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77777,www.免费黄色,黄色羞羞,三级黄在线

> 重點推薦 > 康平縣二牛所口鎮(zhèn)各村社區(qū)情況介紹

康平縣二牛所口鎮(zhèn)各村社區(qū)情況介紹

【大莫力克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西3千米處。東為平緩崗地,西面有河流,南面低洼,北面地勢高平。轄2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556畝。

〔大莫力克〕自然屯,村部駐地,位于鎮(zhèn)西3千米處。地勢南北為坡地,東為崗地,西部低洼,有河流,前低平。

莫力克,蒙古語,是蛤蟆的意思。在村的西面有條大河,現(xiàn)在叫西馬蓮河,每逢雨季經(jīng)常河水泛濫。清朝年間,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游獵放牧,為了放牧行走方便,在河上架起一座橋,他們認為蛤蟆能夠鎮(zhèn)水,減少水患的發(fā)生,為保護橋梁不被大水沖毀,于是在橋的兩側(cè)放置一對大石蛤蟆,故取名大莫力克。后有李姓、陳姓、張姓、關(guān)姓等陸續(xù)遷來,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qū)域面積8.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356畝。

〔六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處,地勢東為坡地,西為洼地,南為坡地,北為緩坡地。清朝順治年間,從山東直隸有張姓、王姓、苗姓、李姓、趙姓、魏姓來此居住,因最早有六家在此居住,故名六家子。后又有劉姓等來此居住,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4.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200畝。

【小莫力克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6千米處。地勢東、西、北三面為平地,南為高崗地。轄3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03畝。

〔小莫力克〕自然屯,村駐地,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6千米處,地勢南面高,西北部低洼,東為平緩。

清朝中期,蒙古族在此游獵放牧,在村西有條大河,每逢雨季,河水泛濫,為了便于出行放牧,人們在河上架起一座橋。他們期望橋不被水沖毀,在橋兩側(cè)放了一對小石蛤蟆,相對于大莫力克,取名小莫力克。后有陳姓、徐姓等來此居住,人口不斷增加。區(qū)城面積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074畝。

〔金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1.5千米處,地勢東南部高,西北地勢低洼。清道光年間1821年,河北河間府河間縣金家莊的金貴來此地開荒占草,繁衍生息,在此搭建窩堡,因其得名金家窩堡。后有徐姓等遷來,人口逐漸增加。區(qū)域面積2.1平方千米,有耕地1700畝。

〔五間房〕自然屯,位于小莫力克村西2.5千米處,地勢低平,多為沙堿地,東部有河流。清咸豐年間有王姓從山東王家莊遷此,開荒占草,蓋起五間土房屋居住,最初就這一家在此,故名五間房。后又有田姓、李姓、徐姓等分別從山東直隸一帶遷此,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3.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29畝。

【興勝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政府南6.5千米處,其地勢為周圍起伏不大的緩坡地。轄6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303畝。

〔興勝〕自然屯,曾用名馬圈子,村駐地,位于鎮(zhèn)政府南6.5千米處。地勢東為崗地,西北為平地,南為洼地,中有溝。清朝嘉慶年間這里就有蒙古族人居住,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由于馬匹太多,夜間為防止馬匹走失以及野獸的侵?jǐn)_,在此地用土坯建了個大馬圈,時間長了,人們就習(xí)慣叫這里馬圈子。后來從山東及河北陸續(xù)有劉姓、車姓、王姓等遷到此地,人口逐漸增多。解放后,這里叫馬圈子大隊,1984年,取消生產(chǎn)大隊改設(shè)村,人們嫌馬圈子其名不雅,申請改為興勝村,意為興旺、勝利之意。

區(qū)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03畝。

〔一棵樹〕自然屯,位于村西北1.5千米處,地勢北部東部為緩平地,南西低平。在清同治年間,有宋姓、王姓從山東省高唐縣宋家莊遷于此開荒占草,爾后清光緒年間又有于姓、劉姓遷此居住。因屯中有棵大榆樹很神奇,非常粗大,要好幾個人才能合抱起來,一砍會流出紅色像血一樣的液體,故取名一棵樹。區(qū)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00畝。

〔魏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3.2千米處,其地勢北部為緩坡地,南為低平,東為緩坡,西為河流,常年流水。清光緒六年,有魏姓從山東省濱州府魏家莊遷來,在此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而得名。區(qū)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50畝。

