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崖村位于萊城東23公里,地處山區(qū),向東1.5公里處與大溝村接壤,利東北靠寄母山,兩北1.5公里與石灣子村毗鄰,往西2.5公里處是東鐵車村,東南接團圓坡村,泰(安)薛(家島)公路從村北而過,汶河上游從村中呈“s”形蜿蜒穿過,將村子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全村耕地面積300畝,162戶、503口人。
村里有呂、白、許、楊、趙、石、吳、池、魏、傅、曲十一姓,以呂、白兩姓居多。
據呂氏墓碑載,明朝洪武年間由呂姓遷此建村,因村南有紅石懸崖,借以名村紅崖村。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鐵車保•紅崖村”!独m(xù)修萊蕪縣志》記載,明朝天順年間萊蕪縣劃為“4鄉(xiāng)”、“42!保硟葰w城東鄉(xiāng),屬鐵車保所轄;1912年萊蕪縣分為10個區(qū),鐵車屬第五區(qū),紅崖村屬五區(qū)管轄;1941年5月到1945年10月,萊蕪劃為三縣:萊北縣、萊東縣、新甫縣,紅崖村屬萊東縣;1945年恢復原建縣制,紅崖村重歸萊蕪縣管;1946年以數字順序劃區(qū),紅崖村屬第八區(qū);1958年撤區(qū)劃鄉(xiāng),設鐵車鄉(xiāng),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鐵車鄉(xiāng)與辛莊鄉(xiāng)合并為辛莊人民公社,紅崖村屬辛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辛莊設辦事處,紅崖村屬辛莊辦事處;1985年11月撤處劃鄉(xiāng)紅崖村劃為鐵車鄉(xiāng);2000年12月鐵車鄉(xiāng)并入辛莊鎮(zhèn),紅崖村歸辛莊鎮(zhèn)管轄至今。
紅崖村人勤勞、勇敢,不論在匪患重重的歲月里,還是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里,他們與一切-勢力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谷諔(zhàn)爭時期,有一次,日寇鐵蹄踏人紅崖村,打死了村民吳令勤之母。敵人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義憤,許多男青年踴躍報名參軍,上前線殺敵,誓為死難者報仇。1942年,區(qū)武工隊員趙傳友在辛莊后城子戰(zhàn)斗中奮勇殺敵,壯烈犧牲;村民白立增積極報名參軍,1948年在魯中四師11團2營任武裝干事,戰(zhàn)斗中他勇往直前,不幸在戰(zhàn)斗中英勇獻身。
紅崖村人在建設新農村的歷次斗爭中,始終跑在前面。于1950年成立村委后,村委領導村民積極組織參加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后,村民們認識到水利對農業(yè)的重要作用,在村委的組織領導下,從村中河邊筑堤引水,修自來水渠400米,灌溉面積15畝,他們還在河兩邊砌井10口,安上人推、人搖水車10部,使河兩岸土地及時澆上水,擴大水澆地面積80畝,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從1971年開始,紅崖村委領導村民參加“農業(yè)學大寨”運動,開山劈嶺、平墳取石、改河造地、興修水利。1973年,在河南岸村東、村西建起了兩座揚水站,使垂直高度12米以內的土地得到了灌溉,擴大水澆地面積20畝。1975年冬季,上級派來住村工作組,帶領村民將零星地塊整成平坦的四大塊連片耕地,引來裴家莊水庫庫水,使之成為穩(wěn)產高產的良田。實行聯產承包制后,村民發(fā)家致富的干勁大增,1984年部分村民購買了小型柴油機,從河里提水澆地,除了自己澆地外,還助其他人抽水澆田。1986年,為了澆灌土地更經濟,更便利,村人將村西河邊又壘堰填土方30米,將原來機灌田改成自流灌溉田。
1977年新一屆村委成立。為了村民往來過河方便,1978年帶領村民在村中河上建起一座長15米、寬5米的3孔石砌水泥橋一座,1980年至1997年,由村民湊石、投工、上級補助一點水泥的辦法,先后在村西、村東北河上建起了兩座石橋。新修生產路10條,總長15公里,壘砌護村堰160米,攔河壩4座,總投工2萬余個,投資5萬余元。這些新建的便民設施為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在畜牧業(yè)方面,村里從1978年開始就大力發(fā)展喂養(yǎng)長毛兔,現在飼養(yǎng)長毛兔在100只以上的大戶有12家,到2002年6月,全村飼養(yǎng)長毛兔2800多只,年收入5萬元左右。
紅崖村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遠在清朝時期有的人就讓孩子帶上干糧出村拜師求學。解放后第二年(1950年)就正式辦起了小學,到了1967年本村學校辦學已達到一定規(guī)模,有一至四年級四個級部。1994年鄉(xiāng)里實施合班并校,紅崖村的學生并入團圓坡小學學習,2001年8月后又都并到石灣聯小學習,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紅崖村先后有30人考入大中專院校,最為優(yōu)秀者是1996年考入上海交大的吳希鋒和2002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的呂寶立。他倆都是這個村考取的首批大學本科生。
紅崖村民團結和睦互助友愛,如今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過著殷實幸福的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勤勞的村民正努力挖掘著紅崖村內在的潛力,相信未來的紅崖村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