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臺城建立,原稱寧城。 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臺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臺城為建制區(qū),稱臺城鎮(zhèn)。 1958年11月,成立臺城人民公社。 1964年,恢復鎮(zhèn)建制。 2006年8月,撤鎮(zhèn),設立臺城街道。 |
明清時期,屬文章都。 民國期間,稱第二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第二區(qū)。 1957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分設公益鄉(xiāng)、大江鄉(xiāng)。 1958年初,合并為大江鄉(xiāng)。 1958年7月,與水步鄉(xiāng)合建紅旗公社。 1961年,析水步置大江公社,轄29個生產(chǎn)大隊。 1984年3月,設置公益鎮(zhèn)后,改制設區(qū),稱大江區(qū)。 1986年,撤區(qū)改鎮(zhèn),稱大江鎮(zhèn),轄22個管理區(qū)。 2001年9月,公益鎮(zhèn)并入,稱大江鎮(zhèn)。 |
鎮(zhèn)境隸屬,幾度分合。 明清時分,屬新寧縣德行都、文章都。 民國期間,分屬新寧(臺山)縣新昌區(qū)(后屬四區(qū))、公益區(qū)(后為二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隸屬不變。 1952年9月,稱十三區(qū)。 1956年,改稱水步區(qū)。 1957年1月,撤區(qū)分設為水步鄉(xiāng)、寶興鄉(xiāng)、井崗鄉(xiāng)。 1958年1月,三鄉(xiāng)復合為水步鄉(xiāng)。 同年9月,與大江鄉(xiāng)合置紅旗公社。 1960年1月,群厚村由附城公社轉(zhuǎn)歸水步。 1961年5月,析大江而置水步公社。 1983年8月,撤銷公社,改設水步區(qū)。 1986年12月,撤區(qū)建鎮(zhèn)。 2006年5月,原三八鎮(zhèn)密沖村民委員會并入。 |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九鎮(zhèn)屬新寧縣德行都。 民國時期,屬于臺山縣第一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臺山縣第一區(qū)。 1957年,撤區(qū)設鄉(xiāng),把四九區(qū)分為五十鄉(xiāng)和四九鄉(xiāng)。 1958年1月,又把四九鄉(xiāng)和五十鄉(xiāng)合并為四九鄉(xiāng)人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四九鄉(xiāng)與附城鄉(xiāng)合建“附城”公社。 1959年6月,析附城鎮(zhèn)而置“四九公社”。 1980年,改為四九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8月,改制為四九區(qū)公所,后有改稱村委會。 1986年12月,四九區(qū)公所改制為四九鎮(zhèn)人民政府。 |
明清時,屬新寧縣德行都。 民國時期,改都設區(qū)。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分屬第八區(qū)(潮境)、第九區(qū)(白沙)、第十區(qū)(河朗)。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合稱第六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54年,仍稱第六區(qū)。 1957年初,撤區(qū)為鄉(xiāng),稱潮境鄉(xiāng)、白沙鄉(xiāng)。 1958年7月,與三八鄉(xiāng)合建白沙公社。 1959年6月,析出三八公社后轄24個生產(chǎn)大隊。 1984年3月,改制設區(qū),稱白沙區(qū)。 1986年,撤區(qū)建鎮(zhèn),稱白沙鎮(zhèn),轄26個管理區(qū)。 2006年6月,原三八鎮(zhèn)1個居民委員會和8個村民委員會并入白沙鎮(zhèn)。 |
清朝屬新寧縣德行都。 民國時期屬臺山縣第十三區(qū)。 1945年為第七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第七區(qū)。 1957年撤區(qū)并鄉(xiāng),設立三合鄉(xiāng)、那金鄉(xiāng)、新安鄉(xiāng)。 1958年7月,設置政社合一的三合人民公社,把原屬三合公社的上澤、東澤、西澤、七聯(lián)和廟邊劃歸端芬公社,把原屬附城公社的玉環(huán)、沃英和環(huán)安劃歸三合公社。 1984年2月改為三合區(qū)。 1994年5月撤區(qū)建三合鎮(zhèn),沿用至今。 鎮(zhèn)政府駐地原處三合圩,2004年5月28號遷往溫泉旅游開發(fā)區(qū)至今。 |
明清時,屬德行都。 民國初期,稱第七區(qū),后稱第六區(qū)。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稱第三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第三區(qū)。 1953年5月,析斗山而置十六區(qū)。 1956年2月,改稱沖菱區(qū)。 1957年1月,撤區(qū)設鄉(xiāng),分為南鄉(xiāng)和菱北鄉(xiāng)。 1958年1月,兩鄉(xiāng)合并為沖蔞鄉(xiāng)。 1958年11月,與斗山、都斛合建斗山公社。 1961年5月,析出而置沖蔞公社。 1984年3月,改稱沖蔞區(qū)。 1986年12月,撤區(qū)建鎮(zhèn),稱沖蔞鎮(zhèn)。 |
