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為第六、第七社,1959年成立西門居民區(qū),1966年“四清”運動期間改為第七、第八街道委員會,1967年又合并為西門居民區(qū),1969年成立西門居民區(qū)革命委員會,1977年改名西門五七大隊,1979年改稱西門居委會,2000年改稱西門管理區(qū),2002年改為西門社區(qū)居委會至今。 |
1975年設為詩書居民區(qū),屬碣石鎮(zhèn),1987年改為詩書居委會,1994年改為詩書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詩書居委會,2002年改為詩書社區(qū)居委會。 此名沿用至今。 |
宋朝年間,有居民遷居于此地,新中國成立后設社,1959年成立水朝居民區(qū),1966年改為第三、第四街道委員會,1967年合并為水朝居民區(qū),1969年成立水朝革命委員會,1977年改名水朝五七大隊,1979年改為水朝居民區(qū),1987年改為水朝居委會,1994年改為水朝管理區(qū),并撤愛群村委會并入水朝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水朝居委會,2002年改為水朝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
該村于1959年成立后城居民區(qū),1966年“四清”運動期間改為第一、第二街道委員會,1967年又合并為后城居民區(qū),1969年成立后城居民區(qū)革命委員會,1977年改名后城五七大隊,1979年改稱后城居民區(qū),1987年改為后城居委會,1994年改為后城居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詩書居委會,2002年改為后城社區(qū)居委會至今。 |
原為后埔村委會西湖村民小組,因陸豐核電項目建設需要,村莊和土地全部被中廣核集團公司征用。 西湖村民小組全體移民,移民安置區(qū)建在玉燕中學北側,2012年建成,因距后埔村委會相距11公里,造成跨區(qū)管理不便,故2014年析出新設為西湖社區(qū)居委會,沿用至今。 |
新中國成立前,沿海連家船漁民過著以海為生,以船為家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在各級黨政關懷下,于1975年包一大隊連家船漁民定居在碣南后坡山(即上林大隊西陂林村與淺沃大隊之間交界處)荒山地上作為建村地址,建成后于1983年與包一大隊分設,設為紅坡漁管區(qū),屬碣石鎮(zhèn)管轄,1987年改為紅坡村委會,1994年改為紅坡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紅坡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
1950年1月設立漁民辦事處,1951年6月設漁民協(xié)會,1958年8月設立漁民人民政府,1958年9月設立漁業(yè)營,1961年9月體制下放,改為蝦舾大隊,1966年8月改為紅衛(wèi)大隊,1984年10月改為紅衛(wèi)漁業(yè)管理區(qū),1987年12月28日成立志道居委會,下轄漁業(yè)一、二、三公司,紅衛(wèi)屬漁業(yè)三公司,1989年9月25日改為紅衛(wèi)管理區(qū)辦事處,1999年7月改為紅衛(wèi)村委會至今。 |
1967年以前,碣石深海漁民長期居住在船上,處境十分艱難,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于1967年有償征用了碣北鄉(xiāng)梅田村和桂林村的土地共98000平方米,作為解決碣石深海漁民上陸定居的建設用地,由鎮(zhèn)內包一、包二、紅衛(wèi)三個深海漁業(yè)大隊的抽出部分漁戶組建漁民新村,命名為港口漁業(yè)大隊,1983年改為港口漁管區(qū),198年改為港口村委會,1994年改為港口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村委會至今。 |
1958年成立為深海漁業(yè)生產大隊;因人口增長,于1962年初劃分為3個漁業(yè)大隊,該隊按原來包帆第一生產社取名,故定名為包帆第一生產大隊;1970年4月,又與包二大隊合并為紅鋒漁業(yè)大隊;1971年初,又再分為包一大隊;1988年成立包一漁業(yè)管理區(qū);1999年成立包一村委會至今。 |
1958年成立為深海漁業(yè)生產大隊;因人口增長,于1962年初劃分為3個漁業(yè)大隊,該隊按原來包帆第二生產社取名,故定名為包帆第二生產大隊;1970年4月,又與包二大隊合并為紅鋒漁業(yè)大隊;1971年初,又再分為包二大隊;1988年成立包二漁業(yè)管理區(qū);1999年成立包二村委會至今。 |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下南鄉(xiāng)所轄,屬第六區(qū)(碣石區(qū));1957年冬屬碣南鄉(xiāng)所轄;1959年屬碣南公社田頭園大隊管轄;1961年田頭園大隊分出設立灶背大隊;1963年至1970年與海英合并為海英大隊(1965年碣南并入碣石),屬碣石公社;1971年恢復灶背大隊;1983年改為灶背農管區(qū);1987年改為灶背村委會;1994年改為灶背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灶背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
原名田頭園,建國后屬第六區(qū)(碣石區(qū)),1957年冬屬碣南鄉(xiāng),1958年10月設為碣南公社田頭園大隊,轄5個自然村。 1965年碣南并入碣石屬碣石公社,文化大革命時更名為海英大隊,1978年,灶背、圍仔、田頭園3個村先后劃分另立村委會,海英大隊轄烏坭、下汕尾兩個自然村。 1983年改為海英漁管區(qū),1987年改為海英村委會,1994年改為海英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海英村委會至今。 |
明朝中葉,蔡姓先祖從陸豐市下灶東窯村遷此建村。 建國后,由灶背、田頭園、圍仔、烏坭、下汕尾組成海英大隊,1987年從海英村委會劃出設為圍仔村委會,1994年改為圍仔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圍仔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
該村祖先從福建新鞍移居至此,沿用祖地取名新鞍。 1952年改為新安,1964年新安大隊是全縣的豐收大隊,上級黨委把新安大隊改名為新豐大隊,屬碣石公社,1983年改為新豐農管區(qū),1987年改為新豐村委會,1994年改為新豐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新豐村委會至今。 |
村民世世代代以海洋捕撈、海水養(yǎng)蠔謀生。 1953年建政漁民鄉(xiāng),1956年漁改時期,因其主要從事淺海捕撈作業(yè)和海水養(yǎng)蠔業(yè),故稱淺海大隊,1988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村委會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