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縣級政府駐地,以縣級政府專名——墾利命名。 [詳細] |
街道辦事處駐于興隆村,因此得名。 [詳細] |
因取政府駐地坨莊村和附近的勝利村名首字而得名。 [詳細] |
郝五遷此建村并以姓氏命名郝家村,因鎮(zhèn)政府駐于郝家,因此得名。 [詳細] |
因機關駐地永安村而得名永安鎮(zhèn)。 [詳細] |
因為黃河由此入海,故名黃河口鎮(zhèn)。 [詳細] |
因原名董家集,即現(xiàn)在董集村。董集鎮(zhèn)歷史悠久,西漢末年,現(xiàn)董集鎮(zhèn)大部分已脫海成陸。東漢時期,董集域地現(xiàn)劉家村一帶,置重甲下邑,始有人類活動。隨著河水泥沙沉積,隋末唐初,已全部脫海成陸。黃河水攜泥裹河河和沉沙淤積,使海岸線不斷東移。元末,登州(今煙臺蓬萊)棲霞及河南商丘的民戶,受官府邀請遷至大清河東岸定居。并立村“大請戶”和“東請戶”。明初,陸地面積不斷擴大,事此墾居者漸多。明洪武二年(1369)官府自正西洪洞直隸棗強等縣、鄉(xiāng)批遷移民至此,也有民戶自淄川、濱州、利津等遷此。逐漸形成二十多處村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設集市。清末民初,董家集經濟十分繁盛,是聞名遐邇的漁、鹽、糧貿易和物流集鎮(zhèn),故命名董集鎮(zhèn)。 [詳細] |
1970年5月,以海水捕撈為主的3個漁業(yè)隊,組建紅光漁業(yè)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為紅光漁業(yè)管理站(副科級行政單位),行政隸屬縣政府辦公室;1993年10月9日,根據(jù)墾利縣委、縣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墾發(fā)〔1993〕28號),設置中共墾利縣委紅光漁業(yè)工作委員會、墾利縣人民政府紅光漁業(yè)辦事處(加掛紅光漁業(yè)總公司牌子),屬墾利縣委、縣政府派出機構。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