七踩三翹。側(cè)房為三間二廂,自成小院。中廳,三開間帶四周圍廊,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帶前后廊,四周廊柱為青石方柱。三進與一進相同帶左右偏房,偏房為三間二進二廂房。嘉慶堂,坐西朝東,平面為三間三進一穿堂,總面積500余平方米。均用梭柱、月梁、月梁斷面近矩形,穿堂設(shè)藻井,用九踩單翹三下昂斗栱承托。上族祠、嘉慶堂,雕刻簡樸,形制古樸,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詳細] |
發(fā)寶象龍塔立于武義縣城東北金安山上,始建與明萬歷三十三年(1602),竣工與萬歷三十六年(1605)。塔名取葉經(jīng)上“狂象無言問老龍”之意。發(fā)寶象龍塔為砌體,仿樓閣建筑形式。平面六角形,共7層,高42.26米。塔身逐層收分,每層相閃錯開辟窗。腰檐用平磚和菱角牙子相同疊瑟,層層挑出。塔內(nèi)用磚砌出踏道,轉(zhuǎn)虛其中,盤旋而上。塔頂用傳疊瑟逐層收縮而成。每層塔內(nèi)都有不同朝向的牽木,牽木上鋪設(shè)木地板,大大加強了塔身的整體牢度。木剎桿自第六層開始,直通剎殺。剎桿鐵質(zhì),由覆盤、仰缽、露盤和寶瓶組成。另外,在塔外壁每層腰屋下,用墨描繪二斗三升,是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做法。發(fā)寶象龍塔自建成后380多年,未經(jīng)修理,1984……[詳細] |
蔡氏宗祠(含鐘英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雙溪鄉(xiāng)梓譽村。蔡氏宗祠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朝東偏南,共三進。第一進為牌坊式門樓,第二、第三進及穿堂組成“工”字廳。通面寬12.4米,通進深32.25米。硬山頂。明間抬梁結(jié)構(gòu),邊縫穿斗結(jié)構(gòu)。九檁前后用四柱。地面方磚錯縫。鼓形石礎(chǔ)有乳釘兩排,柱頭卷剎,徹上露明造。鐘英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東偏南,三開間,通面寬12.3米,通進深9.6米。硬山頂。鼓形柱礎(chǔ),直柱無卷剎。明間東西縫為抬梁結(jié)構(gòu),次間兩邊縫為穿斗結(jié)構(gòu),用九檁,前為軒廊,前軒為卷棚頂。屋頂用陰陽合瓦,有勾頭滴水。集木雕、石雕、磚……[詳細] |
忠孝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忠孝堂是明代抗倭名將徐平湖的故居,徐平湖,字世安,武義人,明嘉靖年間因抗倭有功,乞贖父罪,朝庭念其功釋其父,并賜堂名“忠孝堂”。忠孝堂位于壺山上街297號,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坐南朝北,由三進建筑和兩側(cè)的廂房組成,第一進建筑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shù)膹d堂,五架梁前后用雙步。第二進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梁架。第三進建筑面寬七間、進深五間,為典型的樓上廳形式。忠孝堂是緬懷和紀念倭名將徐平湖的重要場所,該建筑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其柱梁形式、制作手法的時代特征明顯,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廳堂建筑,對研究金衢地區(qū)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實物例證……[詳細] |
嵩溪建筑群位于浦江縣白馬鎮(zhèn),年代為清、民國。作為浙中地區(qū)保存最完善、體量最大的古村落,嵩溪村距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村內(nèi)保存著龐大的古建筑群,多為清代遺存,約1560間平方米。整個村落因地勢而建,古屋分布密集,錯落有致,老街縱橫交錯,百轉(zhuǎn)千折,房屋朝向與外觀亦隨地勢而不斷變換,形成具有當?shù)靥厣摹搬韵啊。該村文風(fēng)鼎盛,清初創(chuàng)立“嵩溪詩社”,清末至民國建“嵩溪吟社”,改革開放后,又組“嵩溪學(xué)社”。嵩溪村先后被列為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并被評為3A級國家旅游景區(qū)。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