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咸淳至明成化間稱下墅,清道光志名夏墅,清光緒志名夏墅鎮(zhèn),后改稱為南夏墅。 [詳細] |
湖塘橋原名浮塘橋,初見宋咸淳年間編的《毗陵志》,系座落于大通河上的浮塘橋。清道光五年(1825)浮塘橋從大通河曹家浜舊址西移,重建石拱橋,以浮塘之諧音,易名湖塘橋。 [詳細] |
宋代村名游塘(亦稱牛塘),以村名橋,后以橋名鎮(zhèn)。 [詳細] |
洛陽原名永安里。北宋詞人秦觀后裔禹夫,卒于河南洛陽縣尉任上,后歸葬于此,故改永安里為洛陽,鎮(zhèn)以駐地名。 [詳細] |
宋時有村,原名薛堰,設有犒賞庫。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薛堰橋,亦名文成橋,相傳橋面合攏時遇大雪,故又得雪堰橋之雅名。清時成鎮(zhèn),鎮(zhèn)以橋名,后由雪堰橋鎮(zhèn)改雪堰鎮(zhèn),故名。 [詳細] |
因前黃寺而得名,后沿用至今。 [詳細] |
1946年,由禮嘉橋鎮(zhèn)更名而來。源自明嘉靖中期建于集鎮(zhèn)區(qū)河道上的一座木橋李家橋。清雍正七年(1729),橋西望族孫氏在將木橋改建為石橋時,欲以祖籍“樂安”之名取代“李家”,因遭橋東大姓王氏的激烈反對而作罷,雙方為此結下宿怨。清嘉慶十八年(1813),孫氏再次修橋時,雙方冰釋前嫌,共同商定取“李家”之諧音“禮嘉”為橋名,意在嘉許禮讓和睦之美德。 [詳細] |
鎮(zhèn)名取自北宋狀元佘中題寫的“嘉乃丕績,澤潤生民”對聯(lián)。 [詳細] |
相傳唐皇族后裔居此,孝道代代相傳,北宋神宗重嘉其孝道,敕建坊賜名前皇里,后演繹為湟里今名。 [詳細] |
該轄區(qū)因瀕臨蘇南第二大淡水湖——滆湖(西太湖)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