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陽城遺址AAAA 原名苦峪城,鎖陽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在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因城周圍長滿味美甘甜的鎖陽而得名鎖陽城。鎖陽城最早建于將近2000年前的漢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座城越來越破敗,現(xiàn)存的城堡是唐初重新修建的。鎖陽城由東西兩城組成。西城約16.5萬平方米,城外烽遂、箭臺和瞭望塔連綿數(shù)里,是一座有1400多年歷史的軍事城堡。鎖陽城遺址,在安西縣橋子鄉(xiāng)南壩村南10華里處,為隋唐建筑,古稱苦峪城。始建于漢,興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城東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詳細] |
破城子遺址位于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zhèn)常樂村西,當?shù)厝藲v來貫稱“破城子”、“常樂城”。城東、南、北三面臨耕地,瓜州——鎖陽城鎮(zhèn)公路自城址西側由北向南穿過,-為第四紀全新世沉積黃土,東城墻外緊靠沖溝,南墻外緊靠水渠、通往村莊、學校的便道;西南50米有通往鎖陽城鎮(zhèn)東巴兔村公路。東南與踏實漢墓群、漢新溝古城、唐舍利塔(阿育王寺)相望,南與榆林窟、下洞子石窟相望,西北與漢八楞墩相望,正北與漢冥澤相望,形成三足鼎立之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據《漢書·地理志》敦煌郡廣至縣條、《后漢書·蓋熏傳》李賢注:“廣至故城,在今瓜州常樂縣”。《重修肅州新志·安西衛(wèi)》古跡條記:“漢廣至縣……。后魏置敦煌、常樂二郡”、清……[詳細] |
踏實墓群位于瓜州縣鎖陽城鎮(zhèn)鎮(zhèn)政府東南7千米處的戈壁灘上。 1944年發(fā)現(xiàn),1987、1989年當?shù)匚奈锟脊殴ぷ髡哌M行了調查。199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fā)掘了一號大墓。1997年、2005年安西博物館對被盜的二、三號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墓群分東、西兩個墓區(qū)。東墓區(qū)面積約5000萬平方米,有礫巖洞室墓225座,其中大型墓8座,集中于墓群西部。位于墓群中部的一號大墓,俗稱“四個墩子”,其地面遺跡有塋圈、神道、墓闕、封土等。塋圈的圍墻基本呈方形,東西131米,南北長128米,高1.3米;神道也是用砂礫堆積成梁,長234.2米,寬18米;有墓闕4座,分別位于神道南北端的東西兩側。其中神道北端東側單……[詳細] |
時代:漢至唐六工城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瓜州縣南岔鎮(zhèn)七工村西2千米處的荒草灘上。該遺址最早在1926年被著錄,1944年正式開始考古調查。六工城遺址由城和障兩部分組成。大城東西長362米,南北寬304米,面積110048平方米。城墻底寬4米,頂寬2.8米,高7.5米,夯土版筑,夯層厚約0.16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門及甕城,城墻呈直線,唯以東城墻連續(xù)四次內折,南、西、北墻保存相對較好,外城東墻倒塌嚴重。全城共有內外角墩7個、馬面8個。大城東北連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設門,東西長76米,南北寬82米,面積6232平方米,夯土版筑,底寬8.3米,頂寬4.9米,高10米。除東北角外側剝落較為……[詳細] |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xiàn)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xiàn)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詳細] |
鎖陽城古渠道遺址位于瓜州縣鎖陽城鎮(zhèn)橋子村南壩二隊正南8千米處的戈壁荒漠中,分布于鎖陽城東南。1987年當?shù)匚奈锟脊殴ぷ髡邔υ撨z址進行了調查。從航片上看,各種渠跡如干渠、斗渠、支渠、毛渠等俱全,呈樹枝狀展布,有各種渠跡100余處。在鎖陽城遺址南側及東側遺留的古渠遺跡比較清晰,今殘存古攔水壩址一道長百余米,還有一條底寬16米、口寬20米的支渠。鎖陽城古渠道遺址地面遺存數(shù)量較多,對水利史、建筑史、農業(yè)史的研究,瓜州古代渠系網絡遺址都具有重要價值。鎖陽城古渠道遺址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鎖陽城遺址。用時參考1小時交通建議包車前往門票40元/人,學生半價景點位置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東南約70公里……[詳細] |
東千佛洞位于瓜州縣橋子鄉(xiāng)南三十五公里峽谷兩岸,F(xiàn)存洞窟23個,有壁畫、塑像者八窟,東巖三窟,西巖五窟,多為單室窟。形制有長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圓形穹窿頂窟、方形平頂窟,其中第2、4、5、7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薩塑像,但多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著俗裝,保存完好。壁畫分布四壁,內容可分為五類:經變畫、密宗圖像、尊像畫、裝飾圖案和供養(yǎng)人畫像。壁畫以第2窟保存最為完整,藝術風格和內容與榆林窟第2、3、4、29諸窟基本相同,是榆林窟西夏和元代藝術的一個分支,但它又具有一定特點,是西域早期石窟形制的再現(xiàn)。如第2、4、5、7諸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燧道窟,中心柱后畫涅槃圖,玄弉取經圖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