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設立湖濱街道,屬三門峽市。 1958年改稱湖濱公社。 1962年改設湖濱街道。 1986年屬三門峽市湖濱區(qū)。 |
1988年劃出湖濱街道六峰北路以西區(qū)域設立前進街道,辦事處位于大嶺北路。 2008年搬遷至黃河西路南側。 |
1963年湖濱公社的會興、斜橋、車站分社合并設立車站街道,屬三門峽市。 1986年改屬三門峽市湖濱區(qū)。 |
1988年劃出湖濱街道臺下區(qū)域,設立澗河街道。 |
1958年設立大安街道,后改稱大安分社,屬湖濱公社。 1963年復大安街道,屬三門峽市。 1986年屬三門峽市湖濱區(qū)。 |
會興街道所在地會興村,距今約六百多年有人在這里擺渡等形成村落,是黃河三大古渡之一會興古渡所在地。 民1912年后,會行頭改名會興鎮(zhèn),1949年后改名會興村。 1957年,國務院決定設置三門峽市,行政區(qū)域為原陜縣的梁家渠、磁鐘、會興等8個鄉(xiāng)。 1995年,報經(jīng)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會興鄉(xiāng)撤鄉(xiāng)設鎮(zhèn)。 會興鎮(zhèn)轄會興、上村、槐樹洼、建房、山前、山后、新興、王官、馬家坡、東坡10個村民委員會、46個村民小組,行政區(qū)域與設鎮(zhèn)前的鄉(xiāng)相同,未調整變更。 2005年,湖濱區(qū)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調整:撤銷會興鎮(zhèn)并入磁鐘鄉(xiāng)。 旋即分出設立了會興街道。 2006年,管理10個村委會:會興村、上村、槐樹洼村、建房村、山前村、山后村、新興村、王官村、馬坡村、東坡村。 |
原崖底鄉(xiāng)在2005年的鄉(xiāng)鎮(zhèn)改革中撤銷,隨后成立了崖底街道。 崖底街道所轄村莊大部分位于三門峽市市區(qū),其中師家渠村、崖底村、梁家渠村等更是處于市區(qū)的繁華地段,是典型的“都市村莊”。 2007年,三門峽市著手開始進行城中村改造,在全部需改造的13個村莊中,崖底街道占了6個。 分別是師家渠、崖底、梁家渠、家王莊、西賀家莊和斜橋。 師家渠村的拆遷已經(jīng)部分展開。 |
1949年屬陜縣。 1956年屬三門峽工區(qū),設野鹿鄉(xiāng)。 1957年更名野鹿中心鄉(xiāng),屬三門峽市。 1958年更名長青公社。 1961年更名交口公社。 1984年更名交口鄉(xiāng)。 1986年屬湖濱區(qū)。 2005年崖底鄉(xiāng)并入。 |
1949年屬陜縣。 1956年設立磁鐘鄉(xiāng),屬三門峽工區(qū)。 1957年為磁鐘中心鄉(xiāng),屬三門峽市。 1958年改為東風公社。 1961年改為磁鐘公社。 1984年改設磁鐘鄉(xiāng)。 1986年屬三門峽市湖濱區(qū)。 2005年會興鎮(zhèn)并入磁鐘鄉(xiāng)。 |
舊屬陜縣。 夏商時屬豫城。 西周屬虢國。 晉滅虢屬晉。 戰(zhàn)國時為魏地。 秦屬三川郡。 漢屬弘農(nóng)郡。 三國魏晉因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至唐,五代宋、晉、元、明、清,皆屬陜州。 1949年屬陜縣。 1956年屬三門峽工區(qū)。 1957年屬三門峽市。 1958年改稱上游公社。 1961年改稱高廟公社。 1966年改稱東方紅公社。 1968年復高廟公社。 1984年改設高廟鄉(xiāng)。 1986年屬三門峽市湖濱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