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甘泉圣母廟北甘泉圣母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平順縣苗莊鎮(zhèn)北甘泉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一進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座戲臺)、獻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夾樓、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風格,其余皆為清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檐辟廊,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袱對前乳栿用三柱。出發(fā)前作功課,知道大廟在酒廠里,酒廠里有眼泉。清泉美酒老廟,找不出不去的理由。山村很大,沉在溝底。村西的老廟山門關的密不透風。酒廠鐵鎖銹跡斑斑。純樸的老鄉(xiāng)可憐我們這群圍著骨……[詳細] |
碧村遺址時代:新石器時期地址:呂梁市興縣蔚汾河及黃河沿岸地區(qū)的碧村、白崖溝村等地興縣地處晉陜高原的腹心地帶,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基巖裸露,河谷穿梭,屬于典型的山地經濟。龍山時代在這里出現(xiàn)了一股強烈的筑城風潮,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數(shù)十個石城遺址,這些石城主要分布于蔚汾河及黃河沿岸地區(qū)的開闊地帶,個別位于深山之中,面積在2萬平方米至120萬平方米之間,大體可以分為兩大群:以白崖溝為中心的蔚汾河上游石城遺址群和以碧村為中心的蔚汾河下游石城遺址群。白崖溝遺址位于呂梁市興縣惡虎灘鎮(zhèn)白崖溝村北,地處蔚汾河上游……[詳細] |
宋村永興寺位于垣曲縣華峰鄉(xiāng)宋村村東南。又名重興寺。時代:金、清現(xiàn)存建筑為金代至清代,明萬歷朝曾重修。坐北向南,南北長121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840平方米。布局為中軸線對稱,現(xiàn)存有北殿、東耳房、東西廂房、永興磚塔。北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五架梁柱頭,三踩單下昂,補間三踩單下昂,圓筒灰瓦懸山頂。北殿經多次重修,梁架大部分保存金代風格。東西廂房為現(xiàn)代建筑。距主體建筑70米處建有密檐式清代磚塔一座。殿內原有北朝釋迦牟尼佛像,現(xiàn)僅存佛像基座。山門、獻殿等建筑在“0”中均被毀。1995年被垣曲縣人……[詳細] |
河底成湯廟位于澤州縣大東溝鎮(zhèn)河底村村中,其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碑刻最早有宋徽宗大觀元年重修的記載,后歷明、清幾經修繕,終呈今日風貌。成湯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廟門開于正南,平面布局規(guī)整。整個廟宇建于巨大砂石條砌筑的高臺之上,兩側對稱設臺階可登臨,是典型的唐代寺廟建筑臺基風格。在此高臺上南端又支出-臺一座,同樣兩側設臺階,亦屬唐代遺存。-臺北則為湯帝廟的山門,三開間門廊式,現(xiàn)存為明建。湯帝廟主要建筑是正殿湯帝殿,宋建。殿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柱四根,青石質,四棱抹角,……[詳細] |
冠山書院冠山書院(第二批省保)時代:清、民國地址:平定縣冠山鎮(zhèn)后溝村西南冠山因其主峰形狀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山間古剎相連,有資福寺、崇古書院、文昌閣(呂祖洞在其下)及夫子洞,人稱“冠山書院”。建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碑載,元至順年間(1330—1332年)左丞相呂思誠重修并擴建,明、清兩代多次修葺,現(xiàn)存建筑除夫子洞為明代所筑,余皆為清代晚期重建。資福寺為一單進四合院,占地面積147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正殿,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正殿東西為配殿三間,建筑形制為清代風格,寺內……[詳細] |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園文瀛湖南岸,占地10畝,建筑面積5820平方米。這里原是明清時期山西的貢院,1906年創(chuàng)辦山西公立中學堂,1913年更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省立一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是太原市暨山西省中共黨團組織的誕生地,被稱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在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五四運動時,省立一中的進步學生與其他學校的進步學生一起,與當局進行堅決的斗爭,取得了勝利。高君宇、王振翼、賀昌、王瀛、張叔平、張友清、彭真等大批早期共產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詳細] |
柿子灘遺址距今2-1萬年,東西分布約10公里,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980年發(fā)現(xiàn)并試掘,2000至2001年,在15公里的范圍內新發(fā)現(xiàn)25處舊石器地點以及一個中心遺址區(qū),組成了柿子灘遺址群。2001年至今進行了連續(xù)發(fā)掘,新發(fā)現(xiàn)10余處人類用火遺跡,上萬件石制品動物化石、石磨盤、石磨棒和蚌質穿孔裝飾品。這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距今2-1萬年前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遺址文化遺物有石制品和巖畫兩部分。石制品大部分以石英巖為原料,器形有削狀器、尖狀器、錐……[詳細] |
大王廟大王廟(第七批國保)時代:明地址:陽曲縣東黃水鎮(zhèn)范莊村陽曲大王廟位于陽曲縣以東約20里,東黃水鎮(zhèn)范莊村內一處高臺之上,整個廟宇現(xiàn)僅存大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形象古樸美觀。外檐下共鋪設五鋪作枓栱24朵,補間各一朵;四角柱鋪作為雙下假枊,其余均為單下真枊;四面明間補間均位于正中心,而次間補間均位于靠近平柱的一側;四角柱均有側腳而無升起,柱頭不卷殺;闌額和平板枋均相交出頭;平板枋高厚方正,出頭后殺角;橑檐枋出頭深遠,此些特點稍有早期遺韻。殿內梁架結構繁雜,但總體原理是……[詳細] |
