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白云山《三仙廟》碑文記載,唐貞觀23年(649),安陽林邑之東五十里許有村曰姚,又據(jù)民間傳說,此村東頭屬姚民墳址,且位于縣城東部,卻名東姚,沿用至今。 |
東溝村原名“東良村”。明洪武十八年(1385),先人程廣從山西省文水縣遷此立村,村東有道山溝,清乾隆元年(1736),村名改稱“東溝”。沿用至今。 |
據(jù)此村元代交“九蛟口”,具體來歷不詳,明洪武年間(1368)馬氏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將九蛟口改為馬家平,也稱“馬兒平”,1950年簡寫為馬平,至今。 |
據(jù)《重修林縣志》記載,金代即有此村,又據(jù)民間傳說,此村原為潘家氏祖居住,村民為“潘家河”,后潘氏絕跡。明初,李氏從山西遷此建村,因地處東姚北部山谷河道口,故名“北巷口”,沿用至今。 |
據(jù)《王氏族譜》記載:明初立村時,王氏先祖見此地有一圪臺,形如犀牛望月,便稱村莊叫“望牛村”。后來村南建成數(shù)孔窯洞,清光緒三年(1877),更名為“南窯”村至今。 |
據(jù)白云山廟碑記載,唐長壽年間(692)韓氏在此居住,因村位于白云山谷之中,取村名“韓家峪”,民國元年(1912)因韓氏落魄,人口消亡,更名為“安家峪”,沿用至今。 |
據(jù)此村系馮氏家族族地,曾出過一名舉人,且村莊位于峽谷中,故名“馮舉溝”,沿用至今。 |
據(jù)明代趙氏在此建村,因此村座落深山之中,山溝內(nèi)有十條小溝,故名“十大溝”,后因“十”與“石”諧音,改為“石大溝”,沿用至今。 |
據(jù)“白云山廟碑”記載,此村歷史悠久,原為當?shù)氐募。明代初年,集市南移至東姚后,村莊始稱“新村”,后改為“辛村”至今。 |
原名“楸樹莊”,據(jù)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王氏從山西洪洞縣大王莊遷此建村,因村中有大楸樹兩顆,故名。后因楸樹被砍伐,而位于東姚村的東山坡,更名為東坡,沿用至今。 |
據(jù)牛王崗廟碑記載,古時村南山崗上長著很多棗樹,故名棗陽崗,又傳清乾隆年間(1736),索氏從北巷口遷此建村,因村位于山坡上,早晨陽光先找到此村,故名。 |
據(jù)“劉氏墓碑”記載推算:大約在公元1351年前,名叫“橫河”。因河水在此地呈南北向橫流得名。明洪武年間,劉氏先祖遷此后,見這里四周皆為高山,每年汛期一到,周圍山洪暴發(fā),頓時匯流成河,于是,便將村名改稱“洪河”,沿用至今。 |
據(jù)劉氏家譜記載,明初,劉氏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村莊位于洪河村之北的山坡上,故名“北坡”,沿用至今。 |
“王氏墓碑”記載,在明代以前,此村原叫“董家村”,因董姓人始遷此村得名。后來,董家出了個惡霸,專干欺壓百姓,霸占村民財產(chǎn)的事,人們對其恨之入骨。董家破落后,逐將村名改稱“董霸”村。后來又將村名改叫成了“董壩”。 |
明代初期劉氏首遷此地,見南邊有一小山,蜿蜒起伏不斷,形似長蛇爬行,便將村莊稱為“長蛇村”,1930年改為“長沙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