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靈山寺位于宜陽縣城西7.5公里靈山山腰,距洛陽市區(qū)40公里。靈山原名鳳凰山,因周靈王葬于此地而易名。靈山寺原名報國寺,也因靈山而更名為靈山寺。金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僧人憨休老祖在這里建剎,原名報國寺,后隨山而易名靈山寺。全寺因山勢而建,坐南朝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山門形似城樓,單檐歇山頂,高4米。上建閣房3間,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閣中原供祀迦蘭菩薩,1980年重修。下有洞門,門額上有“靈山寺”匾額,為趙樸初題寫。寺內(nèi)自北向南沿中軸線有四進五層建筑,有殿堂樓閣近百間。一進院為天王殿,硬山頂,明代建。殿中供祀著四天王像,系近年金塑。正中間為彌勒佛……[詳細(xì)] |
位于宜陽縣城東12.5公里苗村南虎頭山腳下,因山崖形狀似虎頭而得名,寺也隨山名而稱虎頭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頭寺石窟。石窟內(nèi)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開鑿年代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F(xiàn)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建都洛陽后,大興佛教,當(dāng)時人們就在這里因勢就形,開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東北而西南,山崖環(huán)拱,呈一弧形,面積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鐫刻的碑碣兩方,高2.1米,寬1米?上б蚰甏眠h(yuǎn),風(fēng)雨剝蝕,字跡已模糊得無法辨認(rèn)。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開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寬2.25米。石窟內(nèi)刻造佛像7尊,正中供奉為釋迦……[詳細(xì)] |
【二里廟宋代瓷窯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洛陽城西南38公里處宜陽縣城關(guān)鄉(xiāng)二里廟村一帶。遺址共4處:二里廟村北1處,面積約400平方米;二里廟村偏東1處,面積約400平方米;紅窯村北1處,面積約600平方米;馬底村北1處,面積400平方米。該遺址以燒青瓷為主,也兼燒白瓷、白地黑花瓷、黑瓷、黃瓷等。該遺址面積大,遺存豐富,是研究宋代汝瓷的重要窯口之一。類別:古遺址宋地址:宜陽縣城關(guān)鄉(xiāng)二里廟村公布時間:1986/11/1公布批次:第二批……[詳細(xì)] |
黃龍廟遺址類別:古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地址:宜陽縣豐李鎮(zhèn)公布時間:2006/6/1公布批次:第四批……[詳細(xì)] |
福昌城遺址位于宜陽縣韓城鎮(zhèn),年代為唐代、宋代。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唐代、宋代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xì)] |
宜陽光武廟位于宜陽縣三鄉(xiāng)鎮(zhèn),年代為清代。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清代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xì)] |
圪瘩遺址類別:古遺址時代:商、周地址:宜陽縣豐李鎮(zhèn)公布時間:2006/6/1公布批次:第四批……[詳細(xì)] |
邵窯遺址東西長700米,南北寬240米。遺址西高東低為梯田狀,東南北三面有約7米高的斷崖。遺址保存較完整,平面略呈長方形。文化層厚達6米,遺址遺存物從斷崖層和遺址地面隨處可見,主要有石器、陶器和少量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鏟、石磨棒等,陶器有泥質(zhì)紅陶、褐陶、灰陶和紅皮灰陶及彩陶,器型有小口尖底瓶、彩陶盆、缽、鏤空豆、杯,骨器有矛、錐等。從出土標(biāo)本看,應(yīng)為仰韶時期至農(nóng)山時期文化遺址。類別:古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地址:宜陽縣尋村鄉(xiāng)邵窯村公布時間:1986/11/1公布批次:第二批……[詳細(xì)] |
石敬瑭墓即后晉顯陵,位于宜陽縣城北12.5公里的石陵村西,石陵即因之得名。 石敬瑭(公元892-942年),沙陀族,太原人。他以自稱兒子、割送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qū))為條件,在契丹的幫助下,于公元936年11月滅后唐,契丹封他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后晉! ≡摿陥@現(xiàn)有墓冢1座,呈覆斗形,坐北朝南,墓底圍長100米,搞20米,保存完好。墓冢前有石碑1 通,-“晉高祖墓冢”5個大字,刻立于清雍正二年九月。墓前原有石人石獸9對,但一淤埋地下。墓前300米處的現(xiàn)有兩根六楞形石望柱露出地表約1.5米,望柱間距25米。陵園東有“邱靈寺”,據(jù)縣志記載,是石敬瑭靈輦停放之處,后為護園人住所……[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