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當?shù)亍堆κ献谧V》載,宋靖康年間(1126-1127),薛氏祖先遷此居住,建橋名薛橋,后因方言“薛”“西”音近,遂演為西橋。 |
因明建文間,徐氏家族從閩遷于此地,故而取名“徐家站”。 |
溫、曾、方三家移民此地,搭有三座茅棚廠,故名三大廠。 |
原名霧垟,后為書寫簡便,更名為務垟,務垟鄉(xiāng)所在地,所以取名“務垟村”。 |
因地處山之南,水之北,土地肥沃,陽光充足,故名厚垟,“厚垟”“后垟”方言同音,遂作后垟。 |
當?shù)胤N植楓樹,故名楓林村。 |
一條小溪穿過村里,村民環(huán)溪聚居,故稱環(huán)溪。 |
因康熙年間,有黃氏家族遷居于此,為浹垟村,后因方言諧音改為高垟村。 |
塘川南邊山麓,由四個村落組成,稱聯(lián)南村。 |
因西塘河橫貫而過,河畔種植楊柳,葉茂枝垂,故名垂楊。 |
因地處于龍山前沿,因而得名“龍山村”。 |
因村中有桂敦河,因方言音近,遂演為貴德。 |
為避免洪水侵襲,清乾隆時縣令何子祥在此修筑鵝頸埭,因村在埭之首部,故稱埭頭。后改岱頭。 |
清康熙年間(1662-1722),有姜姓兄弟由永嘉滄湖遷居此地,以捕魚為業(yè),在下涂建草屋(俗稱廠)定居,故稱下廠。因方言諧音,漸演為旺廠。 |
因地處于墨城辦事處的北面,因此取名“城北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