〔姜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處,地勢后高,為崗地,前低平,東西為緩平地。清同治年間有姜姓的在此地搭建窩棚,用來招佃放荒之用,首占此地,故而稱之為姜家窩堡。后有李姓、趙姓、高姓從山東遷于此。區(qū)域面積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90畝。

〔戚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南1.5千米處,地勢西部為緩坡地,東南北為低平地。清同治末年1874年有戚姓從直隸天津府鹽山縣戚家莊遷此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而得名。而后與另戶戚姓認為一家子,由開原大榆屯赴奔而來,從此戚氏家族發(fā)展甚旺,成為大戶,至今仍以戚姓為主。區(qū)域面積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60畝。

〔新城堡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南2.5千米處,其地勢西高東低,南臨康平臥龍湖,北為高緩平地。清光緒年間由河南新城縣新城莊孫姓、李姓來此開荒耕種,在此搭建窩堡,因懷念老家,故把此地取名新城窩堡。后有趙姓遷入,人口逐漸增加。區(qū)域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00畝。

【單家窩堡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南4.5千米處,地勢北部為起伏不大的崗地,南為低洼地,西部為緩坡地,東部低平。轄8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720畝。

〔單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四周為起伏不大的高崗地。清朝同治年間,即1862年,山東單龍、單虎、單彪三兄弟因家境所迫,挑擔(dān)從老家舉家來此,開墾荒地,耕耘播種,在此蓋起窩堡,用以居住,這三家都姓單,故名單家窩堡,后有李姓、王姓陸續(xù)遷來,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落。區(qū)域面積2.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60畝。

〔小單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洼地。其名由單家窩堡而來,單家的子女在單家窩堡旁邊開荒耕種,分家另過,故名小單家窩堡。后有王姓、師姓等家族來此。區(qū)域面積2.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30畝。

〔小金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千米處,地勢東為崗地,北西為低洼地,南為緩坡地。該屯是小莫力克村金家窩堡屯的一個分支,金氏家族長子分家來此開墾耕種,蓋起窩堡,因是晚輩,故取名小金家窩堡。區(qū)域面積0.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0畝。

〔盧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光緒年間1879年盧姓先輩哥仨個挑擔(dān)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盧家莊來此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名盧家窩堡,現(xiàn)在該屯還是以盧姓居多,后又有王姓、陳姓遷此,人口逐漸增加。區(qū)域面積1.8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50畝。

〔山東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該屯村民祖先從清朝咸豐年間有李姓、王姓、孫姓等家族結(jié)伴來此開荒耕種,蓋起窩堡,因祖籍都是來自山東,不忘故土,故取名山東窩堡。區(qū)域面積2.9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20畝。

〔沈陽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2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洼地。清宣統(tǒng)年間有王姓因當(dāng)時渾河發(fā)大水,鬧水災(zāi)從沈陽逃荒到此,租種地主土地,蓋起窩堡,因不忘故土,名為沈陽窩堡。區(qū)域面積0.6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80畝。

〔韓達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北1.5千米處,地勢中西部為坡地,東北低洼,西南地勢高緩。清光緒年間有蒙古族姓罕達來到此地開荒占草,蓋起窩堡居住,故而得名為罕達窩堡。后該姓搬走,遷來韓姓、王姓、李姓等居民,罕達窩堡逐漸演繹成韓達窩堡。區(qū)域面積0.6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60畝。

【界力臺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東南3.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洼地,東南與臥龍湖相臨,轄3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2.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57畝。

〔界力臺)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北為起伏不大的坡地,東西南為低平洼地。界力臺,蒙古語“界倫臺”,漢語意為“六十歲”。最早來這里開荒占草的是60歲的蒙古族老人帶其家人。區(qū)域面積5.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760畝。

〔孫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5千米處,地勢北為起伏不大的坡地,東西南為低洼平地。在清朝乾隆年間,曾有山東青州府孫姓家族,來此開荒占草,辛勤耕作,蓋起窩堡,故取名孫家窩堡。區(qū)城面積4.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397畝。

〔溫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2.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咸豐十年即1860年,有溫姓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溫家莊遷到此地開荒占草,建起窩堡,光緒年間有李姓從山東萊州府來此居住。此時溫家日子興隆,繁衍甚旺,漸成大戶,故該地以其姓氏命名為溫家窩堡,沿用至今。區(qū)域面積3.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00畝。

