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建老場,名義隆場。
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建關帝廟,清乾隆時建新場,名景福院。
由于景福院比義隆場人多熱鬧,遂將義隆場集期解散,合并為景福院逢場,從此老場新場統(tǒng)稱景福院。
清至民國初為三臺縣28鄉(xiāng)之南路室火鄉(xiāng),駐景福院。
民國13年,建金家場。
原名金垣場,相傳原為清代一金姓主建,因此地四周小山起伏,若似墻垣,而場居其中,故名。
民國13年復建,更名為金家場。
民國21年,建夢龍場。
因此地原有一夢龍廟,后漸形成聚落興場而得名。
民國24年,設景福院聯(lián)保、金家場聯(lián)保。
民國29年,建景福鄉(xiāng)、金家鄉(xiāng)。
1951年,土地改革結束,進行民主建政。
仍設景福鄉(xiāng)、金家鄉(xiāng)。
并從原景福、樂加鄉(xiāng)劃出部分村分設夢龍鄉(xiāng),駐夢龍場。
從原景福、觀橋、安居劃出部分村分設新建太和鄉(xiāng),駐吊嘴。
從原景福、金家鄉(xiāng)劃出部分村分設陳古鄉(xiāng),駐陳古塘。
從原景福、兩河鄉(xiāng)劃出部分村分設協(xié)和鄉(xiāng),駐雷家井。
1952年,恢復老場,并改為改為義隆鄉(xiāng),從景福、金家鄉(xiāng)劃出部分村組建新堰鄉(xiāng)。
1954年,以諧音改夢龍鄉(xiāng)為茂隆鄉(xiāng)。
茂隆,有興旺發(fā)達之意。
1955年10月,撤銷義隆鄉(xiāng)合并到景福鄉(xiāng),1956年又分鄉(xiāng),將原來的義隆鄉(xiāng)改為雙樂鄉(xiāng),因駐地李家樓俗稱尼姑廟,因尼姑修行太苦,故更名雙樂。
1956年,撤銷新堰鄉(xiāng),分屬景福、雙樂、金家鄉(xiāng);將金家鄉(xiāng)劃歸射洪縣管轄;撤銷太和鄉(xiāng),同年底又恢復。
1958年,分別成立景福、太和、雙樂、茂隆、協(xié)和人民公社。
1961年,由茂隆、雙樂、景福公社各劃出部分生產(chǎn)大隊組成新公社,因此地有一金龍橋,故名金龍公社。
1967年,景福公司更名向陽公社,金龍公社更名為金星公社。
1981年,地區(qū)內地名普查,因重名改太和公社為方埡公社,以境內方埡渡槽命名。
1984年,各公社分別改為向陽鄉(xiāng)、雙樂鄉(xiāng)、方埡鄉(xiāng)、茂隆鄉(xiāng)、金星鄉(xiāng)。
1986年,撤銷向陽鄉(xiāng),設景福鎮(zhèn),隸屬向陽區(qū)。
1992年9月,雙樂鄉(xiāng)、方埡鄉(xiāng)、茂隆鄉(xiāng)、金星鄉(xiāng)并入景福鎮(zhèn)。
協(xié)和鄉(xiāng)并入紫河鎮(zhèn)。
1995年10月,雙樂劃出單設雙樂鄉(xiāng)。
2019年12月,經(jīng)綿陽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雙樂鄉(xiāng),將其所屬行政區(qū)域劃歸景福鎮(zhèn)管轄,景福鎮(zhèn)人民政府駐政府街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