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阜村,地處興平市城東1.5公里處,轄6個村民小組,354戶,人口1633人,總面積927畝。隴海鐵路、咸興大道穿境而過,東南方是正東村,東北方向是高店村,西鄰高速引線、陜西省興平化肥集團公司,南鄰正西村,北靠西寶中線、尹村,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
(歷史遺跡)大阜村有三月三古會,紀念天皇、地皇、人皇,每逢古會商貿云集,好戲連臺,不但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促進了商貿流通。
據說,在唐肅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亂后把金城改為興平縣,在建政立村時形成了大阜村,F在大阜村居住的平氏家族據說是小阜村遷來的,楊氏與平氏均為村上的老戶,吳、平、楊三姓較多,其他姓氏較少。
大阜村歷史悠久,據說在元朝初期,回紇(回族)舉兵反宋。侵略南宋時期,因為回族的侵略,百姓忍受百般蹂躪,大阜村遭受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辛亥革命后,隴海鐵路貫通,渭惠渠通水,村民的傳統(tǒng)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辛亥革命后,大阜村亦出了幾位人才,像平爾榮,曾任國民黨52軍副軍長。吳大緒在清朝末期,與興平著名學者徐懷章,莊頭村張元勛先生,陳王村的楊子茂進士皆為同窗好友,為興平的文化事業(yè)做出了貢獻。他的兒子吳懷廉身材魁梧、力大無窮,人稱六回回(排行六),是興平縣武術界的奠基人。1911年,由于他的弓箭、大刀技藝超群,曾赴三原縣應考,被定為武狀元候選人,后因辛亥革命爆發(fā)沒能進入朝廷。
解放前,由于國民黨腐敗,大阜人民一直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賣兒女的有,漂流在外的有,民國十八年(1929年),遭大旱,虎烈拉瘟疫流行,死人無數。
解放后,大阜村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解放初期人口僅有一千余人,現今幾乎翻了一番,村子的環(huán)境美化了,晚上的燈光亮化了,四通八達的路面平坦寬暢。
(經濟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大阜村人以改傳統(tǒng)的耕作模式,大膽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二、三產業(yè),特別是近年制售豆芽、豆腐等豆制品生意興隆。大多豆芽出產于此,供應城區(qū)各個飯店、市場,日泡黃豆300余斤。大阜村豆芽生產“一村一品”發(fā)展格局已初見成效,成為全村農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勞務輸出壯大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村容村貌大變,群眾健身廣場和農家書屋每天都吸引著村民,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為村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村衛(wèi)生室的建成改善了群眾的就醫(yī)環(huán)境,新農合帶來了實惠。
(村容村貌)因咸興大道拓寬,大阜村民全力以赴配合興平市城市規(guī)劃建設,123戶村民因拆遷搬離舊家園,在東城辦、國土局的大力支持下,劃撥土地,籌建大阜新村,投資100萬元,建設上下水工程。投資30萬元,安裝兩排變壓器,經歷近一年的時間,大阜新村路寬燈亮,生活安靜祥和,呈現出一片新氣象。一個具有現代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向世人展示它那迷人的風姿。
(名人簡介)大阜村名人:
郭桂香:女,1958年被省政府評為工農業(yè)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