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橋村位于萊城北19公里,苗山鎮(zhèn)政府南1.5公里處。在205國道東側,辛大鐵路以北。村子南靠小后坡村,西與南辛莊村接壤,東鄰大漫子村,北與南苗山一村隔河相望。全村現有76戶,216口人。有高、李、魏、顏、王、劉5姓。土地185畝。
據《高氏譜》記載,清乾隆年間高姓由高家上坡遷此建村。原名高家屋子。后因村旁小河建有一石橋,因河水斷流干涸,眾稱干橋,久成村名。
民國二十四年《續(xù)修萊蕪縣志》記載:“后坡鄉(xiāng)•干橋”;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三縣,干橋屬萊東縣;1945年9月萊蕪恢復萊蕪縣建制,干橋村屬萊蕪縣苗山區(qū);1951年3月,干橋村屬萊蕪縣九區(qū),后又改為苗山區(qū);1958年10月苗山區(qū)改為苗山公社,干橋村改為干橋大隊;1985年11月,干橋大隊改為苗山鎮(zhèn)于橋村;2001年見馬、苗山和常莊三鄉(xiāng)鎮(zhèn)合并為萊蕪市萊城區(qū)苗山鎮(zhèn),干橋仍屬苗山鎮(zhèn)所轄至今。
干橋村已有250余載,立村時只有高姓,后有李、顏、王和魏四姓陸續(xù)遷聚,直至1998年劉家才遷入村中。村人團結友好,和睦相處。
1937年日本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不久進犯我們山東,至1939年日寇一個中隊在西見馬安了據點,日偽勾結不斷對周圍村莊“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干橋村村民在黨的領導下,不甘心當-奴,積極抗日。時任縣參議員的高源長(字養(yǎng)安),在民族危亡之際,積極抗戰(zhàn),送4個子女參加革命。1942年夏荒時,他自動捐出3000斤糧食,300元捐款,幫助抗日游擊小組。見馬據點敵偽幾次欲利用先生名望組織偽政權,終未成功。敵偽將他捕去,中途逃逸,被追回,遂慘遭毒打,不幸一憤厥而逝。上級黨組織為緬懷其忠貞愛國之壯舉,在1942年11月l2日,《大眾日報》載文,以此來寄哀思。
高源長長子高友才,在泰安中學上學時,由于日寇轟炸泰城失學。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入黨。先在本鄉(xiāng)工作,后任泰山地委秘書。1943年10月17日,在萊蕪縣吉山與日寇激戰(zhàn)中壯烈犧牲,當時年僅19歲。同年10月,高友德(高源長二兒子)也參加了革命。在1946年和1947年,高生長、高星長、高運長、高念坦和王奉振,先后參加了革命,積極投身至解放戰(zhàn)爭中去。李真符1939年入黨,1940年在鄉(xiāng)動委會做青年工作,1942至1944年做地下工作,后任苗山區(qū)公安特派員。由于叛徒出賣,被見馬據點日偽軍抓去受盡酷刑,為保護我地下黨組織,面對兇惡的敵人,只說:“圍子墻內只有我是0員,其他人都是無辜的”。被關押7個月,后被抗日游擊隊解救出獄。
1944年干橋村成立了黨小組,當時有高念桂、魏中芳和顏承記3名黨員。由顏承記同志任黨小組組長。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黨小組在上級黨的領導下,組織民兵游擊小組,配合主力部隊作戰(zhàn)。白天勞動,黑夜埋地雷炸鬼子。平時站崗放哨,戰(zhàn)時抬擔架。與見馬、苗山據點的日偽軍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1963年之前,由于三年自然災害,社員們吃糠咽菜,生活困難。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村里積極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1968至1976年,村里打了兩眼機井,糧食單產達到1000多斤。
1981年,實行聯(lián)產責任制,1984年后,土地全承包到戶。2000年,推行產業(yè)結構調整,村委發(fā)動村民將責任田全部種上經濟作物,加上養(yǎng)殖、工副業(yè)收入,到2001年底人均收入達到3400元。
干橋村正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干橋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