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該居委設(shè)立在池洞鎮(zhèn),故名。[詳細(xì)] |
因以前此地多為干旱之地,耕種水源缺少,十分不方便,每年旱造播秧遲到四月底,稱為遲洞,后雅音為池洞。[詳細(xì)] |
因在本村經(jīng)旺六坡、興地坡、大坡三個大旱坡,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大坡。[詳細(xì)] |
因該村位于黃坡嶺腳下方,故名。[詳細(xì)] |
因最初此處有六姓人家來此定居,起名六盛,后改名為六定。[詳細(xì)] |
原地名為扶三,在民國期間改為扶參,故名。[詳細(xì)] |
很久以前,這個地方有老習(xí)慣念年禮、吹響笛、打鑼,群眾慣在這時放牛,故名賀垌。[詳細(xì)] |
因約在三百多年前,由姓方、姓祝的人先搬來此地耕地,后來在這條垌建起了幾間新屋,取名新垌。在解放后1958年與賀垌大隊合并,1962年分開自設(shè)立新垌大隊。[詳細(xì)] |
約在三百多年前,這個地方建筑一座冼太廟,在打地基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銅鼓,故名銅鼓。[詳細(xì)] |
因公元598年在池洞車國村建懷德縣城時,該村處在縣城的西面,故名。[詳細(xì)] |
因過去在此地有塊大石,形似一間石屋,石上有一副對聯(lián)“石明盛州,慶祝長春”,取此聯(lián)排頭“石”、“慶”二字,故名。[詳細(xì)] |
因解放前統(tǒng)稱東安,1953年劃分區(qū)域,又因此地在東安的南部,故名東安南。[詳細(xì)] |
因最初來此定居的幾戶人家是從福建省東安縣遷居到此,為記住舊地而起名東安。[詳細(xì)] |
宋朝時,指現(xiàn)在木偶戲所做的五府平南這個將軍在上營安扎派兵到東安閘防止外來的侵略,像一個閘門一樣,所以稱東安閘;解放后1958年,與東安,東安南合并;1962年分開,設(shè)立東安閘大隊,故名。[詳細(xì)] |
原名白凡,因忌諱白字不吉利,后改為旺凡,又譯音為旺蕃。[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