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區(qū)為古”臨齊城”,因此得名。陵縣城最早是臨齊城,是北魏年間所建,臨齊城的意思即是“臨東齊未賓,大魏筑城以臨之”,東齊希指青州一帶。說陵城最早為臨齊城,可由出土文物王偃志銘作證,該墓志銘系清光緒元年在城東三里河北的王崖中,因大雨沖刷而出,墓志銘載渤海太守王偃墓葬在臨齊城東六里的地方,由此知當(dāng)時陵城乃是臨齊城。 [詳細(xì)] |
鎮(zhèn)政府駐地位于鄭家寨,因此得名。明朝洪武、永樂(1368-1402),鄭氏始祖由萊州高密縣遷居至此,村名系以鄭氏先祖之“鄭”姓命名。 [詳細(xì)] |
鎮(zhèn)政府駐糜鎮(zhèn)村而得名!缎帐蠈ぴ础酚涊d:“秬黍之類有糜,即糜芨也,當(dāng)取此為氏,如麥?zhǔn)、禾氏、粟氏之類!毕拇鷷r候,有人以種植莊稼為特長。那時,人們的食物來源,有的靠打獵,有的靠采集野果,有的靠牧養(yǎng)牛羊,而種植莊稼在當(dāng)時是很先進(jìn)的生產(chǎn)活動,因為每年有可靠的收成,所以種糜的族人富裕而昌盛,而后代就以職業(yè)為姓。糜子的種植區(qū)域主要在黃河流域往北。相傳糜鎮(zhèn)因盛產(chǎn)糜子而成為加工銷售糜子的集散地,且遠(yuǎn)近聞名。 [詳細(xì)] |
因鎮(zhèn)政府駐宋家村而得名。 [詳細(xì)] |
因鎮(zhèn)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據(jù)古志載,明天順元年(1457),賜王子見沛田,莊邑東境名徽王莊,明成化三年(1468)徽王就封均冊,因歸諸民,莊名仍就。 [詳細(xì)] |
因鎮(zhèn)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明嘉靖二年大地震,此地僅剩一城頭,故曰“剩頭”。明萬歷年村人康丕楊在朝中任御史,于此多塑神像,修建廟宇,又曰“神頭”。 [詳細(xì)] |
相傳在三國時期,曹操曾經(jīng)在滋鎮(zhèn)駐軍屯糧,并留下“滋人無止境,博大寬無邊”的名句。名輜博店。宋置輜博鎮(zhèn),后府舊名,沿之滋鎮(zhèn)。 [詳細(xì)] |
因鎮(zhèn)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相傳村建于明末清初,公元一六一六年至一六二八年,以孫姓姓氏命名孫家莊,后東堂設(shè)有集市,因名集前孫莊,沿稱前孫村,為前孫鎮(zhèn)。1984年社改鎮(zhèn)。 [詳細(xì)] |
相傳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8),此處水面寬闊,一老翁再次打漁為生,兼行擺渡,因重義好助而聞名四方,尊稱義擺渡,后商賈客旅賴以生存逐來定居,取名義渡口。 [詳細(xì)] |
明正德元年(1506),丁讓由山西洪桐縣遷此定居。且以姓氏命丁家莊,稱丁莊。 [詳細(xì)] |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大批移民時期,該村于姓始祖由山東海陽縣遷此定居,于姓始祖于得水遷此定居后,立有集市,稱為“于家集”簡稱“于集”。 [詳細(xì)] |
“陵”字是“升、登”之意,有超越、逾越之感,故將陵縣命名為“陵城區(qū)”。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