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橋位于象山縣墻頭鎮(zhèn)方家岙村口·清] 建于同治九年(1870),為縣內(nèi)最大的單孔石拱橋,長11.05米,寬4.45米,矢高5.195米,跨度9.35米。拱由亂石排列筑成,橋面由卵石鋪設,中飾圖案。橋兩沿用塊石作欄。橋北引橋處有石碑,詳記重修該橋始末。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為第六批象山縣級文保單位![詳細] |
三戒堂位于象山縣曉塘鄉(xiāng)黃埠村,該院落南向,三進三院石板明堂,占地約2000平方米,系清乾隆年間府按察知政潘必金建。正屋(高)平房,混合構架,用月梁。兩側重檐樓房,南山做成小歇山式,左廂南間辟為院門,門外原有八字影壁。建筑用材粗大,制作規(guī)矩。一二進正屋梁架接點多斗拱,平身科,明間三攢,次間二攢。明間皆為過廳,側縫為五架梁……[詳細] |
鎮(zhèn)潮廟位于象山縣定塘鎮(zhèn)大塘中站村,該廟是清道光年間為紀念圍墾大塘的“十八太公”而建。廟座北朝南,中軸線為:廣場、門庭、戲臺、穿堂、大殿。大殿五開間,明間抬梁式,余皆穿斗式。牛腿、梁枋構建成月亮形,柱頭科及物件有部分雕刻。穿堂用抬梁式,戲臺與穿堂構體均有雕刻。東西廂房各四開間,穿斗式構架。廂房與穿堂戲臺間有左右天井。東廂……[詳細] |
紀子庚墓位于象山縣石浦鎮(zhèn)汝溪自然村口, 墓在石浦汽車東站西南方約100米。墓向朝東偏南,為“落地龍頭式”。是紀子庚先生與其父母的合葬墓。墓門前欄碑,額題“道澤孔長” 四字,立雙象、方形四柱,八字頭前柱為雙獅,鑲欄板上石刻松鹿、壽星、梅鶴、麻姑蟠桃等圖案。雕刻精良。墓龍脊背中內(nèi)側嵌青石碑,書顏體“流芳百世”四字。 墓前祭……[詳細] |
白龍?zhí)?-蟹廠武圣廟民俗遺址位于象山縣鶴浦鎮(zhèn)樊岙水庫龍?zhí)犊蛹靶窂S村武圣廟。 該遺址原為百姓遇旱災祈雨之處。逢大旱,由地方官員組織親自祈雨,場面壯觀,遠汲寧海等鄰近縣求雨百姓,每在此時,廣大民眾腳穿蒲鞋,身著胡進士官袍,至蟹廠武圣廟連做三天三夜水陸道場,懺文焚于白龍?zhí)叮埢戆咨哒埻档,雨后送還放養(yǎng)入白龍?zhí)丁,F(xiàn)原址存……[詳細] |
何恭房祠堂位于象山縣西周鎮(zhèn)儒雅洋村東北角,又稱“承志堂”,亦稱“新祠堂”。建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祠堂原有假山、石橋、亭子、藏書樓等皆毀,現(xiàn)僅存祠堂屋一座,保存完整。中軸線布局為大門、操場、祠堂池、門廳、天井、正堂。門廳與正堂兩側都有側室,天井兩側建廂房。廂房與側室間都設有小天井。建筑風格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洋建筑風格的影響……[詳細] |
王家謨烈士故居位于象山縣丹西街道北山路14-16號,故居是丹城西橋頭王家之上道地西廂房,系烈士誕生與成長之地。故居座西朝東,磚木結構平房,硬山造,雙坡小青瓦屋面,通面寬13.20米,進深5.0米,分隔成三間一弄。明間五架梁、穿斗式,前檐出挑,露明,故居保存完整。2006年烈士百年誕辰紀念之際,作了整修,布設了《王家謨烈……[詳細] |
建于明代,清代以后都有局部維修。平面總布局為縱長方形,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天井、山門、戲臺、正殿,左右天井,兩側建廂房。占地面積1008平方米。大門,高2.34米,寬1.88米。門額石匾題“勵氏宗祠”,左右石聯(lián)鐫“當時聲名重魏群郡”“迄今支派衍東溪”。山門、正殿皆通面寬27.9米,七開間,正殿明、次間都為抬梁式結構,其……[詳細] |
石質圓形建筑,占地約9平方米。外徑3.3米,分上、下兩層,下層高5.59米,周筑亂石墻,厚0.25米,西辟一門。上層高2.08米,無墻,八木柱支一傘一形頂,現(xiàn)殘留4柱。傘頂置一球形體,為置燈處,1999年重修。 任筱和(1876-1944)、任筱甫(孚)(1879-1953)同母兄弟,東門村人。凡地方公益善舉,不分難易……[詳細] |
書院前身為許氏崇德義塾,清道光十八年(1828年),由許超昆季創(chuàng)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衰落,同知楊殿才會許氏后裔商議,咨稟上憲,將義塾修整,改額為“金山書院”。民國時,又改為“敬業(yè)高級小學”。解放后,定名“石浦小學”。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隨父親在此就讀,F(xiàn)金山書院存“敬業(yè)堂”主房和后樓五開間一棟。2002年,按(……[詳細] |
