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內(nèi)有崇安寺,且歷史多出文人墨客,取“崇尚文化”之意,故名。 [詳細(xì)] |
因早時李姓居住此地,故名李村。后村中有一位頗有才學(xué)的文人將地名改為禮義。 [詳細(xì)] |
唐武德元年設(shè)蓋城縣,縣治在今附城村西北1.5千米的蓋城村,附城因在蓋城附近而得名。 [詳細(xì)] |
因處河流西岸、地勢較低而得名。 [詳細(xì)] |
平城早在堯舜之前就有人類聚居,夏商時期為冀州所領(lǐng),而且是夏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 [詳細(xì)] |
因地處路河(村東小河名)之畔,故名,由于歷來缺水,將“路”加“湼’改為“潞”,而得名。 [詳細(xì)] |
因此地早時多為楊姓居民而得名。 [詳細(xì)] |
因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位于奪火鄉(xiāng)而得名。 [詳細(xì)] |
因居民多姓馬,故名堤當(dāng),后由于馬家人絕后,改名為馬坊當(dāng)。 [詳細(xì)] |
古名古郊,火燒蓮花寺后,將和尚強霸之民女及其子女也燒死在古郊東山溝鬼窖內(nèi),常有狼嚎鬼哭之聲,故俗稱為哭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縣令孫必振曾一度將古郊改名為重興鎮(zhèn),但不久即恢復(fù)原名。 [詳細(xì)] |
因轄區(qū)內(nèi)有六股泉水而得名。 [詳細(xì)] |
隋開皇十六年 (596) 有高平縣析置陵川縣,以縣多陵阜而名,另據(jù)《山西歷史地名錄》:以縣有陵陽水,故名。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