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市春灣鎮(zhèn)通真巖發(fā)現摩崖巖畫一幅,經考證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此畫描繪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達摩祖師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huán),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的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畫像下端于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通真巖洞口位于一座石灰?guī)r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洞口,洞內可容百人。兩個洞口之間是一塊橫數米、高數丈的巖壁,畫像位于巖壁中線。向下1米處,橫著一個寬可容行人的石級,是個天然的供臺。巖壁最上端是一堵飄出數米的懸……[詳細] |
劉氏家塾,坐落在廣東粵西陽春市三甲鎮(zhèn),始祖念三郎【巨漢公之三子】從閩入粵于陽春開居,系開七公派下廣傳公的宗裔,屬十二房巨漢公的支脈世系。該宗祠始建于公元1689年至1693年歷經五年竣工。位于陽春市三甲鎮(zhèn)中心小學內。建于清康熙年間,清光緒九年(1883年)改為劉氏義學,光緒三十四年改為劉氏學堂。1983年改為三甲中心小學。學堂占地面積6354平方米,建筑面積1826.6平方米。包括講堂、教務處、禮堂、會客室、師生宿舍等建筑。自民國15年(1926年)以后,增設了圖書館、儀器室等。學堂懸山頂,脊、梁、檐、屏等精雕細刻人物花卉,壁畫彩繪栩栩如生,F學堂建筑仍為學校所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雕刻、屏風……[詳細] |
崆峒巖位于陽春城西3公里處,寺宇始建于明代萬歷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陽春縣令姜山重修,崆峒巖是全國“四崆峒山”之一,洞內分五層,石鐘乳形成的獅子巖、瀑布巖、冷西一柱觀、和尚拜觀音等景觀,千姿百態(tài)。崆峒巖巖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俱全,以古雅清幽為特色,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可游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地址:陽江市陽春市河西類型:地質地貌古跡山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662-7621313開放時間:9:00-17:00門票:門票25人民幣……[詳細] |
明—民國 陽春 崆峒巖摩崖石刻 位于陽春市城西崆峒巖洞內。原有石刻近百題,因年久風化剝落和人為的損害,現保存較完好的44題。從明代至民國時期,其中摩崖石刻37題,碑刻7通。陽春崆峒巖,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黃帝問道于崆峒”而得名。它與河南汝州,陜西臨洮、嶺東定安的崆峒諸山并列。洞內石鐘乳奇特,巖洞寬廣,歷代文人騷客紛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親臨探勝。崆峒巖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點,有題字、題句、題詩、題銘,內容有描情寫景、狀物記人,字體有篆、隸、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巖”三字及其聯語:“洞開重門虛曠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點隱冥處,變態(tài)萬種透天機。”石刻高1.8米、寬1.4米!搬恰[詳細] |
北宋—民國 陽春 通真巖摩崖石刻位于陽春市春灣鎮(zhèn)東南面的通真巖內。通真巖是由于宋真宗賜名“通真巖”而得名。原名銅石巖。巖內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銅石禪林曾享譽全國。通真巖摩崖石刻琳瑯滿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壞,現保留宋至民國時期石刻僅20題。其中宋代4題,明代5題,清代6題,民國2題,無年代3題。石刻字體隸、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賜名“通真巖”三字,鑲嵌在寺門,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塊一大字,字徑0.35米。相傳唐景龍年間(707-710年),廣西貴縣劉三姐到此定居傳歌,后得道升仙。宋真宗皇帝聞知甚悅,將宋太宗御書藏于洞中,并賜名“通真巖”,意為通向仙境之巖也。石刻最早為北……[詳細] |
陽春崆洞巖禪寺 位于陽春市城西4公里處的崆洞巖洞口。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原正門向西,建有玉皇、文昌、觀音、韋馱等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陽春縣知縣姜山重修禪寺,改正門向東,增建山門、禪房、廂房、金剛塔、三寶殿等建筑。后多經修建,古貌猶存。 禪寺內建筑分置在巖洞的三層洞府內。進入山門為第一洞府,包括廂房、金剛塔、大雄寶殿;拾級而上是觀音閣、韋馱閣、六祖閣等,為第二洞府;玉皇寶殿、文昌閣建于最高祠府。當代添建的望月亭聳立在西門的最高點。 大雄寶殿,又名三寶殿,磚木結構,單開間,面闊6米、進深5.4米,抬梁式屋架,由4條六棱花崗巖石柱支撐,木質斗栱雕刻卷云紋,左側有橫門。殿內……[詳細] |
輪水村,屬于廣東陽春市崗美鎮(zhèn)管轄;其古民居由當地謝氏祖先建于明清年間,不但以其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引起當地文物部門的關注,更因謝氏家族數百年來殷殷重教之舉而名聲在外。由于歷代重教,這條古村落在當地一直被稱為“秀才村”。據相關史料及《謝氏族譜》記載,謝氏宗祠始建于明代萬歷十四年(1587年),原為一座三進五開間加四廊懸山頂式古建筑,建筑總面積1100平方米,于光緒二年(1877年)重修,縮小前一進,F為一座二進五開間加兩廊懸山頂式古建筑,建筑面積達七百平方米。走進謝氏宗祠,各式浮雕精工奪目,花鳥蟲魚、歷史人物、山水畫像,無不栩栩如生,源自明清的嶺南建筑風格一覽無遺。……[詳細] |
藍氏宗祠位于陽春市三甲鎮(zhèn)大垌村造羅寨自然村一口水塘邊,座西南朝東北,背面和遠處都是層層疊疊的山巒。據《藍氏族譜》記載,藍氏宗祠建于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至今已有268年歷史。藍氏宗祠是典型的嶺南建筑,屬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812平方米,其中宗祠建筑面積590.8平方米,宗祠共有三座九間,最外面的叫前座,往里走依次是中座、上座,且各座之間還有天井,祠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1999年9月,藍氏宗祠被列為陽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擎柱李公祠位于陽江市陽春市崗美鎮(zhèn)隆崗村——武榜眼李惟揚建造。1999年,隆崗村自籌資金9萬重修瓦面和地面。三間三進四廊一圍堂構成,圍堂右側建一黌門,黌門雕檐斗壁、浮雕灰塑,雄偉壯嚴,外橫額:“敦倫”,內橫額“緯武”,對門內橫額“-”,外橫額“飭紀”。正屋內設兩座大屏風,后堂為全村祖先之神位。正屋長42米、寬14.5米,圍堂長14.5米、寬14.5米,合820平方米(含圍堂)。遺失文物:康熙51年頒發(fā)榜眼牌匾、兩個進士牌、四個舉人牌、神龕、麒麟望月浮雕![詳細] |
崧臺李公祠位于陽江市陽春市崗美鎮(zhèn)隆崗村——李惟揚眾兒孫建造,現為陽春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91年陽春縣下撥資金重修了瓦面和地面。三間兩進兩回廊一圍堂,圍堂兩側設拱門,內外裝飾水彩壁畫、浮雕木刻。正屋長24.5米,寬14.5米,圍堂長19米、寬14.5米,合630平方米(含圍堂)。遺失的文物:康熙51年頒發(fā)及第牌匾、神龕、將軍頭盔、防火水槍、馬刀、鐵弓箭、銅鐘、將軍戰(zhàn)袍、鐵靴、皇帝御賜錦袍、李惟揚夫人和十四個兒子畫像、練武十八般兵器![詳細] |
河背范氏宗祠位于陽江市陽春市三甲鎮(zhèn)龐洞村,年代為清。2019年4月19日,河背范氏宗祠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