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名察木多,清末設(shè)昌都縣,系藏語的譯音,因從札曲河與昂曲河在此匯合為瀾滄江得名;2014年10月設(shè)區(qū),以城南卡若原始村落遺址得名,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系用漢字譯寫的藏語地名,意為閉嘴、閉咀,指當(dāng)?shù)仉U要的山谷形如閉著的嘴,曾譯卡諾。 [詳細(xì)] |
1959年4月由江達(dá)宗、西鄧柯宗合設(shè),因坐落于江普寺谷口得;清《西藏圖考》:江達(dá)在拉里西南,其三星橋、甲桑橋二水會合之地,藏語意為凹地大谷口;又據(jù)《中國地名辭源》:縣名沿江達(dá)宗名,宗因當(dāng)?shù)匚锂a(chǎn)豐富而得,江達(dá)藏語意為如意牛般的谷地;曾譯降達(dá)、德格降達(dá)、德格江達(dá)。 [詳細(xì)] |
1959年貢覺宗、三巖宗合并設(shè)縣,藏語意為佛地,即名為貢的喇嘛在覺地方定居,貢指《格薩爾王傳》中傳說的一活佛,名為堅贊,覺是滿足之意;因此地曾有貢喇嘛居此修行得名;曾譯官角、官覺、宮覺、貢足、觀角、關(guān)角、宮角、貢、館覺、郭爵、滾卓克。 [詳細(xì)] |
1960年由類烏齊宗改設(shè),據(jù)《中國地名辭源》:縣沿宗名,因宗治附近的山脈得名;藏語意為大山,曾譯內(nèi)烏齊、內(nèi)五旗、銳烏杞、日吾齊、類伍齊等。 [詳細(xì)] |
1912年始設(shè)察雅縣,后撤銷,1960年復(fù)設(shè),藏語意為巖檐、巖窩,據(jù)《西城同文志》:扎克雅布西番語,扎克系大山峰也;雅布系簷也;地有山峰,下瞰如簷,故名;相傳17世紀(jì)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附近山頭懸?guī)r下修行,故名察雅;曾譯乍丫、乍雅、乍丫槚敦、扎克雅布、扎雅、札雅等。 [詳細(xì)] |
1912設(shè)左貢宗,1959年4月設(shè)縣,據(jù)《中國地名辭源》:縣名沿宗名,源于當(dāng)?shù)財?shù)量較大的犏牛,藏語意為犏牛崗;另說很早以前因人們居住的地方象犏牛的背得名;曾譯作岡、作崗、坐公、若公、著公、匝坐里岡、察娃作貢、察瓦絨、察瓦崗、擦瓦竹貢。 [詳細(xì)] |
1959年11月由洛隆宗和碩搬督宗合設(shè),藏語意為南谷、南峪、南川,曾譯洛宗、妥宗、路隆、洛龍、羅隆 [詳細(xì)] |
1960年1月邊壩宗與沙丁宗合并設(shè)縣,藏語意為吉祥光輝、祥焰,相傳元朝第一任國師八恩巴從大都返回邏娑(今拉薩),途經(jīng)夏河灣(今夏林村)時,把一火把插在村旁土里,并在此修建一座佛堂,建成后取火炬之意,得名邊壩;曾譯班巴、賓巴、冰巴、冰壩,又寫達(dá)爾、達(dá)隆。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