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因此地有一名為“吐日根鮑力格”,漢語意為“水泉”的蒙古族人在此定居,故名。 [詳細] |
尤杖子,蒙古語“阿拉巴欽皋勒”。源自清乾隆年間(1736-1795),有關內尤姓漢族人率先遷來喀喇沁左翼旗松嶺山北麓河畔落戶成村,成為首批向王府納糧的農戶,故起村名尤杖子。 [詳細] |
清初,喀喇沁左翼旗派一支蒙古族人來到大凌河支流湯上河兩岸的水草豐美之地駐牧,并在此設立王府的牧馬場而得名。 [詳細] |
乾隆年間,從公營子王府派來一名官員,官銜是坤都,故稱此地坤都營子。 [詳細] |
大營子,源于清初,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派一支蒙古族人到衣杖子河畔扎營駐牧形成一個較大的村子,蒙古語“伊和愛里”,漢語意譯為大營子,故名。 [詳細]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此溝樹木成林,曾是老虎棲身之處,故名臥虎溝。 [詳細] |
官大海:蒙古族稱“刮滔輝浩若”。意為1635年喀喇沁左翼旗王府建在小凌河邊長滿野瓜的河岸上。漢語譯音為刮大海。以后將“刮”寫成官,故稱官大海。 [詳細] |
喀喇沁,為部落名稱,蒙古語是"保為"或"看守"之意。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后遷至南公營子)。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