【小齊家窩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鎮(zhèn)南6.5千米處。地勢東北部為高崗緩地,西為低平洼地,南臨臥龍湖。轄5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171畝。

〔小齊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位于二牛所口鎮(zhèn)南6.5千米處,地勢西部為低洼地,北部為緩坡地,東部為平地,南臨臥龍湖。清光緒初年,有齊姓年輕人從山東來到此地,開荒農(nóng)耕,搭建窩堡。此處前有湖泊,可以捕魚,后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適宜居住。于是寫信通知其父輩們也從山東來此,在其西側(cè)開荒占草,建起窩堡,晚輩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齊家窩堡。區(qū)域面積2.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650畝。

〔大齊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2千米處,地勢西部為低洼地北部為緩坡地,東部和南部為平地。光緒初年,有齊姓年輕人從山東來到此地,開荒農(nóng)耕,搭建窩堡。此處前有湖泊,可以捕魚,后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適宜居住。于是寫信告知其父輩們前來此地,父輩們在其西側(cè)開荒占草,建起窩堡,父輩居住的地方取名大齊家窩堡,晚輩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齊家窩堡。區(qū)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50畝。

〔三家子〕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處,地勢西部為低洼地,北部為緩坡地,東部和南部為平地。清朝光緒年間,有巨姓、劉姓、王姓三家從河北河間縣來此定居。他們和睦相處,親如兄弟,共同開墾出一大片良田土地,幸福平安地生活在一起,于是有人提出把這個安寧祥和的地方起名為三家子,沿用至今。后有張姓等搬入居住,人口逐漸增多。區(qū)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50畝!蚕驴沧印匙匀煌停挥诖逦0.5千米處,地勢西為崗地,北為緩坡地,南臨臥龍湖,東為平洼地。清光緒年間有張姓從山東來此居住,居住地前有一高土坎,擋住臥龍湖水侵入,因屯子在土坎之下,故名下坎子。后有其他姓氏遷人,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20畝。

〔戴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處,地勢西為崗地,北東低洼,南為緩坡地。清同治元年有戴姓從山東濟南府濟陽縣七社戴家廬遷至此處,開荒占草,耕作收獲,蓋建窩堡,故而人們稱之為戴家窩堡。區(qū)城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00畝。

【岔海撓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東南7.5千米處。地勢低洼,東南部臨臥龍湖。轄4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1.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955畝。

〔岔海撓〕自然屯,村駐地。地勢西部為平緩坡地,南北為緩坡地,東臨臥龍湖。清朝初年,科爾沁游牧民族在此游獵放牧。此處緊挨著臥龍湖,有凹進內(nèi)陸的水塘,岔海撓蒙語“白色的湖泊”與臥龍湖相連。牧民趕來牲畜在此飲水。村名由此產(chǎn)生。后有孟姓、彭姓、曹姓等家族遷入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岔海撓一名沿用至今。區(qū)域面積5.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955畝。

〔南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2.5千米處,地勢北西為緩坡地,東部低平,南臨臥龍湖。清乾隆年間,有南姓五兄弟從山東東昌府范縣,挑擔(dān)來此開荒占草,耕作生衍生,在此搭建窩堡,故而得名南家窩堡,F(xiàn)在該屯仍以南姓居多。

區(qū)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00畝。

〔安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3千米處,地勢東北為崗地,西為低平地,南臨臥龍湖。清嘉慶年間,安姓人家從河北滄州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安家窩堡。后有李姓、周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qū)域面積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50畝。

〔小城子〕自然屯,位于村東北1.5千米處,地勢北為崗地,西南為坡地,東臨臥龍湖。清光緒年間,河北鬧旱災(zāi),為生活所迫,有高姓、楊姓兩家由直隸河間府逃難至此,見有一排破舊房屋,周圍有殘缺的圍墻,很像一座廢棄的小城池,經(jīng)過修鐥,他們就在此定居下來,故名小城子。后經(jīng)考證,此處在遼代建有點將臺。區(qū)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50畝。

【劉家窩堡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東南2千米處,地勢四周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017畝。

〔劉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四周為平地。清光緒初年,河北大名府劉家莊有劉姓率其家人遷此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得名為劉家窩堡。后有馬姓、曹姓遷入。區(qū)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17畝。

〔馬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北1.5千米處,地勢北為緩坡地,東西南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馬姓家族從山東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馬家窩堡。至今該屯基本也都是馬姓。區(qū)城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60畝。