靈光寺位于襄汾縣鄧莊鎮(zhèn)北梁村。《襄陵縣志》載:“靈光寺在縣東南北梁村,金皇統(tǒng)中重建,平陽府尹楊伯雄撰記,后知縣薛所蘊重修,有碑。內有寶塔,高十三級,后有藏經閣!睏畈郏鸫蠖ǘ辏1182)任平陽尹,有政聲,《金史》說:“先是,張浩治平陽,有惠政,及伯雄為尹,百姓稱之,曰:‘前有張,后有楊。’”經過戰(zhàn)亂,寺的殿堂毀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僅剩一座磚塔,并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位于北梁村西七百米,這里為丘陵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塔為八角形,仿木構形式磚塔,原有十三級,存七級,……[詳細] |
襄垣慈勝寺位于晉中市平遙縣襄垣鄉(xiāng)襄垣村,占地面積7041平方米。據(jù)清光緒《平遙縣志》載,元至正年重修。據(jù)廟碑記載,重修于元至順三年(1332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禪院。慈勝寺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布局,現(xiàn)存正殿、東西配殿、西小殿、東西禪院正房、西禪院東西廂房、戲臺等建筑。正殿為明代遺構,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四椽對前后搭牽通檐用四柱,外檐斗縅五鋪作雙下昂,明間施米字形斗縅一朵,屋頂布灰瓦,琉璃方心剪邊。殿內梁架彩畫保存尚好,壁畫大部分為白灰覆蓋。東、西配殿各五間,六檁前廊懸……[詳細] |
坐北朝南,為一進院落,進出口居中。中軸線上的建筑有:院門(新建)、大殿;院東側是東廂房,西側是魯班殿及西廂房。大殿為元代遺構,其它附屬建筑為清代建筑。總體占地面積約1445.22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積152.88平方米。正殿磚砌臺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飾,有脊剎和吻獸;施三踩斗栱,出云形耍頭;明間與次間各施補間斗栱一朵;檐柱上有龍形彩繪。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正殿為元代建筑,其余多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現(xiàn)存獻殿、正殿,兩側有東、西廂房各七間,東、西耳殿各三間……[詳細] |
俗稱蘇溪寺,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公里處的蘇溪村西側。寺院座北朝南,東臨綿山,西傍汾河山環(huán)水繞,水秀山青,古樹交蔭,風景秀麗,為三晉古剎群中不可多得的一處勝景。據(jù)現(xiàn)存的碑文記載,寺院創(chuàng)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賜福保佑庶民長壽而得名:“資壽寺”。所謂“資”者,供給、賜予也。據(jù)說宋代寺中香火較為興盛,每日朝鐘暮鼓過堂上殿的僧徒,多達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圍林木失火而致毀。隨之,眾僧各奔東西,香火斷絕。相傳,元泰定元年,一個名叫法海的遠道僧人,往綿山抱佛寺訪友路過此地……[詳細] |
長子崔府君廟大殿(第七批國保)時代:金地址:長子縣城東大街長子一中校內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際,在晉東南上黨、澤州(今長治、晉城)一帶民間多見一種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廟宇,稱曰“崔府君廟”。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與原委。所謂“崔府君”,本名崔玨,字元靖,隋末唐初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人。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時崔元靖為長子縣令,其在職期間秉公執(zhí)法、除惡揚善,一時間威名四震。崔曾嚴戒民間不得殺生,但有一日,有人講在發(fā)鳩山一帶有猛虎傷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該虎。虎見其吏即隨之而至縣衙,崔元靖升堂歷數(shù)該……[詳細] |
觀音堂觀音堂(第三批省保)時代:遼、明、清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創(chuàng)建于遼重熙年間(1032-1056年)天輔六年(1122年)毀于兵火。明清時期多次修葺,現(xiàn)存建筑系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兩院。布局緊湊,戲臺、觀音堂、三真殿、沿中軸線由前至后排列,迭層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門位于中軸線東側,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門結構為磚券門洞。門額-“觀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戲臺,建造于離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臺與正殿(觀音殿)之間有……[詳細] |
地點: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長寧村中年代:元至清價值: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靈源圣井廟俗名圣王廟,位于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長寧村中,也叫長寧大廟。一進兩院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長49米,東西寬31米,占地面積1519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大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為明、清建筑。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為磚砌照壁、山門(倒座戲樓),獻殿、正殿、后殿;東西兩側有夾屋、配房、耳殿、廊房等。正殿建于青石砌筑的臺基之上,臺基長11.26米,寬2.85米,高0.75米,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