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屬大姚縣治。 元、明時,在此設馬,稱“苴卻馬”。 清初時期,稱為大姚北界,由土司所轄。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改馬為里,編入里甲,在此設鄉(xiāng),稱永定鄉(xiāng)。 清末時期,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仍稱永定鄉(xiāng)。 民國三年(1914年),屬苴卻行政區(qū)劃,稱永定區(qū)。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稱永定鎮(zhèn)。 1950年,稱永仁縣第一區(qū)。 1958年,稱永定公社。 1962年,稱永定區(qū)。 1969年,復稱永定公社。 1984年,分設永定鎮(zhèn)及杰定區(qū)。 1986年,鎮(zhèn)區(qū)合并稱永定鎮(zhèn)。 |
明末清初,設泥舊馬。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改稱滌新里,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改屬永仁縣龍華鄉(xiāng)。 1950年,稱第二區(qū)。 1958年,改為宜就公社。 1984年,稱宜就區(qū)。 1987年,稱宜就鄉(xiāng)。 2001年12月,鄉(xiāng)改宜就鎮(zhèn)。 |
民國年間,為大姚縣第五區(qū)(北區(qū))。 1961年,劃入永仁縣,稱中和區(qū)。 1969年,稱中和公社。 1984年,復稱中和區(qū)。 1987年,改中和鄉(xiāng)。 2005年,中和鄉(xiāng)改中和鎮(zhèn),同時將原萬馬傣族鄉(xiāng)所屬的進化、萬馬2村民委員會劃入中和鎮(zhèn)。 |
元、明時期,屬大姚縣“苴卻馬”。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設蓮池里。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永定鎮(zhèn)。 1950年,屬永仁縣第一區(qū)。 1958年,分屬永定、宜就2個公社。 1973年,設蓮池公社。 1984年,改蓮池區(qū)。 1987年,改蓮池鄉(xiāng)。 |
明代時期,曾設石臘馬。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改稱歸德里,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設鄉(xiāng),改為永仁縣龍華鄉(xiāng),所轄范圍有現(xiàn)今的宜就、永興、猛虎3個鄉(xiāng)鎮(zhèn)及原萬馬鄉(xiāng)的大部分地區(qū)。 1950年,龍華鄉(xiāng)由維的遷往宜就,改為二區(qū),維的屬二區(qū)。 1958年,永仁縣并入大姚縣,維的屬永定公社。 1961年,恢復永仁縣,維的屬永定區(qū)。 1962年,設維的區(qū)。 1965年,屬永定區(qū)。 1969年,設維的公社。 1984年,稱維的區(qū)。 1987年,改稱維的鄉(xiāng)。 |
清代時期,屬大姚縣直卻巡珞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龍華鄉(xiāng)。 1950年,屬永仁縣第二區(qū)。 1958年,分屬宜就、永定2公社。 1962年,分屬宜就、永定2區(qū)。 1969年,分屬宜就、永定、維的3公社。 1973年,在此設公社,稱猛虎公社。 1984年,稱猛虎區(qū)。 1987年,稱猛虎鄉(xiāng)。 |
元、明時期,在此設馬稱者車馬、沙喇馬。 清代時期,改馬為里,改稱教正里、輸誠里,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龍華鄉(xiāng)。 1950年,稱永仁縣第五區(qū)。 1959年,稱幸福公社。 1962年,稱永興區(qū)。 1965年,稱永興公社。 1984年,復稱永興區(qū)。 1987年,區(qū)改鄉(xiāng),稱永興傣族鄉(xiāng)。 2005年,撤銷萬馬傣族鄉(xiāng),迤資、昔丙、拉姑、魚爵4個村民委員會劃入永興傣族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