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形象臺,建村時故稱“平臺”。清朝中期設(shè)置過兵營“平臺營汛”,故先民將村名也稱“馬地寨”,由于方言“馬”與“麻”近音,后人改稱“麻地寨”。清朝末期復(fù)稱“平臺”,并沿用至今。1928年開設(shè)圩市時,亦稱平臺圩。設(shè)立居委會時,取“平臺圩”前后一字為“平圩”沿用至今。故名。 |
因駐地村的位置座落在平臺河西面地勢比較高的臺地,并有山圳水環(huán)繞村的前邊流過,故取名為“水臺”,建行政村時取“水臺”為名。故名。 |
因駐地座落在大嶺山平緩之地,建有大屋,清朝建村時起名為“大屋地”。1950年設(shè)行政村時,取“大屋地”的前后兩字成今名,故名。 |
因駐地在石頭步與平臺之間的區(qū)域,故清朝建行政村時由“石頭步”與“平臺”各取一字組成“石臺”之名至今。故名。 |
1816年間莫姓從歷洞遷入建村時,根據(jù)村莊后面的山形似古代官員們戴的禮帽“冠冕”,故起村名為“古冕”,后人將“冕”改為“勉”。建行政村時以“古勉”為名至今。故名。 |
駐地1949年間叫上順頭崗,對面有個叫康埇村,1954年成立農(nóng)會及合作社時合并為一體各取一字而成名“康順”,建行政村時取“康順”為名。因駐地在康順村,故名。 |
因建村初期,村民在進(jìn)行一些大宗交易時,以田地代替交易,故取名為“代田”,因地方語音“代”與“在”近音,后人將“代”改為“在”。建行政村時以“在田”為名至今。故名。 |
因駐地建有一座廟,民房多建在廟門之前,故取名“廟門”,后人將“廟”字改為“妙”字,今稱妙門。建行政村時取“妙門”為名。故名。 |
駐地在民國時期由新和、新河、新樂三個鄉(xiāng)組建,取意為三鄉(xiāng)合并快樂共處之意而名為“三樂鄉(xiāng)”,建國初稱新河鄉(xiāng),后稱金星高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建行政村時時改稱為“新樂”至今。故名。 |
駐地建村時村民分別在毗鄰的古耙咀,賣柴屋地,馬蘭塘3個小村居住,后共同集中一個大村居住,起名為“古同”。建行政村時以“古同”為名,并沿用至今。故名。 |
據(jù)傳說駐地古代有神仙說,此為賜神之地,故蘇氏始祖建村時,起名為“賜步”。1973年建生產(chǎn)大隊時以村名“賜步”為名沿用至今。故名。 |
因駐地村位于附近村莊的中心點(diǎn),所以初建村時稱為中間村,后前后各取一字起村名為“中村”。建行政村時,以“中村”為名沿用至今。故名。 |
駐地明朝為瑤人聚居地、故稱“蠻垌”,清后期改蠻為萬,稱“萬垌”,后把“垌”改為“洞”。建行政村時取其“萬洞”為名。故名。 |
駐地清朝因設(shè)置過兵營“平臺營汛”,故先民將村名叫“馬地寨”,由于方言“馬”與“麻”近音,后人改稱麻地寨。1928年開設(shè)圩市時,據(jù)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形象臺,故稱“平臺”。建行政村時取“平臺”為名。故名。 |