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77777,www.免费黄色,黄色羞羞,三级黄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2月20日,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廳提出的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九十九處),現予公布。
康泰真墓碑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城子鎮(zhèn)洞上村西約500米處,有一南北走向山脈,人稱長壽山,其東脊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石洞外為一平緩山坳,石洞西北約50米的平臺上,矗立一座墓碑,座西朝東,為灰砂巖質,龜躍座,碑首已無存,碑高2.1米,寬為1.1米,厚0.2米。碑陽楷書和草書關及,共1918字。此碑即金、元道士康泰真墓碑。該碑立于元憲宗蒙哥六年(1256年)。記錄了康泰真生平及修行得道等內容,由元代白進士李察撰文,張洪禮書丹,白石匠高守貞鐫刻![詳細]
蓋州鐘鼓樓
  蓋州鐘鼓樓營口蓋州鐘鼓樓位于營口市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前進社區(qū),位于蓋州市中心偏南,建于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一1376年),198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二樓已毀,中部為觀音閣,閣后為大慈殿、寶殿左右各有配殿。蓋州鐘鼓樓平面呈長方形,長37米,寬14米,由樓座與座上殿宇組成。鐘鼓樓上,東西為鐘鼓亭,中間為觀音閣,閣后為大雄寶殿,左右各有一配殿。樓座正中為券頂門洞,是城內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要道。毗連的西北角,有山門一座,東向,門兩側各有一石雕獅子,此石獅比例準確,刀法流暢,堪稱石雕藝術品中的佳作。山門是上下樓的必經之路,由此拾級而上即進入鐘鼓樓。樓上青磚鋪地,四周圍以女兒墻,并設有…[詳細]
海城三學寺
  三學寺坐落于海城的西南隅,始建于明代。整個建筑由山門、前殿、中殿、后殿(藏經樓)、東西配房和禪堂等組成。建筑面積為219.4平方米,占地面積大約5700平方米。明代寶征年間重修。其建筑面積形式為歇山式殿頂,九脊。山門前刻有兩尊石獅,偉立山門兩側,顯的巍峨壯觀。近年來,由于該寺主持方丈對寺院不斷刷新,并有道士誦經,年香客游人達1.8萬人次左右。每到農歷初一、十五兩日,香火較盛。三學寺在東北地區(qū)是唯一一家的佛學院!∏暗睢⒑蟮罹鶠樾绞浇ㄖ,系磚木結構,藏經樓二層,為硬山式建筑。整個建筑布局協(xié)調,巍峨壯觀,木雕工藝精美,色調明快;五脊六獸,二龍戲珠等磚雕藝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前殿長1…[詳細]
首山清風寺
  清風寺風景區(qū)位于遼陽縣縣城所在地首山鎮(zhèn)內,遼陽、鞍山兩市之間,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首山為千山第一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有唐王李世民駐蹕山的美譽。清風寺風景區(qū)地處省級公路遼鞍路旁,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戰(zhàn)事如司馬懿征公孫淵、唐王東征高句麗、日俄戰(zhàn)爭等多發(fā)生在這里。南山坡上清風寺號稱山海關外第一剎,建于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其山門、正殿、后殿和東西配殿等現存殿房均為明清時建筑,也是全省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山門墻壁上嵌有清咸豐七年(1857年)立的石碑,正殿仍保留明代歇山式作法,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筑的典型代表。正殿后有白皮松一株,為國內罕見。清內寺1988年…[詳細]
北鎮(zhèn)鼓樓
  鼓樓位于北鎮(zhèn)市城內中心,原為遼代顯州城南門,明代擴地時保留下來。遼東總兵李成梁、馬詠曾先后做過點將臺,清代改為鼓樓,為二層單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結構,重檐建于樓座之上。鼓樓的臺基為磚砌,東西長24米,南北寬20米,高8米;樓的上部有女墻,中有券門,門洞高6米,寬4.5米;北面有門,內有40級臺階可上樓臺;臺上正中為兩層0,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屢加修葺。1929年(民國十八年),在南北兩面新添“幽州重鎮(zhèn)”、“冀北嚴疆”八個大字。北鎮(zhèn)鼓樓對研究明代鐘鼓樓的建筑結構、形式,有重要價值。它與其南側30米處的李成梁石坊遙相呼映,成為著名的旅游場所,游客絡繹不絕。曾是遼代顯州城和金代…[詳細]
興城文廟
  興城文廟,亦稱孔廟,為舊時祭孔之所。它位于興城古城內東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占地面積16800平方米,是東北三省最古老的、遼寧省境內最大的一座文廟。文廟分為內外院,內院有欞星門、泮橋、戟門、大成殿、崇圣祠、祭器庫、更衣亭、鄉(xiāng)賢祠、名宦祠等建筑。外院以綠化為主。1984年被列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三臺子烽火臺
  三臺子烽火臺位于遼寧綏中沙河鎮(zhèn)三臺子村,建于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經大都督戚繼光主持所修,其目的是為防御邊患。198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臺子烽火臺為磚石結構圓臺,底徑為18米,通高12米。臺基由條石壘砌而成,高2.7米,臺身用青磚一丁一順砌筑,共疊砌70層,中間夾有石釘。臺頂砌有垛口,正中砌烽火灶和長方形鋪房,周圍砌風圍墻以避風沙。北面開半圓形石券門,高1.7米,寬1米,門下有兩個龍頭石磴,臺頂東西各有流水嘴一個。三臺子烽火臺較一般烽火臺高大,指揮系統(tǒng)齊全,在明代戍邊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雖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侵蝕,但烽火臺外觀良好,頂部風火灶、券門、龍頭石磴、垛口、望…[詳細]
中前所城
  中前所城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城西44公里今京沈鐵路北側,是遼寧現存最完整的“所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中前所”全稱“中前千戶所”。所城略呈方形,東西510米,南北502米,非正南正北,偏40°。城墻現高8米,墻基6.3米,頂寬5.3米,基部為條石砌筑,墻頂女兒墻無存,場內中心有十字大街通向東、南、西三門,分別稱定遠門、廣定門、永望門。北面嵌石匾,刻有“中前所”三字。城門用青磚作六丁橫拱券法砌筑,白灰填縫,門洞高6米,寬4.2米。在城門內側,可沿斜坡式馬道登上城頂,F唯東門馬道尚殘留遺跡。城墻四角有方臺,現僅有西南隅方臺保存完好。中前所城歷史悠久,是山海關外第一城,歷史上是兵…[詳細]
沈陽長安寺
  位于沈河區(qū)朝陽街長安寺巷6號,是沈陽最古老的建筑群,相傳建于唐朝,故民間有:“先有長安寺,后有沈陽城”的說法。1988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安寺占地約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長安寺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從寺內碑刻記載曾重修于明永樂七年(1409),爾后天順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繕。歷史上長安寺的香火曾有過興旺之時,但到清代晚期已漸頹敗,終至斷絕,廟宇也漸損沒。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由錢行、借貸行等商號捐資重修長安寺,并辟為金融交易場所。長安寺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戲臺、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詳細]
《創(chuàng)建大奠堡記》碑
  《創(chuàng)建大奠堡記》碑位于寬甸縣永甸鄉(xiāng)坦甸村,年代為明。該碑座高0.40米,寬0.83米,厚0.54身高1.6米,上寬0.83米,下寬0.80米,厚0.13四周雕刻云卷紋圖案,碑文為陰刻703字,記載了建大奠堡始末。1988年12月20日,《創(chuàng)建大奠堡記》碑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遼寧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