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河風景河段為巴江河在赤坭鎮(zhèn)域內(nèi)的上游段,貫穿藍田、白坭、門口坑等村。曲流、護堤、農(nóng)田、水塘相映成趣,水流平緩,適合放游竹排。風光旖旎,環(huán)境幽靜,是理想的觀光休閑旅游綠色長廊。 游覽攻略自駕線:機場高速—花都出口—迎賓大道—283縣道—廣清高速—山前大道出口—381省道—S114省道—行駛約4千米到達九曲河![詳細] |
秀全公園創(chuàng)建于1962年4月,占地面積約21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水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自1990年開始,全面開展整治公園的工作,共投入400多萬元用于各項基礎設施、園林綠化、項目改選等工程。近三年來,又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園林綠化、拱橋及湖邊道路的改造。整治后的秀全公園環(huán)境優(yōu)雅、綠樹成蔭、草繁葉茂、碧波蕩……[詳細] |
文筆嶺觀音古寺坐落于廣州市花都區(qū)花山鎮(zhèn)花城村。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1808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火紛飛,致使寺院遭受嚴重的破壞,文革期間又遭到了人為的破壞。1995年重建。傳說,古時有一位老婦人帶著孫子經(jīng)過文筆嶺,孫子突然腹痛不止,老人無計可施,便祈禱神仙保佑。隨后老人在附近草叢中看到巴掌大的觀音像,孫子的腹痛也隨之痊……[詳細] |
花都華嚴禪寺原名觀音寺,始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8),歷史上信眾群集,香火興盛,近百年來幾經(jīng)興廢。該寺位于花都區(qū)芙蓉大道西側華藏山(又稱仙姬山)。在芙蓉度假村路口之處。華嚴寺位于距廣州市中心20公里有“羊城衛(wèi)星”之稱的花都區(qū)。明末清初對中國佛教文化頗有影響的番禺海云寺和丹霞山別傳寺開法第一祖,嶺南海云詩派、海云書派創(chuàng)始……[詳細] |
鄉(xiāng)賢櫟坡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偯骈12.5米,建筑占地31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詳細] |
云涯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北朝南,總面闊12米,建筑占地33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詳細] |
黃氏祖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3.5米,建筑占地68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詳細] |
以湘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200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偯骈11.6米,建筑占地253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詳細] |
菽圃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1米,建筑占地168平方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青磚墻![詳細] |
友蘭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詳細] |
臺華公書院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偯骈10.7米,建筑占地147平方米。硬山頂,灰塑龍船形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詳細] |
南野公書舍位于塱頭村塱中社。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1米,建筑占地144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詳細] |
儉齋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中社。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米,建筑占地152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詳細] |
云伍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三間兩廊?偯骈12.1米,建筑占地157米。硬山頂,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墻,門面石腳分別嵌花崗巖和紅砂巖,紅泥階磚鋪地![詳細] |
耀軒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不詳,2002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廊。總面闊11米,建筑占地128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門面嵌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七級石階![詳細] |
留耕公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清嘉慶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坐北朝南,主體建筑深兩進,左路建筑為襯祠,總面闊14.6米,總進深18.2米,建筑面積266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共十一架,前廊雙步.前、后紅……[詳細] |
谷詒書室位于塱頭村塱中社,為該村奉直大夫黃谷詒所建的生祠。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5米,總進深22米,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全祠梁架、檁枋、木柱均為坤甸木料,花崗巖經(jīng)水磨拋光處理,石雕、木雕、磚雕……[詳細] |
塱頭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擁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風格古建筑群。初次來到塱頭村的人都會為村口巨大的風水塘,和幾十間一字排開的祠堂、書院所震撼。這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磚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廣州市保存規(guī)模最大、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塱頭村被認為是“耕讀傳家……[詳細] |
馮云山故居遺址 位于廣州市花都新華鎮(zhèn)禾落地村。馮云山祖居原是“九廳十八井”的大屋。1851年金田起義后,被清軍燒毀,現(xiàn)僅存部分墻基,深、闊均十五、六米。故居門前原有九茹塘,用三合土砌成塘基,面積約兩畝地,現(xiàn)已不存。前面不遠的小河原有一水潭,叫石角潭,潭水清澈,乃當年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時與李敬芳、馮云山等洗禮之處。2……[詳細] |
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位于廣州市花都三華村的“集之徐公祠”。三間三進,面寬12米,深38.5米,磚木結構。祠后進有0,寬12米,深10米、高4.5米。祠的右側已破毀,今為村巷,左側青云巷與“國碧徐公祠”相鄰。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廣東番花分會便設在該祠后座的0。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后,花縣三華人徐維揚奉命……[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