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周文王十五子郇伯封于此,后晉武公滅郇國以賜大夫原氏,郇伯后裔遂以國為氏,即后來的荀氏。 郇國故城在今臨猗縣城南關原頭村一帶。 春秋末,魯國貧士猗頓大畜牛羊于猗氏,十年間富埒王侯,因以地為氏,稱猗頓。 漢代置猗氏縣,治所在今縣城南鐵匠營村的猗氏故城。 約晉代遷治于今令狐村。 隋大業(yè)三年(607),縣治移至今縣城。 1954年,臨晉縣與猗氏縣組建臨猗縣,仍為該縣人民政府駐地至今。 1955年成立紅旗人民公社、猗氏人民公社和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城關鎮(zhèn)人民政府,2001年與牛杜鎮(zhèn)合并更名為猗氏鎮(zhèn)人民政府,2007年恢復牛杜鎮(zhèn)建制,分設牛杜鎮(zhèn)、猗氏鎮(zhèn)。 |
1949年,屬猗氏縣第四區(qū);1954年,臨晉、猗氏兩縣合并為臨猗縣;1955年,屬臨猗縣嵋陽基點;1956年,屬臨猗縣嵋陽鄉(xiāng);1958年與廟上合稱太陽升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嵋陽人民公社;1984年8月成立鎮(zhèn)政府。 |
原臨晉縣縣治。 西漢二年(前205),設立解縣(臨晉縣前身),治于城西村;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解縣改稱北解縣;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改桑泉縣為猗氏縣,北解縣并入猗氏縣;隋代開皇十六年(596),猗氏縣分設猗氏縣、桑泉縣;唐天寶十三年(754)移縣城于臨晉,臨晉縣名自此始;1954年,臨晉猗氏縣合并為臨猗縣,縣城駐猗氏,設臨晉鎮(zhèn);1958年,成立臨晉人民公社。 同年十月,與七級、東張合并為前進人民公社;1961年分開,成立獨立的臨晉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臨晉鄉(xiāng);1984年8月,臨晉鄉(xiāng)改為臨晉鎮(zhèn)至今。 |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同年十月并入前進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七級公社;1984年8月建七級鄉(xiāng);1994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設立七級鎮(zhèn)。 |
1949年,臨晉、猗氏兩縣各設四區(qū),轄為行政村,再下為自然村;1949年至1953年屬臨晉縣第四區(qū);1953年7月,成立臨晉縣東張鄉(xiāng);1954年7月,隨臨晉、猗氏兩縣合并改稱臨猗縣東張鄉(xiāng);1956年3月25日,東張鄉(xiāng)、西寺后鄉(xiāng)、吳王鄉(xiāng)的西周吳、潘候鄉(xiāng)的夾馬口合并組成東張鄉(xiāng)人委會;1958年8月27日,臨晉、七級、東張、積善四個鄉(xiāng)合并組成前進鄉(xiāng),政府駐臨晉;同年9月成立前進公社;1959年4月23日,前進公社改名為臨晉公社;1961年5月17日,由臨晉公社分出,成立東張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東張革委會;1971年3月恢復公社;1984年8月27日成立東張鄉(xiāng);1994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設立東張鎮(zhèn)。 |
原系萬榮縣所轄;1958年孫吉與南趙合稱太陽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孫吉公社;1971年劃歸臨猗縣孫吉公社;1984年8月設立孫吉鎮(zhèn),2001年,撤南趙鄉(xiāng),并入孫吉鎮(zhèn)至今。 |
1949年,臨晉,猗氏各設四區(qū),轄為行政村,再下為自然村。 三管1949年至1952年屬猗氏城第一區(qū),屬于行政村;1953年7月成立,成立猗氏縣三官莊鄉(xiāng)政府,屬第一區(qū);1954年7月,臨晉,猗氏兩縣合并后,改稱為臨猗縣三管莊鄉(xiāng);1956年3月25日,將三官莊、陸喜營、黃家莊三個鄉(xiāng)合并,組成三管鄉(xiāng)人委會;1958年8月27號,將三管莊、北景、大閆、閆家莊、南佃、五個鄉(xiāng)合并為東風鄉(xiāng)(鄉(xiāng)址在北景),同年九月成立東風公社;1957年3月23日,將東風公社改名為北景公社;1961年5月17號由北景公社分出,成立三管公社;1968年成立三管革委會;1971年3月恢復三管公社;1984年8月27日成立三管莊鄉(xiāng);1997年,依據(jù)臨政函〔1997〕1號文件,三管鄉(xiāng)改為三管鎮(zhèn)至今。 |
1949年,屬猗氏縣第三區(qū);1954年,屬臨猗縣;1955年,屬臨猗縣牛杜基點;1956年,屬臨猗縣牛杜鄉(xiāng);1958年,屬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分出成立牛杜人民公社(含王鑒、李漢兩公社);1962年,成立牛杜公社;1984年8月,建立牛杜鎮(zhèn);2001年,牛杜鎮(zhèn)與城關鎮(zhèn)合并為猗氏鎮(zhèn);2007年從猗氏鎮(zhèn)分出,恢復牛杜鎮(zhèn)至今。 |
1958年,耽子與北辛、卓里合稱衛(wèi)星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耽子人民公社;1984年8月建立耽子鄉(xiāng)人民政府;2001年撤銷卓里鎮(zhèn),與耽子鄉(xiāng)合并設立耽子鎮(zhèn)。 |
1958年,屬星火人民公社。 1959年更名為角杯公社。 1961年,分社角杯,張吳兩個公社。 1983年,角杯公社改建為角杯鄉(xiāng),張吳公社更名西張吳公社。 1984年,西張吳公社改建為西張吳鄉(xiāng)。 2001年,撤并鄉(xiāng)鎮(zhèn),角杯鄉(xiāng)與西張吳鄉(xiāng)合并,成立角杯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角杯村。 2021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設立角杯鎮(zhèn),行政區(qū)域、政府駐地不變。 |
1949年,臨晉,猗氏各設四區(qū),轄為行政村,再下為自然村;1949年至1953年,屬猗氏縣屬第三區(qū),為楚侯行政村;1958年屬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屬牛杜公社;1962年分出成立王鑒公社;1975年社址遷至楚侯;1980年易名為楚侯公社;1984年8月設立楚侯鄉(xiāng)至今。 |
1949年屬臨晉縣第二區(qū),駐地城西村;1958年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屬太陽升公社;1961年設立城西公社,因駐地城西村而得名;1983年改為廟上人民公社,公社駐地城西村移駐廟上屯村;1984年改公社建制為鄉(xiāng)建制后,改稱廟上鄉(xiāng)。 |
1949年北辛和耽子、卓里三個鄉(xiāng)均系第三區(qū)管轄;1958年成立衛(wèi)星公社;1959年更名為北辛公社;1984年改建為北辛鄉(xiāng)。 |
1949年,臨晉、猗氏兩縣各設四區(qū),轄為行政村,再下為自然村;1949年至1953年屬猗氏縣第二區(qū)北景行政村;1958年,建東風人民公社,含閆家莊、大閆、三管;1961年,分開成立北景公社;1984年,北景公社改為北景鄉(xiāng);2001年,大閆鄉(xiāng)、閆家莊鄉(xiāng)并入北景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