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根據(jù)文廟山系城北一屏障,改崇文為文屏,故而得名文屏。 [詳細] |
2021年3月,魯?shù)榭h撤銷文屏鎮(zhèn),設立文屏街道和硯池街道。 [詳細] |
清雍正年間(1730年前后),唐姓農戶在該地引水,以水為動力開設磨坊,故名水磨。 [詳細] |
沿翠屏撒家營梁子延伸到該地,突起一山包,形如龍頭,山下有清泉長流,故名龍頭山,鎮(zhèn)由此得名。 [詳細] |
因鎮(zhèn)政府駐小寨鎮(zhèn)村而得名。明朝永樂年間,有從山西洪洞縣遷移民到此定居,筑一寨墻,因其小,故稱小寨。 [詳細] |
江底鎮(zhèn)原稱大水井鄉(xiāng)。清雍正八年(1730年),當?shù)刈∶裨谠摰匾蝗幮抟惠^大水井,故名大水井。2006年,人民政府搬遷江底村潘寨后改為江底。 [詳細] |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時,清軍小頭領王朝龍率兵克服此地,受封“昭武校尉”,治方圓村寨,為感謝朝廷的“洪恩大德”,便將此地定名恩德洪,也稱大德宏。1925年,魯?shù)榭h長石聯(lián)奎因案到此.認為時已民國,舊名應改,便據(jù)該地置于縣境之南,南方在“五行”內屬火,遂改稱火德紅。 [詳細] |
清順治年間(1652年前后),境內有兩棵鐵杉大樹,樹枝如傳說中的龍爪,樹下有清泉長流,故名大龍樹。乾隆年間(約1750年),當?shù)匾妥妪、陸二姓在大龍樹?00米處建街,定名龍樹街。 [詳細] |
新街鎮(zhèn)原是一片荒山野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附近觀前村民移居于此,開設茶館飯店,日漸熱鬧形成新圩,故名新街。 [詳細] |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潘、吳、羅、胡等姓外籍人戶遷入境內,在今黑石涼水井自然村后建街(稱太平朝街)定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因山坡梭塌,街子被毀,幾年后在太平朝街址北4.5千米處另建新街,遂定名梭山街。 [詳細] |
清乾隆年間(1750年前后),該地采礦,有一礦洞內淌出紅色銹水,礦方取“開張洪發(fā)”之意,稱此洞為洪發(fā)洞,后洪發(fā)洞塌方陷落、該地遂名落洪1951年土改工作隊取快樂火紅之意,改“落洪”為“樂紅”。 [詳細] |
桃源回族鄉(xiāng)歷史悠久,清代雍正初年,回漢民族相繼遷入,因桃源村旁有一片桃樹,故稱為桃園,后演稱為桃源。 [詳細] |
茨院回族鄉(xiāng)因鄉(xiāng)人民政府駐茨院得名。茨院為彝語,意為田壩。 [詳細] |
魯?shù)闉橐驼Z地名,意為彝族居住的平壩,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在魯?shù)榫硟戎霉耪矙z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筑魯?shù)槌,設魯?shù)閺d,屬昭通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設縣,1958年11月,魯?shù)榭h并入昭通縣,1961年恢復建制。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