〔滕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千米處,地勢東西南北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河北滄州有滕姓人家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滕家窩堡。后有李姓、王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qū)域面積3.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10畝。

〔義合屯〕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處,地勢為西部高,南北低

洼,東低平。

義合屯位于康彰公路兩側(cè),是以前運輸貨物及行人歇腳的地方,這里的人友好而和氣,講義氣,久而久之人們就定名為義合屯。區(qū)域面積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720畝。

【大王家窩堡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東南3.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0.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220畝。

〔大王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位于鎮(zhèn)東南3.5千米處,四周為平地。清道光年間,有王虎、王龍兩兄弟從山東登州來此開荒耕種,哥哥王虎在東面開荒占草,搭建窩堡,取名大王家窩堡,弟弟在西面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名小王家窩堡。后有李姓、翟姓等居民陸續(xù)遷入,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qū)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00畝。

〔小王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1.5千米處,四周為平地。清道光年間,有王虎、王龍兩兄弟從山東登州來此開荒耕種,哥哥王虎在東面開荒占草,搭建窩堡,取名大王家窩堡,弟弟在西面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名小王家窩堡。區(qū)域面積2.1平方米,耕地面積1500畝。

〔杜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處,地勢西略高,東南低平北部為緩坡地。清光緒初年有杜姓由河北大名府杜家莊遷此開荒占草,搭建窩堡,因姓得名杜家窩堡,后有王姓、馬姓等家族遷入,人口逐漸增加,形成屯。區(qū)域面積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850畝。

〔楊天成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北2.5千米處,四周為平地。清道光年間,河南地區(qū)鬧蝗災(zāi),有個叫楊天成的人帶領(lǐng)一些人闖關(guān)東,來到此地,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名楊天成窩堡。后有劉姓、王姓遷入此地。區(qū)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50畝。

【任家窩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鎮(zhèn)東7.5千米處。地勢西北為崗地,南為低平洼地,東臨臥龍湖。轄5個自然屯。

區(qū)域面積10.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101畝。

〔任家窩堡〕自然屯,村部駐地,地勢西為洼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臨臥龍湖。清光緒末年,山東登州府任家莊有任姓家族挑擔(dān)到此,開荒農(nóng)耕,搭建窩堡,故名任家窩堡。后有王姓、金姓遷來此處,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qū)域面積3.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26畝。

〔楊學(xué)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2.5千米處,地勢西為洼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為低平地。清咸豐年間,山東有個叫楊學(xué)的人舉家來此開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窩堡,故名楊學(xué)窩堡。后有劉姓、李姓陸續(xù)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45畝。

〔岳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千米處,地勢西為緩坡地,南為平地,北為低洼地,東環(huán)臥龍湖。清道光年間,河南廣平府永昌縣岳姓家族來此開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窩堡,故名岳家窩堡。后有趙姓、李姓陸續(xù)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50畝。

〔白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處,地勢西為洼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為低平地。清光緒年間,山東菏澤白姓來此開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白家窩堡。后有劉姓、趙姓陸續(xù)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0.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20畝。

〔趙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處,地勢西為洼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為低平地。清咸豐年間,山東直隸有個叫趙寶的人舉家來此開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窩堡,故名趙寶窩堡。后有王姓、何姓陸續(xù)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60畝。

【敖漢窩堡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東北3.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平緩沙地,屬低洼地,北與內(nèi)蒙古鄰。轄5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859畝。

〔敖漢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敖漢,蒙語為老大、長子之意。清朝初年,此地屬左翼后旗轄地,王爺派他的長子來此收取佃戶佃租,搭建窩堡居住,人們就把這里叫敖漢窩堡,沿用至今。后有滕姓、姜姓、楊姓等遷入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以前分為東敖漢和西敖漢兩個自然屯,現(xiàn)已合并為敖漢窩堡1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5.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659畝。

〔李影匠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朝年間,河南開封府李姓人家來此,墾荒耕種,搭建窩堡,因其會皮影戲,經(jīng)常給附近村民表演,人稱李影匠,此地也因此得名李影匠窩堡,后有張姓、王姓遷入,人口逐漸增多,逐漸成屯。區(qū)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50畝。

〔興隆莊〕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5千米處,地勢為低平地,多為沙土地。該屯系從敖漢窩堡屯分出來的,起名興隆莊,意為興旺、發(fā)達之意。興隆莊起初叫興劉莊,劉姓開荒占草第一家。區(qū)域面積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100畝。

