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國故地,故得名。 [詳細] |
辦事處駐書院村,境內(nèi)有洙泗書院,故名。 [詳細] |
據(jù)《曲阜縣志》記載:“城西為時家莊”。此村南半部原有一道水溝,溝上有座2孔石橋。相傳唐代時,人們始在橋北居住立村,名石橋莊,后演為時家莊,簡稱時莊。取《孟子》“孔子圣之時者也”之句意。 [詳細] |
據(jù)傳,此村最初由村西里許的大薛村居民遷此聚居成村,故名“小薛”。明正德十年(1515),大雪村廟內(nèi)鐵鐘上鑄有“小薛社大雪村”。《曲阜縣志》記載:“村莊之大者······(城)正南十一為······小薛村”。相傳,明初魯王從尚寨行宮回兗州時途經(jīng)此村,適逢天降小雪,后人將“薛”字演變?yōu)椤把弊帧?[詳細] |
相傳宋代,孫氏遷此定居立村,名孫家莊。吳氏遷入,后成村中大戶。因農(nóng)歷一、六為集日,市場多占吳家的住區(qū),故習稱吳孫集。后演變?yōu)閰菍O村!蛾I里志》載:“城北三十里吳孫集,世尹孔克㽦之六子希豫居焉”。明崇禎版《曲阜縣志》載:“正北三十里為吳孫村”。1911年,津浦鐵路在此設(shè)站,名吳村站,后村名亦演變?yōu)閰谴濉?[詳細] |
相傳春秋時期,孔子乘車至此地,正遇一玩童在路中間用泥土筑城而攔住去路。玩童問孔子說:“是城躲車,還是車躲城?”孔子認為所問有理,便說:“后生可畏也!”遂令弟子繞道而過。從此該村喚作“繞村”,后訛傳為姚村。亦有相傳,后姚姓人家遷居此地,故易名姚村。 [詳細] |
據(jù)村前出土漢陶器所示,秦漢時,此地就是村落。1979年,村民孔慶金在為女橋下挖出一石碑,上書大唐南陵字樣。因此村位于一土陵之南而名之南陵。村旁有一小村名玉蘭村,后與南陵連成一片,曾名蘭陵。村東天齊廟內(nèi)明《蘭陵故址》碑載:“······國朝以前是皇家通郵的官府驛站······”。舊時村周曾筑圍墻、寨門、吊橋等,儼如城堡,故習稱蘭陵城,但非楚荀況為蘭陵令之城也。相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魯荒王朱檀在鄒縣尚寨設(shè)行宮,常往來其間。一次,駕行宮,煉制“仙丹”,招致“餌金不藥,毒發(fā)傷目”。急返兗州魯王府,行至此村南石橋而薨,故石橋名“晏駕橋”。朱檀死后停靈殮殯,故村名改為靈城。明崇禎版《曲阜縣志》載:“城(指曲阜城)西南十五里為靈城”。明滅,靈城的“靈”字遂復“陵”字。清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城西南十有四村,······陵城”。 [詳細] |
尼山,古名尼丘山。因孔子生于此,又名丘,后世為避圣諱,改名為尼山。 [詳細] |
因鎮(zhèn)人民政府原駐王莊村而得名。 [詳細] |
續(xù)修《曲阜縣志》記載:“縣城東南息陬村,昔孔子欲西見趙簡子至河乃還息乎陬鄉(xiāng),作息陬操,因以為名”。就是說世人以琴操的名“息陬”,作為村名。因鎮(zhèn)駐地息陬鎮(zhèn)村而得名息陬鎮(zhèn)。 [詳細] |
因境內(nèi)石門山而得名。 [詳細] |
孔子父母葬于防山之陰而聞名天下,故以山而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