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各有關地級以上市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評審、省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抽查復核,2023年申報創(chuàng)建廣東省衛(wèi)生村的廣州市花都區(qū)花東鎮(zhèn)大東村等2516個村,創(chuàng)建工作措施落實到位,成效顯著,整體水平達到廣東省衛(wèi)生村標準要求。 |
因該村地勢平坦得名。1958年稱雙坪大隊,1983年稱雙坪鄉(xiāng),1987年稱雙坪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雙坪村委會,沿用至今。雙坪村……。 |
因村民希望祖孫后代能成為大學者,儒指博學多聞的大學者,故名。1958年稱葉潭公社朱輋大隊,后來稱三聯(lián)大隊,1983年稱儒輋鄉(xiāng),1987年稱儒輋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儒輋村委會,沿用至今。儒斜村……。 |
因該村地勢較為平坦,農(nóng)作物收成好,每年都會舉行舞獅表演,故名。1958年稱黨演大隊,1983年稱黨演鄉(xiāng),1987年稱黨演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黨演村委會,沿用至今。黨演村……。 |
原名為莊下,后村民認為此地是萬綠色風水寶地,樟樹成為吉祥樹,更名為樟下,故名。1958年稱莊下大隊,1983年稱莊下鄉(xiāng),1987年稱樟下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樟下村委會,沿用至今。樟下村……。 |
因該地周邊山峰高,地方狹小,“小”“曉”同音,“洞”,方言泛指山坑里的地方,故名。1958年稱曉洞大隊,1983年稱曉洞鄉(xiāng),1987年稱曉洞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曉洞村委會,沿用至今。曉洞村……。 |
因該村四面環(huán)山,形似“斗”狀;土地貧瘠,村民希望種植糧食能翻倍收成,“倍”通“背”,故名。1958年稱斗背大隊,1983年稱斗背鄉(xiāng),1987年稱斗背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斗背村委會,2004年陂頭村并入斗背村,沿用至今。斗背村……。 |
因該地位于山腳下,山峰眾多,山峰中有一條小溪,山青水秀,故名。1958年稱青溪大隊,1983年稱青溪鄉(xiāng),1987年稱青溪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青溪村委會,沿用至今。青溪村……。 |
因該地位于前河源縣境內靠偏西方,有一條溪水流過而得名。1958年稱西溪大隊,1983年稱西溪鄉(xiāng),1987年稱西溪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西溪村委會,沿用至今。西溪村……。 |
因該地原有姓朱一戶人家居住,前面有條小溪而取名朱坑,“朱”“珠”同音,且駐地珠坑自然村,故名。1958年稱東方紅大隊,1983年稱珠坑鄉(xiāng),1987年稱珠坑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珠坑村委會,沿用至今。珠坑村……。 |
因新豐縣陸路交通不方便,往河源、連平需走水路,由新豐縣到河源源城、到連平縣均需經(jīng)過此地,正好有一半水路,故名。1958年稱半江大隊,1983年稱半江鄉(xiāng),1987年稱半江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半江村委會,沿用至今。半江村……。 |
漁潭村是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半江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qū)劃代碼為441625122207。 |
據(jù)半江志盤古分天地記載,有一位神仙路過此地坐在風門坳小憩,伸手從身上拿出芭蕉扇向左邊一撥形成大洞叫左拔洞,再向右一撥形成右拔洞,然后在龜背頂上放一巨石以驅魔鎮(zhèn)妖保一方平安。后把左拔洞改為左拔,故名。1958年稱左拔大隊,1983年稱左拔鄉(xiāng),1987年稱左拔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左拔村委會,沿用至今。左拔村……。 |
因村莊以前周圍被竹林包圍,有竹林園之意,且駐地竹園自然村而得名。1958年稱竹園大隊,1983年稱竹園鄉(xiāng),1987年稱竹園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竹園村委會,沿用至今。竹園村……。 |
因該村以前林姓人居多,村里種植了許多水稻,方言稱水稻為“禾”,故名。1958年稱林禾大隊,1983年稱林禾鄉(xiāng),1987年稱林禾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林禾村委會,沿用至今。林禾村……。 |
因該村由舉林村和狗比石居民點合并,各取一字而取名。1958年稱林石大隊,1983年稱林石鄉(xiāng),1987年稱林石管理區(qū),1999年經(jīng)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林石村委會,沿用至今。林石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