〔張江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2千米處,地勢四周為緩坡沙丘地。清朝末年,山東有個叫張江的舉家遷來此地,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名張江窩堡。

區(qū)域面積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00畝。

〔穆家窩堡〕實名(木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2.5千米處,地勢為低平地。道光年間,河南穆姓家族挑擔(dān)來此,墾荒耕作,搭建窩堡,故名穆家窩堡。后此姓搬走,有張姓、王姓遷入,人們?yōu)榱藭鴮懛奖,簡寫為木家窩堡,沿用至今。區(qū)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50畝。

【李家窩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鎮(zhèn)北2.5千米處。地勢東北部為高崗緩地,西為低平洼地,南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523畝。

〔李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東西南部為低平地,北部為高崗緩地。清光緒初年,山東登州李姓挑擔(dān)到此,開荒農(nóng)耕,搭建窩堡,故名李家窩堡。后有王姓、崔姓遷來此處,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qū)域面積3.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250畝。

〔四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處,地勢為東西南北部為低平地。清光緒年間,有杜姓、劉姓、王姓、李姓四家從河南來此定居。他們同心合力,親如兄弟,共同開墾出一大片良田沃土,幸福平安地生活在起,于是有人提出把這個安寧祥和的地方起名為四家子,沿用至今。區(qū)域面積4.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013畝。

〔盧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河北滄州盧姓人家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盧家窩堡。后有于姓、王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qū)域面積2.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960畝。

〔勝利屯〕自然屯,位于村東北2.5千米處,地勢為東部平緩丘陵沙地,西南北部為低平地。

勝利屯原名王二八棍窩堡,最初有個叫王二的人逃荒到此,蓋起窩堡,因其不務(wù)正業(yè),人們叫其王二八棍,屯名因此得名。后有李姓、趙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后來,人們嫌其名不雅,經(jīng)申請批準(zhǔn)改為勝利屯。區(qū)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00畝。

【二牛所口村】建制村,鎮(zhèn)政府駐地,大部分居住在康彰公路兩側(cè)。轄2個自然屯。區(qū)城面積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398畝。

[二牛所口]自然屯,村部駐地。清康熙年間,蒙古人在此游獵放牧,這里水草豐茂,柳樹叢生,二牛所口為蒙語音譯,蒙語發(fā)音“鄂倫索口”,意為多楊樹的地方。此地土地肥沃,適宜耕種,至同治和光緒年間有李姓、張姓、劉姓、徐姓及王姓、宋姓先后從山東直隸一帶移民至此開始了農(nóng)耕的生活,二牛所口村人口從此迅速增加。二牛所口名沿用至今。區(qū)城面積6.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648畝。

〔牛頭胃〕自然屯,位于村東1.5千米處,地勢東部高,為崗地,西部低洼,北低平,南部低平。清道光年間,有韓姓家族從山東遷來此地居住,后有王姓、高姓陸續(xù)遷來,逐漸成屯。因該屯地形酷似牛的頭和胃,故取名牛頭胃。區(qū)城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50畝。

〔郭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2千米處。嘉慶二十ー年,即1816年,郭貴、郭順哥倆挑擔(dān)從河北天津府鹽山縣郭家莊關(guān)東來到此地,蓋起了兩處窩堡,開荒占草,開始了農(nóng)耕;,后又有艾姓、王姓遷于此,因郭姓先來于此居住,故取名郭家窩堡。區(qū)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900畝。

【西王家窩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鎮(zhèn)西北6.5千米處。地勢南為高崗緩地,西為低平洼地,東北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309畝。

〔西王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南部高,北西東為低平地。清嘉慶初年,山東登州府王姓哥倆挑擔(dān)到此,開荒農(nóng)耕,搭建窩堡,其弟因居住在哥哥的西面,故名西王家窩堡。后有李姓、張姓遷來此處,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qū)域面積6.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846畝。

〔張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道光年間,河北滄州張姓人家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張家窩堡。后有楊姓、王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qū)城面積3.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780畝。

〔郭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河南開封府郭姓人家來此開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郭家窩堡。后有王姓、楊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qū)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00畝。

〔太平莊〕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道光年間,從山東有兩戶人家來此開荒占草,耕作生息,給此地取名太平莊,現(xiàn)在該屯已并入西王家窩堡屯。區(qū)域面積0.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