祠由陳孔房遺孀孔粹卿獨資建造,歷時十載,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竣工。參照天童、國清諸寺建筑樣式設計,以福建遷象后陳氏第十四世祖茂寧公號“鑒池”命名為鑒池公祠,俗稱為新祠堂。祠占地十畝,朝向西南偏西,自前往后,由祠堂河(池)、照壁、門樓(連戲臺)、大堂、后堂等構成,三進兩院。大堂,重檐歇山頂,廣深各三開間,各縫側樣均……[詳細] |
廟山頭遺址分布于茅洋澤山向原蟹鉗渡海灣延伸的廟山頭南面緩和坡地上。初查面積約1萬平方米以上。局部暴露文化層斷面0.6-1米。采集石器較多,陶片以夾砂陶和紅陶居多,飾曲折紋、繩紋等,器形可辨石斧、石刀、支座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該遺址是我縣境內(nèi)廣泛存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具有深厚海洋文化底蘊的又一佐證,是我縣文物考古工作……[詳細] |
丹城東寺創(chuàng)建于宋初建隆二年(961年),原名東禪院,宋漢平二年改稱“寶梵講寺”,民間簡稱東寺。位于城北偏東象鼻山東麓東塘山西邊。寺幾毀幾建,現(xiàn)存山門、金剛殿、大殿、東西配殿為清嘉慶十八年重建,民國六年重修。據(jù)民國《象山縣志》記載,該寺為浙江通志教院之一,與西寺(等慈禪寺)對稱,稱象鼻山之雙目![詳細] |
姚家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91年2月25日,分布在丹城鎮(zhèn)姚家山村西,簡易公路路北的西山巖頭南坡為主的整座小山丘上,西與塔山遺址相距約0.5公里。已經(jīng)數(shù)次調(diào)查勘探,范圍大致確定,性質與塔山遺址類似。某些跡象表露,與塔山遺址關系緊密,有可能是塔山遺址的東向延伸,但又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故其內(nèi)涵有待將來的考古發(fā)掘。對地位偏僻的我縣來……[詳細] |
山海樓原為民宅,位于縣城西南20公里的新橋鎮(zhèn)黃公岙村里,是一座兩層樓房,座北朝南共三間。1948年農(nóng)歷正月上旬,上海中共外省工作委員會派黨員唐侃夫婦來象山工作,住地下黨員史中平家,即山海樓樓上西首一間。根據(jù)上級指示,為開展象山革命工作,決定成立“中共象山工作委員會”,并在山海樓上舉行會議。此后,又在該樓研究決定對敵斗爭……[詳細] |
儒雅洋歐陽橋,民國。位于儒雅洋鄉(xiāng)儒雅洋村東北約2.5公里西沙嶺之西坡嶺腳。為三孔亂石拱橋,東西走向,橫跨于溪上23米,橋上24米,寬4.5米,東首引橋長11米,西首引橋長9米,橋面用鵝卵石鋪砌而成。 據(jù)民國《象山縣志》記載,“歐陽橋,縣西35里,西沙嶺下(案嘉靖志)縣西四十里,舊名儒雅洋橋,成化時重修,同知歐陽懋過之,……[詳細] |
墻頭歐家新祠堂,清末興建,民國三年竣工。位于縣城西8.5公里墻頭鎮(zhèn)墻頭村西面。建筑具有晚清風格,保存較完整。正堂七開間,明間抬梁式,次間、梢間均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六柱落地,脊檁下飾花籃懸柱,抬梁上為花籃式瓜柱,檐廊柱間卷棚式曲椽,檐柱梁枋雕飾戲曲人物及花卉。兩側三開間廂樓。戲臺正方,臺柱前兩柱上部鐵質圓形,下部石質……[詳細] |
丹城石屋及附近摩崖石刻,明、清,在縣城西北0.5公里處蓬萊山山腰處,背山而面向東南。周圍竹木蔥郁。石屋實為幾塊巨石形成的石穴加以修整而成。其上覆巨石為頂,洞內(nèi)右側巨石作壁,左側巖石上填充少量塊石成壁。后壁隆起向外傾斜延伸。據(jù)道光《象山縣志》載:“石屋巖面開敞如屋,其邃可容數(shù)百人! 石屋附近原有八景,現(xiàn)尚存摩崖石刻多處……[詳細] |
遺址包括“萬人坑”、“殺人場”、碉堡及住房等,散布于茅洋砩礦礦區(qū)附近。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軍二百余人,押解五百余名勞工侵入茅洋,開設“華中礦業(yè)公司”。隨后,強劃礦區(qū),驅趕居民,建筑碉堡,布設電網(wǎng),掠奪砩礦資源。“萬人坑”在茅洋上湖山麓,分東西兩處,相距十一米。被日寇打死、病死或塌方、冒頂、0致死的礦工均拋尸于……[詳細] |
賀威圣(1902—1926年),乳名鳳寶,字剛峰,號薏農(nóng),本縣海墩村人。一九二○年去上海求學,一九二四年在上海大學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當年冬回家,先后發(fā)展王家謨、楊白、范船僧、趙文光為中共黨員,并成立黨支部。先后擔任“上大”臨時委員會領導成員、上海閘北區(qū)委書記等職。北伐初期,調(diào)任中共杭州地委書記,策動浙江省省長夏超獨立。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