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峽石,古稱夾谷,因境內(nèi)有東西兩山夾峙而得名。 [詳細] |
區(qū)域內(nèi)有主要干道海州路。 [詳細] |
海昌為海寧市古縣名。東漢建安八年(203),“割海鹽、由拳置海昌“,以陸遜為海昌屯田都尉,并領(lǐng)縣事。以為海寧建縣雛形。 [詳細] |
據(jù)康熙海寧縣志記載:“南宋時尚書左丞許景衡賜葬鹽官安義里,許氏家屬即世代居住,漸成村落,俗稱許村“。 [詳細] |
長安之名,始于唐,因其地扼南北水陸交通之要沖,欲其長治久安,故名。 [詳細] |
舊有周王廟。據(jù)清光緒年間碑文載:“晉患水害,周凱率眾開河引流入海,民念其功,尊為周王,立廟紀(jì)念”。故名。二說,周靈古社,建于明代,祀宋孝子周雄。見明沈友儒碑記。 [詳細] |
古時有一位丁姓商人出資在寧袁塘河上建造了丁家板橋,集鎮(zhèn)以橋得名。乾隆四十一年(1776)繪制的《海寧州東境全圖》中已有其名。清嘉慶四年(1799)重建單孔石橋后,集市逐漸繁榮?谷諔(zhàn)爭前,曾稱”古丁鎮(zhèn)“。 [詳細] |
史載:“萬緣橋,俗稱西斜橋。明永樂五年(1407)重建”。始建年月不詳,因橋在洛塘河上斜向而建,故名斜橋。 [詳細] |
背倚黃山、面對海灣。 [詳細] |
鹽官之名始于西漢,吳王劉濞煮海為鹽,曾在沿海設(shè)鹽官(司鹽之官)。 [詳細] |
袁花之名,始見于唐貞元元年(785)《張希超墓志銘》,亦名園花,別稱“花溪”。據(jù)宋代建炎二年(1128)《宋崇教寺記》及清道光《海昌備志》等記載:袁花市中部有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于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原為梁江州長史戚袞(519-581)宅基。寺后皆山,相傳為戚袞夫人蒔花處。袁花(園花)之名,始得于此。 [詳細] |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設(shè)海寧郡,取海濤寧謐、海洪寧靜之意;天歷二年(1329年)設(shè)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海寧縣,1986年設(shè)市;州沿郡名,縣沿州名;另據(jù)《元史》:東南皆濱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文宗即位,水勢始平,故改海寧。 [詳細] |
馬橋,原名光裕橋,為馬氏聚族之處,以橋冠姓而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