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集市四周已有圩墻。潼河古道穿鎮(zhèn)而過,將集市分成東西兩塊,河東半月形圩墻的區(qū)域,即稱作“東圩”。 |
舊志記載,李集是先秦時期開挖的潼河孕育出來一個集市。漢唐時集市四周即有土筑圍墻。其時集市散處于古潼河東、西兩邊,西區(qū)習慣稱為“西圩”。 |
清乾隆年間,李氏南源泰家族在此建有花園,園內有賞花亭,后以諧音得名為花廳。 |
因境內的軸山而得名軸山社區(qū)。 |
原名許井,因早年村上有姓許的大戶修了一眼石砌水井得名。后許家敗落。當時有張、劉兩姓人財兩旺,張姓人多,劉姓人少,改名張劉莊。 |
因該地距離鎮(zhèn)區(qū)一華里地,故而稱為“一里王”。 |
清朝時期大周叫“莊王宋”,莊上有莊王宋三大家。新中國成立初戶口登記時,發(fā)現周姓占全莊人口70%左右,故名。 |
早期有饒姓人居住,栽植許多棒樹,所以莊名起初叫“棒棒樹饒莊”。后莊中李氏家族中出一名人李潘,為防外人入侵,其出資并領村民在莊四周挖圩溝,筑圩墻,遂得名李潘圩。 |
該莊村明朝時期是驛站下屬的一個“鋪”,名為徐鋪,后叫十里鋪,隨著歷史的變遷,王姓人群大量遷入,以境內以王姓為主,遂稱王鋪。 |
清時因地曠人稀,盜匪橫行,王家紹、王本聰等組織鄉(xiāng)丁筑圩護莊,并在圩四周遍植柳樹故人皆稱“柳圩”,故名。 |
始遷祖郝姓原籍山西太原,明萬歷年間遷入此地,莊人多姓郝,故名。 |
據早年徐姓人在河邊建了一個小型造船廠,并漸成村莊,故名。 |
因該村距李集街區(qū)3華里而得名三里莊。 |
很早以前莊內有條古河,當時無人居住,后有莊姓、姚姓逃難到此定居于河東岸,以河名得莊名。隔多年后,郭姓從高樓鎮(zhèn)郭樓莊遷來一家在河的西岸定居,莊河還有河東、河西之稱。又一說村莊在漳河岸上,莊中便是大河,莊人又以莊姓為主,故稱莊河。 |
1986年由肖莊大隊改為肖莊村,因肖姓居多,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