明清時期,屬新寧縣矬峒都。 民國時期改都為區(qū),稱第五區(q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稱第三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仍稱第三區(qū)。 195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分斗山鄉(xiāng)、鎮(zhèn)口鄉(xiāng)。 1958年初,兩鄉(xiāng)合并為斗山鄉(xiāng)。 1958年7月,與沖蔞、都斛合建斗山公社。 1959年6月,析都斛。 1961年,析沖萎而置斗山公社。 1984年3月,改制設區(qū),稱斗山區(qū)。 1986年,撤區(qū)建鎮(zhèn),稱斗山鎮(zhèn)。 |
明清時期,都斛鎮(zhèn)屬矬峒都。 民國時期,先稱十二區(qū),后稱第三區(qū)。 建國后,改為十二區(qū)。 1957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稱都斛鄉(xiāng)。 1958年,與斗山、沖蔞合建斗山公社。 1959年,析斗山置都斛人民公社。 1984年,改區(qū)。 1986年,撤區(qū),建都斛鎮(zhèn)。 |
清同治六年(1867年),成立赤溪廳,直屬廣東布政司。 民國元年(1912年),赤溪廳改為赤溪縣,隸屬粵海道。 1950至1952年,屬粵中專區(qū)。 1953年,并入臺山縣,為臺山屬下第十九區(qū)。 1958年,實行政社合一,稱赤溪公社。 1983年,改制稱區(qū)。 1986年,撤區(qū)為鎮(zhèn)。 |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端芬鎮(zhèn)境域內(nèi)屬新寧縣。 民國三年(1914年),新寧縣改稱臺山縣,屬臺山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先后屬第一區(qū)、第十區(qū)行政督察區(qū)。 1952年5月,改屬粵西專區(qū)。 1956年3月,隸屬佛山專區(qū)。 1958年,屬廣海公社。 1959年,析置端芬公社。 1961年4月,隸屬肇慶專區(qū)。 1963年6月,隸屬佛山專區(qū)。 1983年,改區(qū)。 1987年,撤區(qū),建端芬鎮(zhèn)。 |
歷史上廣海鎮(zhèn)是有名的古城,被譽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臺山市最旺、最發(fā)達的商埠和漁港,也是臺山市著名的革命老區(qū)。 廣海鎮(zhèn)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古稱“溽城”。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臺山第五區(qū)。 1945年為第八區(qū)。 1952年為二十區(qū)。 1958年稱廣海公社。 1975年析置南灣漁業(yè)公社。 1983年改廣海區(qū)、南灣區(qū)。 1985年合并為廣海區(qū)。 1986年撤區(qū)建廣海鎮(zhèn)。 1988年分為廣海、南灣2鎮(zhèn)(1988年復設南灣區(qū),旋撤區(qū)建鎮(zhèn))。 2001年,撤銷南灣鎮(zhèn),并入廣海鎮(zhèn)。 |
清代,屬海晏都。 民國時期,為第九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仍稱第九區(qū)。 1957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分5個鄉(xiāng)。 1958年初,并為3個鄉(xiāng),建立海晏公社。 1959年和1961年,先后析汶村、沙欄而置海宴公社。 1979年8月,新河、護享兩大隊劃歸海宴華僑農(nóng)場。 1984年3月,改制設區(qū),稱海宴區(qū)。 1985年,改稱海宴中區(qū)。 1986年,撤區(qū)改鎮(zhèn)。 2001年,撤銷沙欄鎮(zhèn),并入海宴鎮(zhèn)。 2003年12月,山咀、大海兩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川島鎮(zhèn)管轄。 |
明清時期,屬海宴都。 民國時期,屬第九區(qū)。 1952年,改稱第十四區(qū)。 1958年,屬海宴公社。 1959年,析置汶村公社。 1983年,改區(qū)。 1985年,更名海宴西區(qū)。 1986年,撤區(qū)建鎮(zhèn)。 1993年,更名汶村鎮(zhèn)。 |
明清時期屬海宴都。 民國至建國初期稱第十區(qū),1956年為深井鄉(xiāng),1958年改深井公社,1961年析置那扶公社。 1984年改深井區(qū)、那扶區(qū),1986年分別撤區(qū)建深井鎮(zhèn)、那扶鎮(zhèn)。 1996年,深井鎮(zhèn)面積148.5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鎮(zhèn)政府駐深井圩,距臺城71千米,轄深井圩、田洞、嶺背、金坑、坪朗、河西、大斜、蜆灘、牛圍、大東坑、井東、康華、下斗、山蕉坑、高洞、瀨山、馬頭、江東、東頭、灣肚、新江、小江、湖山、官沖24個管理區(qū)(行政村);那扶鎮(zhèn)面積86.4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鎮(zhèn)政府駐那扶圩,距臺城60千,轄藍田、那北、馬山圍、橫墩、沙潮、那中、汶水、龍崗、東星、那南、洪壩、大洞、長江、沙溪、泗門、蝦尾、一聯(lián)、將軍山、居民19個管理區(qū)(行政村)。 2001年,將原隆文鎮(zhèn)部分行政區(qū)域并入深井鎮(zhèn)。 深井鎮(zhèn)面積171.4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轄深井圩居委會和江東、河西、井東、井西、獺山、河東、小江、康華8個行政村;那扶鎮(zhèn)面積143.9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9個村(居)委會,186個自然村。 2006年,撤銷那扶鎮(zhèn),并入深井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