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慶年間,政府組織移民,谷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莊,因人數(shù)符合一營的標(biāo)準(zhǔn),命名谷營,后谷姓分居,村北為后谷營,村南前為前谷營,此為后谷營。 |
明隆慶年間,政府組織移民,統(tǒng)一安排60人為1營,谷姓從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因人數(shù)符合1營的標(biāo)準(zhǔn),故名谷營。清道光時期,谷姓分居,為區(qū)別村名,村北為后谷營,村南前為前谷營。 |
崇禎年間,晏氏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地建莊,取名晏莊。 |
清道光年間,張姓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居住,因地處泉河灣道,故名張灣。 |
明末,徐氏由江蘇省揚州縣白石橋村移居至此建莊,舊時曾駐扎過軍隊,取名徐營,因村南有小徐營,故別稱大徐營。 |
劉、普兩姓均于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明、清期間由老城西吳通往西南的古驛路,經(jīng)此坐船擺渡,為一重要交通渡口,又?jǐn)?shù)代為劉姓管理渡口,取名劉埠口。 |
路姓族人遷此居住,后形成村落,取名路莊。 |
道光年間阮姓遷入此地建村,取名阮莊。 |
明洪武二年(1369),李氏先祖李奎攜4子由山西洪洞遷至老城鎮(zhèn)東北2千米處的張李莊,后4子分居,長子李志高在此蓋樓建莊稱李樓。 |
崇禎年間,有人來此建莊時,原一片洼地,且有幾顆楊樹矗立,故取名楊洼。 |
孫姓于洪武年間,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建莊,并在村中建有廟宇,后形成村落,取名孫廟。 |
明洪武年間,吳姓由山東棗林莊遷此建莊居住。當(dāng)時移民,60人為1營,又均是吳姓,故名吳營。1983年老城東北又分出1個吳營村民委員會,同居老城鎮(zhèn)轄區(qū),為便于區(qū)別,冠以“南”字,稱南吳營。 |
清乾隆年間,李姓由沈丘老城內(nèi)小十字街遷此建莊,取名李莊。 |
明萬歷年間,盧姓遷此定居,因村原有一橋,故稱盧家橋,又因在路旁,“路”與“盧”諧音,故名盧營。 |
明末,此處為金陵集。清康熙年間,因水患集市淹沒不復(fù)存在,僅存三間瓦房,隨后韓姓由南韓灣遷此居住,取名瓦房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